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截瘫平面下腰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方法:SD大鼠30只,抽签法随机分为A,B两组,将脊髓在L1平面横断后,在硬膜囊内将L3神经根移位于S1神经根端端吻合。A,B两组分别在3周和6周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在神经吻合口纵切面上,A组没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B组有5例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计数为(894&;#177;31)个/mm^2,对照侧为(1087&;#177;28)个/mm^2,两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3,P&;lt;0.01)。结论: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方法:SD大鼠30只,抽签法随机分为A,B两组,将脊髓在L1平面横断后,在硬膜囊内将L3神经根移位于S1神经根端端吻合。A,B两组分别在3周和6周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在神经吻合口纵切面上,A组没有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B组有5例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吻合口,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计数为(894±31)个/mm2,对照侧为(1087±28)个/mm2,两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3,P<0.01)。结论:截瘫平面下腰神经根移位与骶神经根吻接后神经生长能力差。  相似文献   

3.
李伟  钟贵彬 《中国临床康复》2013,(24):4502-4508
背景:如何重建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对截瘫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索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脊神经前根与支配股四头肌的腰神经建立神经通路,恢复脊髓损伤后股四头肌的神经支配和肌收缩功能。方法:对清洁级SD大鼠L1神经根的前根与L3神经根的前根进行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6个月)的轴突再生后,期望建立新的肌肉收缩功能。神经缝合后6个月,在破坏L2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股四头肌神经支配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移植神经干时可记录到股四头肌的收缩肌电图。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L1感觉根时可同样在股四头肌记录到肌电图。说明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L1神经根前根与L3神经前根移植吻合能重建新的股四头肌神经支配反射通路,并使股四头肌低级反射中枢上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术后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治疗;B组术后在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行高压氧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检测血中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B组病人脊髓损伤功能改善、SOD、EGF升高及LPO降低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0.05)mm,C5神经根为(0.66±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犤(99.60±22.61),(134.40±30.62)个,t=8.26,P<0.01犦。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1.38±0.40),(2.88±0.62)μm,t=19.35,P<0.01犦。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犤(0.92±0.22),(1.75±0.61)μm,t=5.98,P<0.01犦。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6.
邓海涨  张雪梅  文琳钊 《护理研究》2007,21(16):1455-1456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脊髓损伤致截瘫病人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A组术后常规给予营养神经治疗;B组术后在常规营养神经治疗的同时行高压氧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检测血中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B组病人脊髓损伤功能改善、SOD、EGF升高及LPO降低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联合功能锻炼可促进脊髓损伤病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小间隙的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C5、臂丛神经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后的效果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只:A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移位于C5神经根,B组:自体颈静脉桥接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臂丛神经上干,两组均是左侧为正常侧,右侧为实验侧。术中测量副神经、C5神经根和臂丛神经上干的直径;术后12周行电生理学观察两组大鼠肱二头肌、三角肌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神经组织学和图像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形态。结果:两组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直径:副神经主干为(0.45&;#177;0.05)mm,C5神经根为(0.66&;#177;0.11)mm,臂丛神经上干为(1.16+0.14)mm。②肌电图波幅和潜伏期:术后12周A组肱二头肌、三角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肱二头肌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三角肌实验侧较正常侧潜伏期长,波幅低(P〈0.05)。③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少于正常侧[(99.60&;#177;22.61),(134.40&;#177;30.62)个,t=8.26, P〈0.01]。④轴突直径: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比较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1.38&;#177;0.40),(2.88&;#177;0.62)μm,t=19.35, P〈0.01]。⑤髓鞘厚度:术后12周A组实验侧和正常侧无差异(P〉0.05),B组实验侧明显小于正常侧[(0.92&;#177;0.22),(1.75&;#177;0.61)μm,t=5.98, P〈0.01]。⑥再生神经纤维形态:A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多,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厚,神经束膜结构完整。B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少,束膜结构不完整,有髓神经纤维鞘可见板层样分离。结论:①应用副神经移位可以修复C5神经根损伤,由于副神经直径相当于C5神经根直径的68%,可以节省动力神经源。②而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因两者直径差异明显,副神经只相当于臂丛神经上干直径的39%而不能修复上干。  相似文献   

9.
建立脊髓损伤犬腹壁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截瘫平面下健存的体反射建立膀胱人工反射弧,是否可实现可控制性排尿?目的:通过在健存连续的脊髓上建立犬腹壁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的自身左、右侧对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4/2004-1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成年雄性实验家犬6只,体质量10~12 kg。干预:将犬的右T2肋间神经前根近端与右S2神经前根远端在硬膜囊内行显微吻合,将S2神经后根远端与T12后根进行端侧显微吻合,经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反射通路,通过刺激右侧腹壁激发排尿。神经根吻合术后9个月,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观察及根据膀胱压力增加值计算膀胱收缩功能并与左侧进行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电生理观察。②膀胱收缩功能。结果:6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T12椎管平面下截瘫前后,单相方波(115mV,1.0ms)刺激右T12神经后根,所有6只犬均可在吻合口远端记录到动作电位,其形态和波幅与左侧相似。②截瘫48h后,串刺激(1000mV,10Hz,2s)右T12神经后根,经新建的反射弧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可达左侧的61%,刺激右侧腹壁引出的膀胱收缩平均达正常的51%。结论: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体反射建立新的人工膀胱反射通路为膀胱感觉的脊髓上传通路建立了神经通道,并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新建立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可以产生膀胱收缩,实现犬可控制性排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5、6神经根切去约1.5mm,颈6两端和颈5近端结扎;B组,剪除颈5、6、7神经根,颈5、6近端和颈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2mm)吻合于颈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角肌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并评价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选择性再生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周龄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4周组和8周组各6只,均行切断右侧L2~L5背根神经节后纤维和右侧股神经横切-吻合手术,分别于术后4周和8周进行荧光逆向示踪,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生情况。结果:4周组大鼠长入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长入2种神经的运动神经元数量分别为(167±21)个、(53±14)个、(36±7)个;8周组分别为(252±14)个、(37±8)个、(21±4)个。结论:该实验动物模型能反映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再生的倾向性,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2.
臂丛端侧吻合术后供体神经元和运动终板中CGRP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臂丛端侧吻合术后供体神经元和运动终板中CGRP的变化。方法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2 cm×0.2 cm),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5 cm部位,左侧不做吻合。分别于术后4、8、12周在麻醉下解剖取C4~T2脊髓节段,并将脊髓节段于正中矢状面分开,及肱三头肌,分别检测CGRP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脊髓及运动终板中CGRP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而不做吻合的对照组中,脊髓CGRP表达维持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性不显著,运动终板中无CGRP的表达。结论提高供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CGRP的表达可能是端侧吻合促进臂丛损伤神经再生,保护靶肌肉及其运动终板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臂丛根性撕脱伤是临床上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神经根回植术有望攻克这一难题.目的研究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至脊髓后,神经纤维能否再生并有效恢复对靶器官的支配.设计单因素随机对照设计.地点和对象在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完成,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30~250 g,由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均分为3个月组和6个月组.干预在手术显微镜下,将C6神经根从脊髓上撕脱,然后切取尺神经桥接肌皮神经与脊髓间的缺损,制作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再植术的动物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测量肱二头肌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及湿质量,进行神经元的逆形标记,并对神经和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在相应的C6脊髓前角均出现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回植神经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肱二头肌的肌肉动作电位、强直收缩力、湿质量恢复率6个月时分别为(56.01±11.62)%,(46.91±8.35)%,77.59±5.79)%,均明显高于3个月时的(30.15±7.52)%,23.14±5.72)%,59.31±3.43)%(t=6.597,t=8.138,=9.421,=0.000).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行神经根回植术,神经纤维可以再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靶器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鼠颈神经根组织形态学及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手针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手术方法将浸有甲醛的定量滤纸片放在颈6-7神经根肩上,导致颈神经根的炎症,从而造成大鼠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电针治疗组予以夹脊电针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检测模鼠颈神经根组织形态学的电镜观察及脊髓背角COX-2mRNA含量的表达,观察夹脊电针治疗对模鼠颈神经根组织形态学的电镜下表现及脊髓背角COX-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电针治疗组大鼠颈神经根组织形态学的电镜观察及脊髓背角COX-2mRNA含量表达较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能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脊髓背角COX-2mRNA的表达,对神经根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d组、1周组、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对照组(未行训练)。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取损伤后1d、1周,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L5—S1节段脊髓及腓肠肌新鲜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VE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训练组脊髓及腓肠肌VEGF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损伤后1d、1周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与损伤1周组、1d组比较脊髓及腓肠肌内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周组脊髓内VEGF较1d组表达增加(P<0.05),而腓肠肌内VEGF表达较1d组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锰卟啉(MnTBAP)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对脂质过氧化水平,细胞凋亡,脊髓组织变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损伤组(SCI组)及治疗组。应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予椎板切除处理;治疗组注射MnTBAP(10mg/kg);损伤组仅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SOD,MDA的含量,并采用TUNEL法计算细胞凋亡率;术后第l周至第8周,每周采用改良BBB评分对动物进行行为学检查;术后4周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损伤组比较, MnTBAP治疗组伤段脊髓组织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相反,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损伤后第3、7、14天治疗组凋亡细胞率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自第1周开始MnTBAP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5)。4周后HE染色示损伤组脊髓大量瘢痕连接,结构紊乱,局部伴明显空洞形成,神经元胞体萎缩变形,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而MnTBAP组脊髓组织空洞显著较小,周围存在较多的神经元细胞,液化坏死现象及炎症细胞较少。结论 MnTBAP可以发挥SOD活性,降低SCI早期脊髓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脊髓MDA水平及凋亡率,有效减轻脊髓继发损伤,从而达到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壳聚糖导管-生物活性载体系统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壳聚糖导管-生物活性载体系统诱导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Wister大鼠脊髓T7-9节段行脊髓右侧半离断,分别植入含有(40只)或不含有(10只)生物活性载体的壳聚糖导管作桥梁,缝合硬脊膜,恢复脑脊液循环。结果:6-12个月后,在含有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脊髓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经过WGA-HRP进行顺行神经 束路追踪,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并越过导管远端与宿主的界面进入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到典型的神经纤维、髓鞘结构和突触。在不含生物活性载体的导管中,再生的轴突很少,且没有轴突穿过导管中点。结论:内含生物活性载体的生物材料导管可诱导大鼠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大鼠下肢同一平面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修复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差异。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胫神经切断缝合组,C组为腓总神经切断缝合组。分别于术后1、3、7、14、28 d取大鼠L4~6节段脊髓进行HE染色,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差异,并计算Bcl-2/Bax比值。结果 A组术后脊髓组织未见明显异常,B、C组术后可见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细胞水肿、坏死。术后1、3、7、14 d,B、C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小于A组(P0.01)。术后3、7、14、28 d,B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显著多于C组(P0.01)。B、C组Bcl-2蛋白表达出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分别于术后3、7 d下降至低谷;B、C组Bax蛋白表达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于术后3 d上升至高峰;B、C组Bcl-2/Bax比值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术后3、7、14、28 d,B组Bcl-2/Bax比值显著高于C组(P0.01)。结论大鼠下肢同一平面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都会导致近端脊髓神经元细胞出现凋亡,但是和腓总神经损伤相比,胫神经损伤后对近端神经元退变死亡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PRP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5只。采用改良Nystr?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A组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灌注于损伤脊髓处,B组予自体血浆灌注于损伤脊髓处。术后第3、7、14天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检测体感诱发单位(SSEP)检测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7、14天,A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两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SSEP潜伏期及波幅值变化:术后14天A组潜伏期12.37±1.689ms、波幅0.54±0.056mv;B组潜伏期14.14±1.553ms、波幅0.32±0.031mv,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