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69例重度急性发作的哮喘中16例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10例经鼻气管插管,2例先经口插管后又气管切开,4例经面罩机械通气.前者起始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吸停止及人机对抗应用镇静剂者为控制/辅助模式,后者为BiPAP.低潮气量(6~8ml/kg),慢呼吸频率(8~12次/min),长呼气时间(吸呼>12),吸气压<25cmH2O,吸气时间0.8~1.0s.待气道阻力下降,症状体征改善,尽早撤机.结果1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平均1.5h症状体征开始改善,63%上机24h症状评分2分,上机平均时间76.2h,治疗后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P<0.01).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掌握适应症,把握上机时机,选择适当的模式和参数,尽早拔管和撤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69例重度急性发作的哮喘中16例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10例经鼻气管插管,2例先经口插管后又气管切开,4例经面罩机械通气。前者起始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吸停止及人机对抗应用镇静剂者为控制腐助模式,后者为BiPAP。低潮气量(6~8ml/kg),慢呼吸频率(8—12次/min),长呼气时间(吸:呼〉1:2),吸气压〈25cmH2O,吸气时间0.8~1.0s。待气道阻力下降,症状体征改善,尽早撤机。结果 1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平均1.5h症状体征开始改善,63%上机24h症状评分2分,上机平均时间76.2h,治疗后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P〈0.01)。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掌握适应症,把握上机时机,选择适当的模式和参数,尽早拔管和撤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陶军  左红 《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50+152-150,152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方法.方法 对30例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前后2、12、24h的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28例(93.3%)患者抢救成功.上机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有效方法,准确的把握上机时机,通气模式和参数的正确设定和及时调整、尽早撤机拨管是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配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2003年5月~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13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同时,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潮气量(VT)7~9ml/kg,呼吸频率8~12次/min,吸呼比12.5,吸气压≤25cmH2O,PEEP0~5cmH2O,同时配合用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症状体征血气分析改善尽早拔管撤机.结果 13例患者均抢救成功,24h内症状征开始改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机械通气配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是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掌握好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及炎症,尽早创造拔管和撤机的时机,是治疗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早期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将112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分为早期机械通气组(36例)和常规机械通气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血脑钠尿肽值、症状缓解对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痛死率.结果 与常规机械通气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快[(4.3±1.1 )h vs(7.3±2.1)b,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66.4±12.4)h vs (78.3±15.6)h,P<0.01)],入院7d血脑钠尿肽浓度低[(452±112) ng/Lvs (634±232)ng/L,P<0.01)],住院时间短[(15.3±5.1)d vs (21.1±7.1)d,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低(8.3% vs 27.6%,P<0.05).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能较快缓解急性重疰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转归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转归:30例患儿存活22例,占73.33%,死亡4例,占13.33%。放弃治疗4例,占13.33%。②采用IMV+PEEP通气模式12例,平均上机时间158.56h,采用SIMV+PEEP通气模式18例,平均上机时间128.04h。③并发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2例,气胸2例,撤机失败7例,其中早产儿6例,足月儿1例。结论: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BiPAP辅助通气模式治疗急性重症哮喘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69例急性重症哮喘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的同时,BiPAP组给予BiPAP辅助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症状及体征,动脉血气分析,对BiPAP辅助通气的疗效予以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其治疗后最终症状剧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治疗前期是有显著差异的,治疗前期被迫予以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有剧著性。结论:早期予以BiPAP辅助呼吸,配合药物的积极治疗,可更快改善症状,安全且疗效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气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早产儿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拔管撤机后的呼吸支持。方法将37例胎龄<37 w、体重<25 000 g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早产儿,拔管后随机分入空气NCPAP组(气源为空气)和头罩供氧组(气源为浓度35%~40%的氧气),过渡至正常自主呼吸。观察呼吸,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和总用氧时间。结果空气NCPAP组16例:撤机失败4例,成功12例,成功率为75.0%,总用氧时间(87.51±16.73)h,撤机失败主要原因是低氧血症;头罩供氧组21例:撤机失败5例,成功16例,成功率76.2%,总用氧时间(116.35±19.24)h,撤机失败主要原因是呼吸暂停。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拔管撤机后应用空气NCPAP过渡,与头罩供氧过渡撤机成功率基本一致,但可显著减少早产儿用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冲洗联合无创通气对常规治疗失败的重症哮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常规治疗失败的重症哮喘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冲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无创通气治疗,冲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给予支气管肺泡冲洗.结果 冲洗组气管插管率、症状改善时间及ICU住院天数较对照组低(P<0.05),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吸气相气道正压、PaO2、paCO2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支气管肺泡冲洗联合无创通气应用于常规治疗失败的重症哮喘可以改善血气及肺功能,并且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缩短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方法 22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肺部感染而先出现低氧血症(PaO2 46.42±5.55mmHg),继之急性CO2潴留(PaCO2 88.05±18.75mmHg),发生急性Ⅱ型呼吸衰竭. 22例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结果 4例经上述治疗后好转,拔除气管插管,恢复正常呼吸.18例无法脱离机械通气,于3~28d内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机械通气支持是目前抢救重症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方法.但对心功能IV级、心力衰竭晚期、全身衰竭者是否进行此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1 重症哮喘的评估 1.1 病史确诊哮喘,并因此就诊达2年以上;有持续症状,生命质量下降;患者已接受了哮喘最佳治疗(包括大剂量吸入激素);既往有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或濒死发作史[1],尤其既往发病中曾出现高碳酸血症、纵隔气肿或气胸,特别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更易再发,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否进行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哮喘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三种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的优缺点。方法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PSV组(n=20)、SIMV组(n=20)和NAVA组(n=20),比较三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失败率、再插管率、撤机时间、撤机后并发症、撤机后ICU停留时间等。结果①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②NAVA组撤机成功率均比PSV组、SIMV组明显增高(P<0.05);撤机失败率和48 h内重新气管插管率均比PSV组、SIMV组明显降低(均P<0.05);而撤机时间、撤机后ICU停留时间均比PSV组、SIMV组明显缩短(均P<0.05);③PSV组和SIMV组在撤机时间、撤机成功率、失败率、48 h内重新气管插管率、撤机后ICU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在撤机后严重并发症如死亡、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VA模式在COPD患者撤机过程较SIMV、PSV模式更接近生理,撤机成功率更高,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刨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 将52例严重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例,先用常规呼吸机治疗,病情好转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照组:28例,有创机械通气至撤机.直接过渡到自主呼吸,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以及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严重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的发生和再插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在防止早产儿撤离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撤机失败的作用。【方法】将48例体重<2 000 g,胎龄≤32周,进行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在撤机后随机分成NCPAP组(24例)及经头罩给氧组(24例)。撤机72 h病情稳定视为撤机成功。比较两组的撤机成功率。【结果】撤机后NCPAP组19例一次撤机成功(79.2%),直接头罩给氧组一次成功仅10例(41.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出现腹胀、喂养不耐受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撤机失败的主要原因经头罩给氧组是呼吸暂停,PaCO2升高和FiO2升高,而NCPAP组则为PaCO2升高和FiO2升高。【结论】早产儿撤离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立即使用NCPAP支持呼吸,可明显提高一次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钟玲 《现代保健》2011,(18):67-68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对60例重症哮喘患者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分别采用经面罩机械通气和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经抢救均存活,平均通气时间53h,无一例发生气压伤肺部损伤,11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血流动力学改变,1例心跳骤停,所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都得到缓解。与机械通气前相比pH、PaCO2、PaO2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迅速纠正呼吸衰竭、挽救患者的生命,是抢救治疗危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可适时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AE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55例,入院时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序贯组改用序贯B iPAP面罩无创通气,对照组继续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动脉血气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院死亡率。结果序贯组与传统组相比较,两组动脉血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撤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AECOPD,可以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优于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治疗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哮喘患者,将入选患者根据机械通气情况分为两组,晚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5例)和早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0例).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上机时机和治疗转归,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晚期机械通气组存活率84%(21/25),早期机械通气组为100%(20/2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6.35±3.52)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3.48±1.78)d,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住院时间(12.35±4.74)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6.85±1.25)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P<0.05).结论 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有创机械通气(IMV)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 将ICU36例ARDS按人住时间编号随机分为有创-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18例)和常规IMV组(B组1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IMV.当出现"ARDS控制窗"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IMV,以SIMV+PSV模式撤机.结果 两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MAP、RR、HR)和动脉血气指标(A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MV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病死率及住院费用均降低(P〈0.05).结论 序贯性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救治ARDS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90例,分别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观察组)及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撤机成功例数。结果: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撤机成功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COPD重症呼吸衰竭,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该院住院治疗的42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采用低潮气量、低频率、低呼吸比、高吸气流量、高氧浓度的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本组全部脱机成功,好转出院40例,占95.23%;2例上机后病情继续恶化,症状缓解后出院.结论?治疗重症哮喘患者,应加强做到及时、恰到好处地给予呼吸支持,争取时机抢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