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宫颈浸润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各级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测定作为肿瘤进展依据及鉴别诊断依据的可能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端粒酶TPT单克隆抗体,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TRT阳性指数,检测12例正常宫颈,23例CINⅠ,16例CINⅡ,12例CINⅢ,16例浸润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显逐渐增高趋势(P<0.05),两者呈正相关。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各级CIN明显高于正常宫颈(P<0.01);CINⅢ与浸润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端粒酶活性表达有可能成为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CIN各级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杨涛 《河北医学》2003,9(3):193-195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CKl7)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端粒酶活性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其与PCNA和CK17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诊断食管鳞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2cm和癌旁5cm组织各25例及正常食管组织3例。标本离体后液氨速冻并深低温保存.以端粒酶PCR—ELISA试剂盒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石蜡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CNA和CK17表达。结果:3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阴性。食管鳞癌癌组织86.7%(26/30),癌旁2cm组织60%(15/25),癌旁5cm组织8%(2/25)端粒酶活性阳性,三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端粒酶活性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临床分期(TNM分期)相关(P<0.05);PCNA阳性指数在食管鳞癌癌组织、癌旁2cm与癌旁5cm表达三组比较有差异(P<0.05);端粒酶与PCNA无相关关系(P>0.05);CK17在癌组织表达率为83.3%,三组间CK17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CK17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随与肿瘤间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Ⅲ期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者。癌灶端粒酶活性与PCNA阳性指数间无相关关系;与CK17表达有明显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有可能作临床诊断食管鳞癌和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与 3种与癌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脉法检测 58例膀胱癌、1 0例癌旁粘膜及 1 0例正常膀胱粘膜的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53、c-myc、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6 .2 %、60 .3 %、68.9%和 81 % ,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c -myc和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1 0 %和 2 0 % ,P53蛋白为阴性 ,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P53、c-myc蛋白为阴性 ,bcl- 2蛋白阳性率为 1 0 % ,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 (P <0 .0 1 ) ,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53、c -myc和bcl- 2异常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P53、c-myc、bcl- 2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活化P53、c-myc和bcl- 2基因均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联合检测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端粒酶与P53、c-myc和bcl- 2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膀胱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分化与端粒酶激活及抑癌基因p16失活(缺失突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多重PCR、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甲状腺癌与16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P16蛋白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端粒酶活性90.48%,高于癌旁组织(P〈0.01);甲状腺癌p16基因外显子2纯合缺失率28.57%,相应癌旁组未检出(P〈0.01);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40.48%,高于癌旁组(P〈0.05);甲状腺癌P16蛋白表达缺失率高于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结论端粒酶激活与p16基因失活以及P16蛋白表达下调可能是甲状腺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甲状腺癌中p16基因失活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ts-1和c-myc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其与GCT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ts-1和c-myc在56例GCT(按Jaffe分级:I级15例、Ⅱ级28例、Ⅲ级13例;按Enneking外科分期:Ⅰ期14例、Ⅱ期32例、Ⅲ期10例)中的表达,分析其与GC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6例Ets-1表达阳性,阳性率28.6%;14例c-myc表达阳性,阳性率25.0%。其阳性表达与Jaffe分级均差异无显著性(P〉O.05),与Enneking外科分期均差异有显著性(P〈O.05)。Ets-1和c-myc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率分别为78.6%、7.1%和85.7%、11.9%。两者同时表达的有3例,Ets-1和c-myc同时表达与GCT复发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Ets-1和c-myc在GCT中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无关而与临床分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beta—catenin,APC蛋白及c—myc,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48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其中包括18例良性肿瘤,13例交界性肿瘤及17例恶性肿瘤)的beta—catenin,APC蛋白,c-myc及cyclin D1的表达。结果:beta—catenin在卵巢恶性上皮肿瘤及交界性上皮肿瘤中异常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其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P〈0.001)。抑癌基因APC蛋白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及交界性上皮肿瘤的表达明显低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P〈0.05)。癌基因c—myc,cyclin D1在卵巢恶性上皮肿瘤及交界性上皮肿瘤中的表达均强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P〈0.05)。卵巢上皮性肿瘤中beta—catenin与APC蛋白呈负相关(P〈0.05);beta—catenin与c—myc,cyclin D呈正相关(P〈0.05)。结论:APC—beta—catenin—Tcf-4通路异常对卵巢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beta—catenin异常表达可能激活原癌基因C—myc,cyclin D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c—myc的表达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内镜活检和外科手术获取171例胃组织标本,聚合酶链反应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myc。结果胃癌组(GC)端粒酶的表达率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c—myc表达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组c—myc表达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组和胃癌组中端粒酶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具有协同性。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端粒酶的活化与c—myc的激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Lungcancerisoneofthemostcommonmalignanttumorsinhumanswiththehighestrateofmorbidityandmortalityinmanycountries In general,lungtumorigenesisisamultistepprocessincludingbothactivationofthe proto oncogeneandinactivationofthetumoursuppressorgene Recentresearchsuggeststhattheactivationandup regulationtelomeraseisakeystepincarcinogenesis Thetelomeraseactivityismostlydeterminedbytheexpressionofhumantelomerasecatalyticsubunit,hTERT ,1thoughtheactivationmechanismofthelatterisstillunclear Severalstudie…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c-cyc表达在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微波抗原修复和流式细胞技术,对c-myc蛋白在52例肾癌组织及14例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测定。结果:肾癌中c-myc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为76.92%和65.45%±29.19%,高于正常肾的14.29%和8.59%±3.66%(P<0.005)。c-myc在肾癌中55.77%分布于胞浆,21.15%分布于胞核,在正常肾全部分布于胞核。其胸浆表达在病理分级G2G3级高于G1级(χ=9.244,P<0.05);在临床分期T3、T4期高于T1、T2期(P<0.01)。结论:c-myc的胞浆表达促进肾癌的发生、发展,并与恶性程度、临床分期有关,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和病理分级、临床参数的关系以及和c-myc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hTERT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蛋白。结果喉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鳞癌组织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10%(1/10)、80%(32/40),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和不典型增生(P〈0.05),hTERT mRNA水平与c—myc的表达呈显著相关(r=0.5422,P〈0.01)。喉鳞癌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不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相关(P〉0.05)。结论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有助于喉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喉鳞癌端粒酶活性升高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癌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my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所用标本包括47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2例肝炎性肝硬变及5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TERT和c-mycmRNA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表达,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h-TER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11/56)、82.7%(43/52)和93.6%(44/47);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7/56)、40.4%(21/52)和55.3(26/47);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7.3±4.7)%、(16.5±2.6)%和(8.7±1.3)%;PCNA分别为(l7.1±2.9)%、(49.3±7.8)%和(62.5±9.1)%。h-TERT、c-myc、PCNA及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细胞癌各组中未见相关(P>0.05)。结论肝炎及肝硬变的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h-TERT和c-myc基因的过表达、PCNA升高及凋亡活性下降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上皮癌变过程中c-myc及c-neu的表达及二者与外耳道和中耳鳞癌发生的相关性,以进一步阐明该类肿瘤的病因和发生机理。方法:收集患者外耳道和中耳黏膜上皮,包括正常上皮(N)7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IF)5例,癌旁正常组织(EAC)8例,鳞状细胞癌(SCC)30例(外耳癌12例,中耳癌18例)。一抗分别为抗c-myc及抗c-neu单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及c-neu基因蛋白。结果:(1)SCC组阳性率与其它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种癌基因在高分化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高。结论:c-myc和c-neu与SCC关系密切,二者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在细针抽吸甲状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评价TPO免疫化学染色对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染色法观察TPO在71例手术切除的甲状腺肿瘤组织细针抽吸物(FNA)涂片及组织冰冻切片中的表达,阳性判定按照80%以上甲状腺细胞染色为阳性.结果:TPO在恶性组织的FNA细胞涂片与组织切片标本中的表达均低于良性甲状腺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FNA细胞涂片与组织切片TPO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图像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甲状腺肿瘤细胞的TPO染色强度明显低于良性甲状腺组织细胞,两者平均密度值、相对光密度值和着色的颜色强度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而FNA细胞涂片和组织切片间无显著差异.甲状腺肿物囊液涂片中良、恶性细胞的TPO表达阳性比分别为20/22、0/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以H-E染色为参考,FNA细胞涂片阳性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5.74%、91.67%,组织切片染色为100%、66.47%,囊液涂片染色为97.44%、88.46%.结论:TPO在良性甲状腺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恶性甲状腺肿瘤细胞;TPO免疫化学染色可用于甲状腺针吸细胞,作为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研究癌基因及抗癌基因在喉癌及癌旁不同距离处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应用LSAB微波 免疫组化法,检测了ras,c- myc及 p53在 30例喉癌、边缘区、癌旁 0.5cm、1.0cm、1.5cm、2.0cm处粘膜和4例正 常喉粘膜中的表达。结果;①ras、c-myc、p53在喉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6.7% (29/30)、63.3%(19/30),与癌旁及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1),ras、c-myc在正常组织中有低量表达,p53 从癌旁1.0cm处开始出现表达。②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产物同时表达阳性者在喉癌组织为28例(93.3%),其中 ras+c-myc+p53者为17例(56.7%)。癌旁组织中也存在着复合表达,在正常组织中无一例联合表达。③ras、c -myc、p53的单独及联合表达依正常粘膜→癌旁2.0cm→1.5cm→1.0cm→0.5cm→边缘区→癌依次增高,多 数在癌旁1.0cm处与0.5cm以内处的表达存在有显著差异(P<0.05)。④三种癌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喉癌的分化 程度无关(P>0.05)。结论:ras、c-myc、p53基因改变均参与了喉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