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骁  杨学军  霍洪军  卡索  刘成 《华北国防医药》2011,23(3):13-16,I0002
目的 探讨髓核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预防椎间失稳后软骨终板退行性变的作用.方法 选用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每组18只.所有实验动物均制作为腰5-6、腰6-7椎间失稳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预防组在完成椎间失稳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兔退变椎间盘中软骨终板血管芽数目的影响,探讨其对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用病理切片论证造模是否成功.②将造模后的兔子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治疗组(n=10),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后1、2月各处死4只兔子取腰4/5椎间盘下位软骨终板做软骨终板内血管芽数目测定.结果 ①造模后2个月,椎间盘病理切片证明造模成功.②治疗组软骨终板内血管芽数目逐渐增加;而对照组组软终板内血管芽数目逐渐减少,组间和组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中血管芽再生和改善软骨终板血供的作用,是防治椎间盘退变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家兔退变颈椎间盘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基因治疗组(浅层、全层)家兔C2~3、C3~4、C4~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l)。1个月后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动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颈椎间盘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含量,并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测定各组动物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结果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也明显增厚(P〈0.01),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颈椎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而软骨终板钙化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白介素-1β(IL-1β)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相关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验TGF-β1与IL-1β在颈椎病患者及对照组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颈椎病患者的TGF-β1及IL-1β的阳性率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GF-β1与IL-1β参与了椎间盘退变及病情发展,在整个椎间盘退变及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关节镜下准确定位后电动刨削器清理边缘。后用由3mm钻头向股骨中轴方向钻孔至髓腔,术后第2天1ml(100ng)活化TGF-β1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用3周。结果9例膝关节软骨缺损3-9个月随访,优良率100%,未见骨软骨赘、创伤性骨关节炎和退行性改变发生。结论TGF—β1直接注射于关节腔内,能有效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兔退变椎间盘中软骨终板的蛋白多糖(简称:PG)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作用。方法①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用病理切片论证造模是否成功。②将造模后的兔子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治疗组(n=10),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后1、2月各处死4只兔子取腰4/5椎间盘下位软骨终板做蛋白多糖(PG)含量测定。结果①造模后2月,椎间盘病理切片证明造模成功。②治疗组软骨终板中蛋白多糖逐渐含量增加;而对照组组软终板内蛋白多糖含量逐渐减少,组间和组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提高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中蛋白多糖含量、抑制和治疗软骨终板退变的作用,是防治椎间盘退变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分子药物kartogenin(KGN)对终板软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在终板软骨以及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椎间盘体外器官退变模型,分为对照组、退变组(穿刺注射生理盐水)、KGN处理组(穿刺注射100nmol/LKGN),利用HE染色观察终板软骨及椎间盘形态,番红一固绿染色观察终板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分泌。通过Realtime—PCR评价三组终板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退变组椎间盘髓核消失,终板软骨减少,发生明显退变,KGN处理组椎间盘结构较完整;番红一固绿染色可见实验组较对照组终板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Reahime-PCR结果显示退变组终板软骨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表达明显下调,KGN处理组中终板软骨组织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表达上调;Western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明显增高。结论:体外穿刺及培养能够诱导椎间盘及终板软骨的退变,小分子药物KGN能够促进终板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分泌从而保护终板软骨及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兔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8月龄成年新西兰兔利用"异常应力负荷及椎间失稳法"建立新西兰兔腰椎椎间盘退变模型。病理切片确认模型成功后,取椎间盘分离下位软骨终板进行细胞培养,将生长良好的细胞随机分为含药组、损伤组与对照组。含药组体积分数为10%的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加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与浓度为5μg·L-1的TNF-α混合的DMEM培养基;损伤组给予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与浓度为5μg·L-1的TNF-α混合的DMEM培养基;对照组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体积分数为10%的DMEM培养基。使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各组兔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增殖的变化。TUNEL法计数软骨终板活细胞与凋亡细胞数量,RT-PCR测定其Fas/Fas L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软骨终板细胞初期正常生长,增殖良好,随着时间延长,软骨终板细胞数量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外基质胶原减少,细胞形态变化快。损伤组能够明显抑制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增殖,软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胶原数量减少明显,同一时间点比较,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药组软骨终板细胞增殖缓慢,软骨细胞下降少,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胶原成分下降不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软骨终板内Fas/Fas L的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渐增强,同期比较,损伤组Fas/Fas L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含药组软骨终板水平Fas/Fas L较损伤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兔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损伤,减少软骨细胞凋亡,起到延缓椎间盘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Fas/Fas L基因在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中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髓核细胞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Ⅱ型胶原及SOX-9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以传2代人髓核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1μg/L、1.0μg/L、10μg/L、100μg/L四种浓度的TGF-β1为培养液,设不含生长因子培养液为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 m RNA表达情况。结果 0.1μg/L TGF-β1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μg/L、10μg/L和100μg/L TGF-β1组在促进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基因表达方面作用显著,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其中,10μg/L组促进细胞m RNA表达作用最明显。结论 TGF-β1能够促进髓核细胞Aggrecan、Ⅱ型胶原和SOX-9基因的表达,提示TGF-β1有可能在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标本分别取自退变组和对照组.所有标本一份制作为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α、MMP-9蛋白表达情况;另一份用RT-PCR方法检测TGF-α、MMP-9 mRNA表达情况.结果 退变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TGF-α、MMP-9的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多(蛋白水平:t=29.114,P<0.01;t=19.926,P<0.01.mRNA水平:t=47.642,P<0.01;t=26.987,P<0.01),TGF-α和MMP-9蛋白、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蛋白水平:r=0.725,P<0.01;mRNA水平:r=0.684,P<0.01).结论 TGF-α、MMP-9在正常与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表达量不同,退变椎间盘中二者表达量较高,两者可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TGF-α对椎间盘退变的调节作用与MMP-9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对兔退变椎间盘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与白介素1β( 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8月龄成年新西兰兔30只利用异常应力负荷及椎间失稳法建立新西兰兔腰椎椎间盘退变模型,处死4只病理切片确认模型成功后,取6只备用作为模型组,余2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只,同时取同月龄的正常新西兰兔6只作为正常组。对照组造模成功后,给予正常饮食及日常负重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和治疗。分别与用药前及用药后3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椎间盘组织中的TNF-α与IL-1β表达水平。结果造模成功后用药前取模型组新西兰兔椎间盘组织TNF-α及IL-1β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用药后3周观察组TNF-α及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能抑制兔退变椎间盘损伤加重,起到延缓椎间盘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退变椎间盘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骨内高压下关节软骨代谢的保护作用。方法: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方法,复制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模型。实验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等容生理盐水)和银杏叶提取物(10mg·kg-1)组,复制模型后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分为术后0、4、8、16周组,每时点8只。分别测量各时间点髓内压的改变;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时段远端关节软骨的形态改变;采用RT-PCR检测软骨组织软骨代谢相关基因骨蛋白生长因子(B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复制模型后4、8、16周银杏叶提取物组兔实验侧骨内压显著降低(P<0.05),未见关节软骨损害出现,BMP-2、TGF-β1 mRNA表达显著增强。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后引起的骨内高压,调节BMP-2、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关节软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椎间孔镜微创术运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接受椎间孔镜微创术,对照组接受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腰椎后伸、腰椎前屈、腰...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6岁。因腰疼6个月,加重伴右下肢疼痛20d于2003-09—04入院。患者曾于1994年因腰5骶1椎问盘突出在外院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上述症状消失,于1999年上述症状又复发,在另一家医院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并行腰5椎板切除腰5骶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顺利恢复,腰腿疼痛症状消失。本次发病为6个月前劳累时感腰痛,保守治疗有效,时轻时重,20d前弯、腰时突感腰痛加剧,并向右下肢放射,行走困难,保守治疗无效并逐渐加重,卧床并未减轻影响睡眠来我院。入院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方法 对21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行腰椎动力位摄片、CT、MRI检查,证实全组病例均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失稳症.均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失稳节段椎间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优16例、良5例;植骨融合率达100%,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和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后路GSS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术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和IL-17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61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ALL组与AML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GF-β、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组血清IFN-γ与IL-6水平高于AML组(P<0.05).ALL组和AML组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未缓解患者(P<0.05),TGF-β、IL-6和IL-17水平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ALL组和AML组中,IFN-γ与TGF-β、IL-6和IL-17呈负相关(P<0.05),TGF-β与IL-6和IL-17呈正相关(P<0.05),IL-6与IL-17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FN-γ 、TGF-β、IL-6和IL-17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与评价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以质粒为载体的外源治疗基因pACCMV—hTGF—β1在体转染模型动物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后的表达。方法将扩增后的重组质粒基因注射于模型动物的腰椎间盘髓核细胞中,手术后不同时间取出椎间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基因表达产物的测定;并利用C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观察。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注射pACCMV-hTGF-β1椎间盘,4d组即呈现阳性颗粒。阳性表达可持续至少2周,实验对照组阳性表达仅维持3d,空白组呈阴性反应。结论椎间盘髓核作为靶细胞能够被外源基因转染,并且能在相当长时间内表达TGF-β1蛋白。  相似文献   

18.
张昭  霍洪军  杨学军  钟秀  邢文华 《河北医药》2008,30(8):1108-1110
目的 通过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兔椎间失稳的稳定性重建的研究,为椎间盘退变的科学研究提供新实验方法.方法 选取27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kg,均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先将27兔进行稚间手术失稳,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L6椎体下位全部小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在手术失稳2月后用椎弓根螺丝钉和钢丝内固定的方法进行L6/7的稳定性重建,均分别在术后2、4、6个月观察兔的活动、内固定螺钉的稳定性.结果 内固定后出现右侧、双侧下肢瘫疾各1例,其余均在术后2、4、6个月活动自如,无明显运动障碍.术后2、4、6个月观察各钉内均在椎弓根内椎管外,钢丝交叉稳固,螺钉牢因.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兔椎间失稳进行稳定性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肺缺血再灌注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肺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60只SD大鼠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再灌注组(IR),每组又分为0、1、2、4、8 h五个亚组.检测TGF-β1,ICAM-1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 S组TGF-β1、ICAM-1只有少量表达;IR组TGF-β1和ICAM-1于再灌注后明显高于S组,MPO含量在IR组缺血再灌注后亦明显比S组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GF-β1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修复,而ICAM-1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6 mRNA在突出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mRNA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RT-PCR技术测定不同类型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组织标本IL-6 mRNA表达.结果椎间盘突出症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病变组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不同部位IL-6 mR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根据Norbet Boos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轻度病变者11例,重度者14例,重度组IL-6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突出病理类型椎间盘突出类椎间盘型IL-6 mR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游离型高于突出型,突出型高于凸起型,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髓核组织中IL-6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直腿抬高程度(SLR)呈负相关(γ=-0.457,P=0.003).在不同病程阶段患者椎间盘组织中IL-6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IL-6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过程,随病情的加重而分泌增多.IL-6 mRNA高水平表达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