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GPIIb/IIIa)Fab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GPIIb/IIIa特异性的噬菌体抗体,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取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抗GPIIb/IIIa)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细胞,采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构建人源性抗GPIIb/IIIa Fab噬菌体抗体库,以表达GPIIb/IIIa的CHO123细胞筛选抗体库,并以ELISA法检测噬菌体抗体;用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与血小板抗原的结合;观察筛选到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筛选出2株能够与血小板膜GPIIb/IIIa特异性结合的Fab抗体,其序列与人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表达纯化的Fab抗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地从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 Fab抗体库筛选出特异性识别GPIIb/IIIa,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人源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并探讨特异性自身抗体与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静丙)治疗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针对性,以便得到更经济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ITP提出新的分型依据。方法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抗GPⅡb/ⅡIa,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双抗体阳性组与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995,P〉0.05)双抗体阳性组与单一抗GPⅡb/ⅡIa抗体阳性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439,P〈0.01),后者优于前者;单一抗GPⅡb/ⅡIa抗体阳性组,双抗体阳性组,双抗体阴性组,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糖皮质激素联合静丙治疗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种类(GPⅡb/Ⅲa和GPIbα)及种类数目与ITP的临床疗效(糖皮质激素、静丙)有一定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意义。以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为ITP进行新的分型依据尚不足,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Ⅳ、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方法:应用改良直接MAIPA(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Ⅳ、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洗脱液中GPⅣ特异性和GPⅤ特异性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3%和4.8%。结论:血小板膜GPⅣ、GPⅤ分子是慢性ITP自身抗体的靶抗原,但多与GPⅡb/Ⅲa或GPⅠb自身抗原共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 topenic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使循环中血小板破坏增加。ITP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的综合征 ,为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其主要病理是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并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后加速血小板从循环中的清除 ,这些抗体作用的血小板膜靶抗原可多种多样 ,其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Ⅱb/Ⅲa是一重要靶抗原 ,少数针对GPⅠb/ⅠX复合物。由于抗体直接作用于GPⅡb/Ⅲa、GPⅠb/ⅠX等 ,使…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IⅡb/Ⅲa)Fab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GPⅡb/Ⅲa特异性的噬菌体抗体,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取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抗GPⅡIb/Ⅲa)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细胞,采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构建人源性抗GPⅡb/Ⅲa Fab噬菌体抗体库,以表达GPⅡb/Ⅲa的CHO123细胞筛选抗体库,并以ELISA法检测噬菌体抗体;用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与血小板抗原的结合;观察筛选到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筛选出2株能够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特异性结合的Fab抗体,其序列与人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表达纯化的Fab抗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地从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Fab抗体库筛选出特异性识别GPⅡb/Ⅲa,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人源性抗体.  相似文献   

6.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抗血小板膜的自身抗体而引起,这些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尚不清楚。最近Van Leeuwen等报道:ITP病人的血清抗体或血小板上的抗体能与正常血小板结合,但不能与Glanymann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血小板结合。后者血小板上缺少糖蛋白Ⅱb/Ⅲa,因此推测某些ITP病人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可能是针对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但Kunicki等发现ITB病人抗血小板抗体对正常和Glanzmann病人血小板都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血型抗体在母婴免疫反应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1201例正常孕妇和52例早期流产患者的母婴免疫血小板同种抗体进行了研究,显示早期流产妇女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21.15%。显著高于正常孕妇(3.66%)及经产妇(1.37%)血小板抗体与早期流产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X~2=29.32,P<0.005)。血小板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G型,仅1例又有IgM型,以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HLA抗体并存者占人多数(54.54%)。在查出的5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孕妇中有6例发生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NAITP),并证实HPA-5b(Br~α)抗体是引起我国NAITP的主要抗体。我们对其中3例抗体效价高于1:32的孕妇进行血浆党换治疗,有效地防止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早期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4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1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PAIgG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的关系。结果:ITP患者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组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组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AIgG阳性的ITP患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均明显高于PAIgG阴性的患者(P〈0.01,P〈0.05)。结论:PAIgG用于ITP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PAIgG的存在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存在密切关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B淋巴细胞依赖Th细胞辅助而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在T、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和产生自身抗体的病理过程中,CD80、CD86与其配体CD28、CTLA4结合及CD40与其配体CD40L相互作用提供的共刺激信号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过度表达有可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肥大细胞(MC)的经典作用是介导过敏反应.近年来,MC在炎症、肿瘤、器官纤维化特别是自身免疫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引起关注.MC颗粒内炎症介质是其主要效应物,MC活化可使其效应物释放并发挥作用.除过敏原与过敏原特异性IgE结合途径之外,IgE和IgE受体(FcεRI/Ⅱ)、抗IgE和抗FcεRI抗体也可致MC活化.IgE与抗IgE抗体、IgE与FcεRI、FcεRI和抗FcεRI抗体不仅具有膜结合形式也存在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或配受体复合物,膜结合与可溶性的存在形式和存在比例决定MC激活或抑制,抗IgE和抗FcεRI抗体可能与自身免疫病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与人血小板交叉识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tt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有一定程度结合,但与GPIb、GPⅡb及GPⅥ无结合。结论: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与幽门螺杆菌ureB存在交叉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提示Hp感染与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MI患者(10例)静身状态及凝血酶(100U/L,500U/L)激活时,血小板膜表面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及糖蛋白Ⅳ(GPIV)分布状况,并与健康人(12名)比较。结果:AMI 12h-3d,静息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血小板膜表面TSP及GPIV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P<0.01),MAI 1周激活血小板膜TSP及GPIV高于健康人(P<0.05,P<0.01),静息肉小板膜TSP及GPIV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别(P>0.05)。AMI静息血小板膜和激活血小板膜TSP与GPIV呈显著正相关(r=0.383,P<0.01)。结论:AMI 3d内血小板活性及反应性明显增高,AMI 1周时血小板反应性仍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体外研究一种新型生物人工肝反应器材料-丙稀酰胺接枝改性聚丙烯膜(PP-g-AAm)对血小板的激活,并评价其血液相容性。方法: 模拟体内条件将PP-g-AAm膜和对照组未改性的聚丙烯(PP)膜与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接触后,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的表达,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P和CD63的表达,用扫描电镜检测两种膜上血小板粘附情况。 结果: 两种膜材料接触PRP 30 min后,血浆β-TG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 P<0.05),两材料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PP-g-AAm膜激活血小板表达CD62P、CD63的百分率都明显少于PP膜(P<0.05, P<0.01);两种膜材料接触PRP 1 h后,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粘附的血小板都有明显变形,但PP-g-AAm膜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明显少于PP膜。结论: PP-g-AAm膜对血小板的激活明显少于PP膜,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固相凝集试验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血液科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患者112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固相凝集试验检测血小板抗体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呈阳性患者共79例,占比为70.53%,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急性白血病15例,慢性白血病9例,骨髓异常增生6例;另外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且自身抗体、同种异型抗体以及同种异型抗体与自身抗体时都出现了阳性表现,其他症状均表现为单一同种异型抗体阳性。结论固相凝集试验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此分辨患者出现的不同血小板抗原刺激,在诊断治疗中可作为重要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特异结合的单克隆抗体SZ-21构建成单链抗体,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逆转录及多聚酶甸反应,扩增并克隆SZ-21的可变区基因VH、VL,经测序后构建SZ-21单链抗体(SZ-21AScFv),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其与血小板的结合特性。结果 VH、VL可变区基因符合小鼠抗体可变区特征,SZ-21ScFv基因拼接正确。表达产物除少量为分泌型外,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21%,经过变性和复性后,该单抗体保留了与血小板特异结合的能力。结论 成功表达了SZ-21单链抗体。该小分子抗体具有特异结合血小板的能力,有望用于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健康者、血小板低于正常的体检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障 (AA)、肝脏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等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 ,并分析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结果 :血小板低于正常的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 14 .9% ,ITP、AA、SLE等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 78.9%、3 1.2 %、62 .5 % ,肝病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与正常组无差异。ITP患者治疗前后三种血小板抗体均有非常显著性变化 (P <0 .0 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诊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自身抗体,并与传统方法ELISA进行比较。方法:全血法FCM和ELISA分别检测46例ITP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自身抗体。结果:FCM法快捷且灵敏度和准确度都高于ELISA。结论:FCM比ELISA更适合进行自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对照人员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a)基因807nt多态性,探讨该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多态性分析:(1)碘化钾法提取人基因组DNA。(2)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3)酶切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紫外灯下检测酶切结果。(4)SPSS11.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TT+T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在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TT+TC和CC基因型之间,高血压病和糠尿病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4)在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 TT+TC和CC基因型之间,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脂浓度无显著性差异。(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处T等位基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素。(2)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nt多态性可能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发病及糖代谢等无关。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中的信息转导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内存在着完整的信息转导系统,当它受到刺激时,膜上特异受体与配体结合,发生构象变化,通过G蛋白(Gs,Gi,Gz)介导作用于细胞内的靶酶,产生第二信使(cAMP,Ca2+,IP3,DG),继而激活特异的蛋白激酶,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调节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50例正常晚孕妇女及74例任高征患者产前、产后6小时、72小时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g)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发现:产前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膜结合Fg明显高于正常晚孕妇女,且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膜结合Fg含量呈递增趋势。产后6小时,妊高征组及正常晚孕组血小板膜结合Fg均明显增加。产后72小时两组均降至产前正常晚孕组水平。提示: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