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驭风 《临床医学》1995,15(6):23-24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是一种氨基多糖,由透明质酸酶参与在体内各组织的间质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HA可从基质中释出,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循环,而90%HA位于肝内皮细胞浆内,所以HA测定在肝病中的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HA水平判断肝病严重程度,鉴  相似文献   

2.
血清透明质酸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世珍  毛晓明 《临床医学》1997,17(10):46-47
近年来,对透明质酸的研究已见诸报道,对糖尿病的影响如何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对3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作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32例NIDDM患者,均系本院住院患者,诊断依据1985年WHO诊断标准。男18例,女14例;年龄37~84岁;平均60.68±6.12岁;病程0.5~30年,平均7.27±4.31年;无并发症者17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8例,合并肾病者7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者3例,合并眼病3例,合并脑血管疾病2例,合并糖尿病足、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者4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血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余莲张兆郭永炼李玉闽邱小婷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90例各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90例住院患者,经血、骨髓细胞学及细胞化学...  相似文献   

4.
血清透明质酸 (HA)是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一个有意义的血清学标志物[1] ,但目前国内尚无儿童正常值的资料 ,为将HA检测方法用于儿童肝硬化、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我们对 0~ 7岁健康儿童血清HA水平进行了系统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11月本院门诊健康体检儿童 6 6 8名 ,男 340名 ,女 32 8名 ,年龄 0~ 7岁。除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史外 ,均无肝脾肿大、黄疸或肝炎史 ,也无各种心脏疾患 ,肝功能均正常。2 .方法 :采集每名儿童静脉血 1 5~ 2ml放于干燥试管内 ,4h内分离血清 ,置 - 2 0℃待测。HA…  相似文献   

5.
白血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测定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免法检测了70例各类白血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结果显示初发,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H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缓解期AL患者血HA含量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复发AL与CML急变期患者血HA含量明显高于初发AL与C性期患者。  相似文献   

6.
7.
史功  刘玉兰 《临床荟萃》1996,11(24):1139-1140
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体内各组织的间质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份。当组织炎症损伤时,其释放和(或)合成增加,血清中含量增高。我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96例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HA的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我们应用血清透明质酸(HA)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了各种肝病患者血清HA的含量,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分组及方法 1.1 分组:①对照组:21人(男12人,女9人),年龄16~61岁,均为健康体检者。②病毒性肝炎组:1991年我院附院肝炎门诊诊断之病毒性肝炎共95例,其中急性肝炎29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2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33例;重症肝炎7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定的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及组成MS的因素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654例,年龄30~90岁,中位年龄65岁.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采纳国内标准.检测血清尿酸(SUA)水平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1.0版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超重、空腹血糖(FBG)过高、高TG、高HDL-C增高及高血压(EH)患者的SUA水平均高于非超重、FBG正常、TG正常、HDL-C低及非EH患者[(270.52±81.63)μmol/L比(226.61±67.42)μmol/L,t=-7.387,P=0.000;(265.71±73.50)μmol/L比(235.03±75.00)μmol/L,t=-4.459,P=0.000;(262.80±74.44)μmol/L比(235.82±75.04)μmol/L,t=-3.927,P=0.000;(243.97±76.33)μmol/L比(212.78±57.60)μmol/L,t=-2.412,P=0.016;(282.87±64.79)μmol/L比(180.22±41.60)μmol/L,t=22.586,P=0.000].在654例患者中,MS患者107例、非MS患者547例,MS患者的SUA水平高于非MS患者[(301.22±68.55)μmol/L比(230.72±71.63)μmol/L,t=9.376,P=0.000].经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TG、HDL-C、FBG均与SUA水平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3.409、13.401、6.979、2.943、3.514、4.706;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0.003、0.000、0.000).结论 MS患者的SUA水平高于非MS患者.SUA 水平与组成MS的因素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对胃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和遗传工程学及其相应新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肿瘤标志物。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是反映胃粘膜功能和状态的良好指标,近年来逐渐用于胃癌的诊治,本文综述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结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在胃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标本中miR-29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9的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6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及3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中miR-29的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中miR-29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成年人;胃癌患者术后血清中miR-29表达水平较术前上调,且上凋水平越高预后则越佳.结论 miR-29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miRNA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的胃黏膜病变与术后胃排空延迟的相关性。方法对987例经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术后出现严重胃排空延迟的26例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分析食管癌患者胃黏膜病变与术后出现的严重胃排空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均存在较严重的胃黏膜病变。结论术后出现的严重胃排空障碍与患者术前即已经存在的和术后的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通过重视对胃黏膜疾病的术前、术后治疗及护理,对术后胃排空延迟的恢复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雌激素水平变化对兔膝关节软骨及关节液和血清中透明质酸的影响。方法:56只雌兔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B组关节固定,为OA模型组,C组切除卵巢后不补充雌激素,D组切除卵巢后补充雌激素,分别于第2、4、6、8周抽血和关节液,测定HA水平,并取右股骨内侧髁软骨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B、C组关节液HA均下降,血清HA均上升,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关节液和血清HA与A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观察显示,B、C两组关节软骨均有OA改变,但B组重于C组,D组软骨退变程度较C组轻。结论: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致软骨退变.关节液及血清HA水平发生变化,其比值下降明显。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关系到OA的发生发展,关节液HA及血清HA比值下降,血清HA升高可能是OA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作为胃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及胃溃疡糜烂患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糜烂组胃蛋白酶原Ⅰ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70μg/L和比值<3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Ⅰ,Ⅱ值及比值下降与胃癌发生及复发密切相关,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I(PG I)含量检测在胃癌早期发现和胃癌术后观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对医院就诊的86例胃癌、70例胃溃疡、98例萎缩性胃炎、106例正常者及82例胃癌术后治疗者,检测其血清PG I含量。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PG I含量均较正常对照者偏降低,胃癌术后复发者血清PG I含量较术前基本一致,明显低于未复发者。结论血清PG I含量检测在胃癌早期筛选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帮助。在胃癌切除治疗过程中,诊断其是否复发,是临床最合理的跟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C-反应蛋白(CRP)、尿酸(uA)、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ACS住院患者(ACS组)和健康人66例(对照组),进行CRP、UA测定,以及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厚度。结果ACS组CRP、UA、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CRP与UA、IMT厚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2、0.701,P均〈0.05)。结论ACS患者与CRP、uA、IMT厚度关系密切,前二者可作为ACS危险的预测因子,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导致ACS的发生、发展;IMT厚度可以反映ACS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组织及血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基因甲基化,探讨其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2例胃癌、29例萎缩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以30例不排除浅表性胃炎的正常对象作为对照。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测定组织及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组织TFPI-2基因甲基化检出率胃癌组为53.13%、萎缩性胃炎组为37.93%、对照组为3.33%。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检出率胃癌组为28.13%,萎缩性胃炎组为6.90%,对照组未检出。胃癌组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P0.05)和对照组(P0.05)。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检测灵敏度为28.13%,特异性为96.61%。血清检出阳性占组织检出阳性的比率为37.93%。胃癌组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与性别、年龄、Borrmann's分期、CEA和CA199检测结果无关(P0.05)。胃癌组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与CEA、CA19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13%、21.88%、18.75%。联合3项阳性检出率为53.13%,显著高于3项各自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来源于组织,其对胃癌诊断特异性较高,但灵敏度较差。联合检测血清CEA、CA199有利于提高其灵敏度。血清TFPI-2基因甲基化测定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癌患者年龄分布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常虹  赵越  丁士刚  林三仁  周丽雅  李菁 《临床荟萃》2003,18(15):841-843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7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按 <30岁 ,30~ 39岁 ,~ 4 9岁 ,~ 5 9岁 ,~ 6 9岁 ,~ 79岁 ,≥ 80岁 7个年龄段 ,分为青年组 (≤ 35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比较其临床病理表现在各年龄组的差异。结果  2 5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 1.94 % (1195 / 6 14 75 ) ,平均年龄 5 8.4岁 ,按年龄从小至大分组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1.6 %、6 .4 %、13.6 %、2 6 .9%、33.6 %、14 .5 %和 3.3%。胃癌的检出率在 7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随后呈下降趋势 ;青年组 (≤ 35岁 )胃癌女性占 5 7.9% ,上腹痛的症状占 71.9% ,胃窦癌占 73.7% ,贲门癌占 7% ,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共占4 7.4 % ,无高、中分化型癌。老年组 (≥ 6 0岁 )女性占 19.5 % ,上腹痛的症状占 4 4 .5 % ,胃窦癌占 4 4 .5 % ,贲门癌占4 2 .5 % ,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共占 2 0 % ,分化较高的管状及乳头状腺癌共占 34.0 4 %。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胃癌的发病特点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