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又称良性多房性肾瘤、多房(性)囊性肾瘤,为肾脏发生的较罕见的疾病。可发生于成人及儿童,而儿童发生率较低。儿童的首发症状多为无明显原因的腹部包块,无其他明显症状。本文报告1例儿童型囊性肾瘤患者并结合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患儿,男,15个月,因发现腹部包块2天就诊,无呕吐、恶心、无腹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5. 75×109/L,红细胞计数4. 57×109/L,血红蛋白104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椎旁交感神经系统。新生儿发病率约1/7 000,15岁以内患儿发病率约10.5/1 000 000~([1])。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多起源于后纵隔椎旁交感神经系统。本中心手术治疗的除血液相关肿瘤以外316例纵隔肿瘤中,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约占46%,1岁以内者均为神经母细胞瘤。现对本中心多年来采取手术治疗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从事儿童胸外科医师参考。一、临床表现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正>儿童胸内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纵隔肿瘤,肺内肿瘤少见,约1/3的纵隔肿瘤发生在15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上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患儿常因气道压迫和肺部感染就诊,部分患儿无任何症状,容易被忽略。因此,影像学检查对本组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儿童纵隔肿瘤的  相似文献   

4.
漏斗胸并支气管囊肿、完全性心包缺如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儿:男,7岁。因胸壁畸形诊断为漏斗胸而入院,术前行胸片检查时发现前上纵隔增宽,结合CT考虑为胸腺增生,因无症状而进行观察,先行漏斗胸修复术。术后恢复好。1年后来院拔钢板时复查胸片发现纵隔阴影增大而再次入院。体检:气管稍偏向右侧,左肺呼吸音降低。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见纤维心包完全缺如,心脏裸露,前上纵隔左侧见一15.0cm×8.0cm×7.0cm大小囊性包块,包块根部位于左侧支气管和主动脉弓之间,其后缘与左肺上叶致密粘连无法分离,左肺上叶肺不张,剖开包块见囊壁光滑囊液稠厚。完整切除包块及左肺…  相似文献   

5.
患儿:女,7岁。6年前,左前胸壁出现一核桃大小之包块,质软,触之不痛。当地医院诊断为“皮下囊肿”行包块切除,切除物未做病理检查。3年前,前胸壁包块复发,大小同前。当地医院胸片检查疑“纵隔肿瘤”收入我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呼吸平稳,气管居中。左胸骨旁第5肋扪及3cm×2cm×1cm大小之包块,质软,欠活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胸部正位X线片显示左上纵隔及肺门区可见弧形密度增高影,突向肺野,密度较均匀,边缘较清楚。侧位X线片示包块偏前,胸骨中上界处软组织局限性隆起。胸部CT检查示前纵隔可见8cm…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强对伴有纵隔淋巴结巨大病变霍奇金病 (HD)的认识 ,改进治疗方法 ,提高缓解率 (CR)和长期无病生存率 (EFS)。方法将43例HD分为伴纵隔淋巴结巨块病变组 (巨块组 )、伴纵隔淋巴结非巨块病变组 (非巨块组 )、无纵隔淋巴结病变组 (无块组 ) ,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巨块组Ⅲ、Ⅳ期占85.7 % ,与非巨块组、无块组比较P<0.05;B组 (有全身症状者 )占64.3 % ,较非巨块组高 (P<0.05)、与无块组比P<0.01 ;诊断时巨块组(64.3 %)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SVCS)或上纵隔压迫综合征 (SMCS)高于非巨块组 (9.1 % ) ,P<0.01。均给予MOPP ,COMP或与ABVD交替治疗 ,部分加放疗 ,巨块组的CR率 (62.5%)低于非巨块组(88.9% ) ,P>0.05,与无块组 (91.7 % )比较P<0.05。结论巨块组CR率较其他两组低 ,复发率高 ;在COMP/ABVD交替正规化疗后 ,加用放疗可能会提高疗效 ;出现SVCS和/或SMCS患儿应按急症处理。  相似文献   

7.
小儿初期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初期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病理变化、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7例小儿初期LC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表现为头皮包块、1例表现为后颈部包块,无颅骨破坏以及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均治愈;1例为左额部包块伴颅骨破坏,于手术后1个月出现髂部疼痛,3个月后出现髂骨骨质破坏,予再次手术现暂未复发;1例头顶部包块伴颅骨破坏,半年后出现多处骨痛,现瘫痪在床。结论小儿LCH初期表现为局部包块。不同类型LCH临床表现及愈后均不一样,仅单纯性包块无颅骨破坏及其它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良好,而有骨质破坏或其他临床症状的患儿愈后不佳,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食管裂孔疝是由于包绕食管的膈肌发育不良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腹腔段食管、胃底甚至全胃及部分腹腔脏器疝入纵隔,使正常解剖结构中的抗反流机制丧失,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因胃食管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本病在儿童各年龄组包括新生儿期均可发生,除症状不明显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外,多数患儿需手术治疗以恢复食管、胃的解剖位置,修复裂孔并建立抗反流结构,防止因胃疝入纵隔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自1993年Lobe等[1]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应用到儿童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病例后,其微创的优点被迅速认同并得到推广。近年来已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途径。吴晔明等[2]在2003年报道了包括食管裂孔疝的腹腔镜下儿童胃底折叠术。  相似文献   

9.
恶性淋巴瘤65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根据WHO2000年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65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结果本组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更多见,NHL与霍奇金淋巴瘤(HL)比例为2.25∶1。发病年龄高峰在6~9岁,男女比例为3.5∶1。NHL主要以淋巴母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型、弥漫性大B细胞型及Burkitt′s型多见,以周围淋巴结大、纵隔和腹部包块、骨髓受累等为主要表现,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HL主要以混合细胞型为主,大部分以颈淋巴结无痛性大为首发症状,可伴腹腔淋巴结、脾脏及骨髓浸润。结论儿童NH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类型与成人存在差异,而HL病理类型与成人相似。免疫组化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AST)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多见于儿童 ,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 ,且可引起呼吸困难 ,危及生命。我院近 5年共收治 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8例中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2~ 14岁。病程 1周~6个月。 3例发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例以发现颈部包块并高热起病 ,但包块无红、肿、热表现。 1例曾误诊为颈部肿瘤。 1例误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 2例因颈部反复感染而就诊。 8例中 6例有颈前肿物、触痛和发热 ,体温超过 39℃者 4例 ,呼吸困难明显者 2例。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 ,平均15× 10 9/L。脓肿位于甲状腺左…  相似文献   

11.
儿童胸部影像学诊断第11讲儿童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胸腔内肿瘤最常位于纵隔内。人们常常用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来描述及定位纵隔肿瘤 ,但是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在解剖中并非存在 ,只是人为的划分 ,且有些纵隔肿瘤往往不局限于一个空间。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这里仍然延续这种描述方法。1 前纵隔肿瘤纵隔肿块中 ,前纵隔肿块约占 4 5 % ,其中大部分是起源于胸腺或淋巴组织的肿瘤。1.1 淋巴瘤 淋巴瘤是继白血病、神经系统肿瘤后儿童中最常见的肿瘤。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几乎可侵及全身所有脏器 ,它为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之一 ,可分为霍奇金病 (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婴儿和儿童腹部包块的诊断和治疗是儿科医生、外科医生和泌尿科医生的一个难题。对这种病例须做迅速详细的检查,还应具备鉴别诊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发生于肠道者少见,儿童发病更少。我院于1979年5月至1989年10月曾收治4例,报告如下。 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6~12岁。均因发现腹部包块或可疑包块住院,其中2例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以头颅包块起病的儿童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及其疗效、预后。方法对6例患儿资料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儿均以头颅包块起病,早期无其他伴随症状,最终依靠病理活检确诊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就诊时1例临床分期为Ⅲ期,其余5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按改良的BFM-95-LBL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5(31~57)个月,均持续完全缓解。结论头颅包块是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特殊临床表现,疾病早期容易误诊,怀疑本病应尽早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确诊后按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方案正规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儿童胰母细胞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儿童胰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小儿恶性肿瘤,本文拟通过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儿童胰母细胞瘤病例,探讨其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2006年收治的3例儿童胰母细胞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3例中,除1例因瘤体巨大出现腹痛、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发现包块外,其余两例均因偶然原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人院体查均可扪及左腹部包块,质硬,不活动.CT检查均提示为左腹膜后巨大实性占位性病变,血清AFP值均显著增高.术中发现,3例患儿肿瘤均位于胰尾部,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胰母细胞瘤.本组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且未查见远处转移,3例患儿术后均未行化疗.所有患儿均生存,随访期间无复发,复查AFP均无异常升高.结论 儿童胰母细胞瘤多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发现和诊断非常困难.血清AFP值可作为瘤标用于诊断与随访.儿童胰母细胞瘤往往呈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预后相对较好,应积极治疗.在肿瘤发生远处转移之前,早期诊断并手术切除肿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途径.若能一期彻底切除肿瘤,术后可无需化疗.  相似文献   

16.
有关胎儿腹部包块的自然过程 ,很少有文献资料报道。笔者通过跟踪产前检查发现的胎儿腹部包块 ,分析其治疗过程和随访结果 ,探讨B超在诊断胎儿腹部包块的应用价值以及影响胎儿腹部包块预后的相关因素 ,进而了解胎儿腹部包块的自然过程。临床资料从 1 999年 1 0月~ 2 0 0 1年 1 2月 ,产前常规B超检查发现胎儿腹部包块 41例 (泌尿系统包块除外 ) ,男 5例 ,女 36例 ,其中 1例为双胞胎。B超检查发现胎儿腹部包块时母亲的孕周为 1 3~37周 (平均为 2 1周 )。胎儿腹部包块均为B超医生在产前常规检查时发现 ,并测量包块的大小 ,定期随访 ,产前、…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报告1.1胎儿母亲资料女,27岁,孕17周时超声(图1A)示,胎儿左侧纵隔内(心房后方、降主动脉前方)可见约15 mm×11 mm×10 mm的囊实性包块,边界清,包块内可见约7 mm×4 mm无回声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未见体循环供血血流信号;心包脏、壁层分离,内可见液性暗区,深约3 cm。胎儿系G1P1,妊娠期间无异常发现,家属要求入院终止妊娠。1.2胎儿尸检及病理男,身长约22 cm,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因皮肤黄染、消瘦,腹部包块2年,包块增大明显伴发热、腹痛逐渐加重7d入院。体查:T38.8℃,P115次/min,R32次/min,BP108/70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疲乏,呼吸急促,皮肤黏膜明显黄染,腹部不对称性隆起,右腹显著隆起,触及包块,张力高,不能推移,上达肋下,下抵盆腔(图1),右侧腹腔完全被包块占据,包块向左超过腹中线占据左侧大部分腹腔(图2),叩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检(-)。血常规:WBC28.6×109/L,NE82.9%。血液生化:总蛋白(TP)50.7g/L(正常值60~80g/L),谷丙转氨酶(ALT)253U/L(正常值0~…  相似文献   

19.
脂肪母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主要发生在儿童,文献以个案报告为主。国内报告甚少,最近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2岁3个月,因腹部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1 a余入院。体检:腹膨隆,右中腹可扪及16 cm×9 cm包块,质中,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压痛及反跳痛。CT:右  相似文献   

20.
脊索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多在青春前期发病,约30%为恶性脊索瘤。我们遇到1例小儿恶性脊索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6个月,以“发现骶尾部包块5月,迅速增大1月”入院。病程中有大便变细,小便困难,滴尿症状,但无大小便失禁,行走尚可,包块为渐行增大,近一月增大迅速,并发现骶尾部包块呈暗紫色改变。入院查体:患儿一般情况可,心肺无明确异常发现,骶尾部扪及约5cm×6cm×5cm包块,明显后凸,尾骨不能扪及,包块质中,表面光滑,无毛发生长,边界不清,呈暗紫色改变,直肠指检仅能容小指进入,包块下极距肛门口约4cm,位于直肠后壁,直肠明显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