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理论早就认为肝是人体一个重要脏腑,前人称其为"五脏特使""将军之官".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贯通上下,联系脏腑最多.<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日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相似文献   

2.
足厥陰肝经     
足之厥陰肝經,起于(足母)趾之聚毛(亦謂三处,在(足母)趾之表面,有毛)經足背(足母)趾与二趾之間上行,自足內踝上行胫骨櫛之內侧骨面,于足踝之上八寸許出于足太陰脾經之后側,上膝膕窩之内侧,循股入于陰中,循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胆上貫膈,布于脇肋循喉嚨之后,犹上入咽头上連淚管(即目系)上而出额,会于督脉之巔。其支者自目系下頰环唇內。其一支复从肝別,貫膈而注于肺。  相似文献   

3.
<正>《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之后,上入颃颡……",《古今医鉴·胁痛》有"病夫胁痛者,厥阴肝经为病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临床上亦常见慢性肝病患者常有胁痛,故胁痛病与肝脏病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中医》2016,(1)
正"肺肾相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为全面认识肺肾关系,本文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探讨"肺肾相关"理论,并对其现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肝为五脏之一 ,为魂之处 ,血之藏 ,筋之宗 ,在五行中属木 ,主动 ,主升 ,肝是调畅全身气机 ,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若肝脏受损 ,肝气不畅 ,会影响全身阴阳气血的平衡 ,引发其他脏腑肢节的病变 ,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肝如何成为万病之贼 ,我们试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述。1 肝经是疾病感传的途径从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循行路线看 ,肝经起于大趾 ,循足跗 ,上内廉 ,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挟胃 ,属肝 ,络胆 ,上贯膈 ,注肺 ,布胁肋 ,循咽喉 ,连目系 ,环唇内 ,上至额巅 ,交太阴而通三阴经 ,交阳明而通三阳经 ,交督脉…  相似文献   

6.
咳嗽为肺系病变的主要症状,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亦可引起咳嗽。诚如《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盖肝与肺以经脉相联,《灵枢·经脉》篇谓:“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如肝经郁火,上熏于肺;肝火旺盛,刑金灼肺;肝血不足,木燥伤金;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阳痿从肝论治及其机理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对肝与性的关系、肝对性功能的调节机理却鲜有探讨者。笔者仅就肝与男性性功能的关系初探如下。1 肝与阴器相关肝经与阴器的关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肝之经脉名足厥阴经,《素问·举痛论》说:“厥阴之脉,络阴器,属于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足厥阴之别……循胫上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一书,本撰用《素问》、《难经》、《本草经》之旨,并从“平脉辨证”中痛下工夫,而加以总结出来的。故其内容文字简略,意义深长,愚每从临床实践中往往可以得到印证,而加深领会,今将本此观点而谈谈对厥阴冷结证的体会。《伤寒论》厥阴篇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宋本340条)。一、此证病名,余谓为“厥阴冷结证”者,因“足厥阴肝之经脉,起于大指(趾)丛毛之上,循足跗上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  相似文献   

9.
按经络学理论,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肝经和脾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部位的分布是个例外:肝经在前,脾经在中。如何理解肝脾两经分布的这一例外现象? 《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相似文献   

10.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奇经虽有自己的经脉循行,但又参与了十二经气血的流注。正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  相似文献   

11.
《素问·奇病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王冰注:“以冲脉病,故病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脐而庸,名曰伏梁”。高士宗指出:“其风根之气,溢于大肠之外,而内着于肓”。张介宾说:“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综上所言,伏梁  相似文献   

12.
督脉初探     
一、督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督脉的循行路线,据《内经》记载:一、“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会阴部)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二、“与太阳起于目内眥(睛明穴),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至股中,下循膂络肾”。三、“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四、“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央”。(《素问·骨空论》)《难经》则指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甲乙经》引此,于“脑”字下尚有“上巅、循额、至鼻柱”。《内经》除指出督脉“侠脊”外,还重点  相似文献   

13.
督脉是脊髓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顺发  焦青峰 《中国针灸》2006,26(10):761-761
祖国医学早在2 500年前即描述了督脉,而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甲乙经·卷二》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甲乙·卷三》曰:"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简而言之,中国古代医家描述的督脉,位于脊骨空内,上端在风府穴水平入属于脑,下端被悬吊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为阳脉之海.督脉为病,出现脊强反折,脊强而厥.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相似文献   

14.
足少阳胆经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沿顳颥部前上缘上行,至耳后,循后颈部抵肩出而入缺盆。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外眥之后。又其支者别外眥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目下)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厭之中(环跳)。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历渊腋、辄筋)循胸过季肋(自京门至居髎等穴),下合於髀厭之中,更循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沿腓骨下行,(入大腿行於胃经与膀胱之间)至绝骨(腿骨下端少肌肉处)之端(外踝)出其前,前进於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附上(临泣、地五会)入於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之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相似文献   

15.
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於目内眥,上额入前头,距头之正中线一寸五分,即走向头第二行线之后方。经过中,其支别者,自巅之百会至耳上角,其本经从巅入络腦,还出别下项,至天柱,由此挟脊即下行第二行,入腰中循臀,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顺经八)挟脊贯臀,下行大腿後侧至腘中。又其支别自髆内(肩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距脊柱外方三寸处),下走而过髀枢(环跳穴),循髀外自後廉合於腘中,下走下腿之正中,至中央部稍稍走向外方,更下走外髁之後下,循京骨,络於小趾外侧爪甲根部。  相似文献   

16.
<正>小柴胡汤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和解少阳的功效,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可治疗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少阳经脉循胸步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与表,邪盛欲入里并于阴,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在少阳,经气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篇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共直者,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历代各家对此段循行的看法极不一致。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画法。第一种画法依《发挥》“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  相似文献   

18.
王景泉 《国医论坛》1996,11(5):43-44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肝主动、主开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所以肝的病证中亦是阴血不足居多,实证也多为火热为病;而肝之寒证,无论是阳虚还是实寒,均属少见,所以五版《中医诊断学》论述肝寒证时也仅举寒滞肝豚之寒疝腹中痛一端,对于肝寒证之请端均未述及。证之临床,肝之寒清之证,亦显于多端。1肝寒证与肝脉的关系肝之寒证多从肝脉的特定部位有所表现,亦与藏象密切相关,《灵格·经脉》曰:肝经“循股明,人毛中,环明器,抵小腹,扶胃,属肝,络胆,上贵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顿领,连目系……  相似文献   

19.
秦平山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1):487-487
妇女阴痛症从肝论治225604江苏省高邮市张轩乡卫生院秦平山妇女阴痛症,主要表现是阴道拘急痛,有时牵引两侧少腹,轻则阵发性掣痛,重则刺痛难忍。病因多数与足厥阴肝经有关。《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胁……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属肝”。肝经...  相似文献   

20.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