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排螺旋CT及MPR重建在巨大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MPR重建在巨大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最大径〉12cm,年龄30。58岁,全部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MPR重建。结果患者均有腹部巨大包块、腹痛等临床表现,B超检查均不能判断其来源。其中浆膜下8例,肌壁问1例,阔韧带2例,2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密度均匀,与子宫等密度,其余9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可见子宫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及MPR重建对于诊断巨大子宫肌瘤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影像认识。方法对26例(均行MPR重建;增强扫描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肿瘤最大径线约9-35cm之间;位于子宫浆膜下(n=8)、子宫阔韧带(n=5)、子宫肌壁间(n=11)和子宫颈肌部(n=2);平扫7例为均质性,与子宫等密度,17例为非均质性,2例为囊实混合性;CT增强扫描1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内均可见多发细小血管影,1例不均匀轻度强化。合并卵巢肿瘤或囊肿6例,其中1例误诊为浆膜下子宫肌瘤;7例表现不典型;11例病理证实肿瘤内玻璃样变性,6例粘液样变性,2例囊性变性。结论 巨大子宫肌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但对于部分不典型表现的子宫肌瘤的诊断,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见肝转移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了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转移癌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1例、结肠癌19例、直肠癌7例、胰腺癌3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平扫:34例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5例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29例(72.5%)表现为门静脉期病灶呈明显的环状强化,即典型的“牛眼征”;6例(15%)病灶呈动脉期环状或均匀强化;5例(12.5%)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常见肝转移癌以消化道来源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门脉期病灶呈明显的环状强化是肝转移癌的特征性CT表现,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腺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CT正确诊断水平。方法同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细胞腺瘤的螺旋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7例肝细胞腺瘤均为单发肿块,无肝硬化背景,直径3.6~7.4cm;螺旋CT平扫:7例肝细胞腺瘤均呈边界清楚、稍低密度占位灶.除因卅血、坏死外密度较均匀;注射碘海醇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结论H十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点,利用CT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检查,再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肝细胞腺瘤的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块直径4cm,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35Hu;恶性肿块直径5~12cm,7例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对直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厨的探讨直肠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影像上的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的16层螺旋CT表现。使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检查,17例均行平扫和增强。结果(1)盆腔内直肠壁或直肠周围软组织肿块,大小不等,肿块与直肠壁关系密切;(2)直肠不同程度的受压、变窄,肿块主要向直肠腔外生长,对周围组织产生推挤压迫;(3)径线在5cm以下肿瘤平扫时密度稍低,但均匀,增强时表现为中等度均匀强化,无坏死;径线在5cm以上10例肿块密度平扫时呈稍低密度且不均匀,CT值25—35Hu,增强时较大的肿瘤边缘带中等度结节样强化,CT值50-60HU,肿块中心部分无强化,呈坏死样改变。结论直肠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影像上有一定影像特征,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B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B超下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但B组与A组比,其子宫及肌瘤体积缩小更显著(P〈0.01),副作用小。结论 米非司酮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均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在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方面,子宫动脉栓塞术优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应用于子宫肌瘤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子宫肌瘤患者(92枚)临床资料,以栓塞术中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类型肌瘤MSCT影像特征差异,分析术前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肌瘤供血动脉的准确性。结果MSCT影像中,三种肌瘤肿块低密度、动脉分支增粗出现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浆膜下肌瘤囊变/液化出现率明显高于肌壁间肌瘤与黏膜下肌瘤(均P<0.05),肌壁间肌瘤不均匀强化、血管网包绕出现率明显高于浆膜下肌瘤与黏膜下肌瘤(均P<0.05)。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肌瘤供血动脉灵敏度为81.81%,特异度为81.25%,准确度为81.52%。结论MS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术能在早期较为准确诊断肌瘤供血动脉,可为栓塞术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微球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施行了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所用栓塞剂为直径500μm-700μm海藻酸钠微球。对栓塞前后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卵巢激素水平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B超随访,术后3个月进行卵巢激素测定。以后每隔1年B超随访。结果3例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年龄40岁、41岁、43岁(平均41.5岁)。治疗前与治疗后三个月卵巢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栓塞后1个月时症状明显好转,肌瘤缩小平均40%,其中4个小肌瘤消失。术后三个月肌瘤缩小50~60%,有5个小肌瘤消失。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平均每例随访42个月,未出现新的肌瘤,残留肌瘤体积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栓塞不良反应主要为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海藻酸钠微球用于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方便、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切除术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不同术式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的51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浆膜下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28例,阔韧带肌瘤9例;肌瘤直径(diameter,d)平均约6.2cm(3~18cm),其中d〈5cm17例(33.33%),d≥5cm34例(66.67%);单发肌瘤24例(47.06%),多发肌瘤27例(52.94%)。根据患者本人保留子宫的意愿及肌瘤的大小、位置、生育要求分别采用不同术式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子宫肌瘤切除术14例,子宫动脉结扎及子宫肌瘤切除术20例,子宫动脉临时阻断及子宫肌瘤切除术17例,所有病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和要求,运用不同的术式,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疗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55例子宫肌瘤患者动脉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55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4例获随访观察,主要观察临床症状改变及肌瘤体积与子宫体积变化,并通过观察栓塞后月经改变及卵巢内分泌功能测试,了解卵巢功能改变。结果:总症状改善率达100%,月经恢复正常者为94.3%(33/35),3例出现闭经,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均达正常水平。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组肌瘤平均缩小分别为55.5%,69.0%,82.4%,子宫体积平均缩小分别为44.5%,52.8%,64.7%,4例患者栓后1周-半年内经阴道排出坏死肌瘤组织。卵巢内分泌功能测试栓塞前后各年龄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U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病人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对子宫肌瘤病人介入治疗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进行护理干预后,有效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果,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手术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对临床子宫肌瘤手术病人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康复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子宫动脉显示,观察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O月行全腹三期增强扫描,且无盆腔手术病例5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出子宫动脉的二维、三维图像,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及与邻近输尿管解剖关系。结朵5O例(100%)CT血管造影(CTA)均能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分支及分布情况。CTA与CT尿路造影(CTU)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子宫动脉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结合CTA与CTU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与邻近输尿管的解剖关系,为外科及介入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用4F或5FCobra导管插管至双侧子宫动脉,给予聚乙烯醇(PVA)或.PVA加用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至血流停止。分析1999年10月至2002年11月在本院接受LIAE治疗的10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情况。结果最大肌瘤体积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平均缩小52%和53%,月经过多、腹痛腹胀及尿频缓解明显,而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改善不明显。UAE术后59%的患者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不同程度的下腹痛、发热、呕吐等),对症处理后缓解或消失。结论 作为一种微创手术,UAE可有效缩小肌瘤的体积,并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56例多排螺旋CTA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了56例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正常6例,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8例、胭窝假性动脉瘤4例、双下肢大动脉炎10例、糖尿病性血管炎12例、股动脉血栓形成15例、股动脉搭桥1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DSA证实。造影剂用量按2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层厚2~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三维(real lime 3D)及容积显示(Fly 3D)等。结果:6例为正常双下肢动脉血管.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见不同程度的动脉壁钙化斑。4例胴动脉瘤CTA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瘤蒂。10例大动脉炎见双下肢动脉血管管壁呈锯齿状.部分节段见血栓形成。12例糖尿病性血管炎与大动脉炎表现相近似。15例股动脉血栓栓塞,CTA见股动脉充盈缺损至管腔填塞.最长栓塞达60cm。1例人造血管CTA可清晰显示走向和双股动脉。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探讨子宫动脉造影解剖及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动脉解剖以及子宫肌瘤的血供状况,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6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60%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对侧斜位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为最佳投照体位。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35例,占58.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21例,占35%;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4例, 占6.7%。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B超复查显示,术后3个月肌瘤平均缩小40%,6个月平均缩小55%,12个月平均缩小60%。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了解子宫动脉解剖及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可提高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