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并进行分析,从而给临床辨证治疗以一定指导。方法:对5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除了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外,还包括诱因、症状、舌脉体征等,通过临床资料的综合,对证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按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来说,58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有34例(58.6%)为肾应血癣型,6例(10.3%)为肾虚湿热型,5例(8.6%)为肝肾阴虚型,5例(8.6%)为疚毒癣阻型,8例(13.7%)为气血亏虚型。结论:本病虚损的根本为肾虚,主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为血瘀,肾虚血瘀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证型,在治疗中应该以补肾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多发性骨髓瘤(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讧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五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讧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为MM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102例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方法干预,中医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观察指标为血瘀证积分变化、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组治疗前血瘀证积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中医组积分均远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膳在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中疗效理想,配合全面的护理能够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复发性流产的孕前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思想,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量表,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对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年龄、流产次数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复发性流产肾虚证占89.1%、脾肾两虚证占10.4%、气血虚弱证占0.5%,各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肾虚证又包含单纯肾虚证以及肾虚夹血瘀等五种亚型。21~27岁年龄组单纯肾虚证占59.6%,脾肾两虚证占13.5%;28~34岁单纯肾虚证47.1%,肾虚夹血瘀证占21.0%;≥35岁单纯肾虚证38.7%,肾虚夹血瘀证占29.0%。结论:复发性流产以肾虚证为主要证型,临床应注意到肾虚证中包含较多的兼夹证(亚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夹血瘀证增加,在复发性流产的孕前治疗中要考虑到血瘀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临床调查统计分析DOS患者的中医证候,经专家评审统计结果,最终得出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近10年文献中DOS的中医证型分布和常见证候。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设计临床DOS中医证候调查表;对13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SPSS 16.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归类证型分布情况,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再通过15名同领域专家评审筛选出最优结果。结果:13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所得证型分布为肝郁血瘀证30.77%,脾肾两虚证23.08%,肾虚血瘀证37.69%,肝肾阴虚证8.46%。结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以肾虚血瘀为主要证型,肝郁血瘀型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性不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选取EM性不孕患者105例,辨证分为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热郁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痰湿瘀阻六证型组。同时选取非EM性不孕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腹腔液中IL-6、IL-8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在105例EM性不孕患者中,肾虚血瘀证35例(33.33%),寒凝血瘀证22例(20.95%),气滞血瘀证18例(17.14%),热郁血瘀证10例(9.52%),气虚血瘀证11例(10.48%),痰湿瘀阻证9例(8.57%)。各证型组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肾虚血瘀组IL-6水平高于其他各证型组(P<0.05);肾虚血瘀组、热郁血瘀组IL-8、TNF-α高于其他各组(P<0.05);肾虚血瘀组IL-8与热郁血瘀组比较,P<0.05。结论 EM性不孕患者中医证型与腹腔液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EM性不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广东地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PCOS的预防及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对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进行临床调查,用Microsoft Excel 2017建立数据库。探讨广东地区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的分布特点。结果:(1)共纳入80例符合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再次为肾虚证、肾阴虚证,而湿热证、肝经郁热证、血热证、肾阳虚证、血瘀证、气血两虚证及血寒证较少。(2)本研究的80例PCOS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平和质者有16例(20.00%),气虚质者15例(18.75%),阳虚质者13例(16.25%),血瘀质者9例(11.25%),阴虚质者7例(8.75%),痰湿质者7例(8.75%),气郁质者6例(7.50%),湿热质者5例(6.25%),特禀质者2例(2.50%)。由此可见,本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血瘀质多见。结论:(1)本研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中,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中医体质则以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血瘀质多见。(2)PCOS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候类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体质的偏颇既是发病的内因,又是决定疾病发展过程及证候类型演变的重要因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各种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候类型的相关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是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3)中医证型以肾虚血瘀证为主,提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PCOS的主要治疗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出多发性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从中医辨证和基本方治疗多发性硬化两方面对1990年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有关多发性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多发性硬化及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有明确辨证分型的文献21篇,共报道病例851例,总结得肾虚兼痰瘀阻络型患者共455例,占总病例数的53.5%(455/851);单纯肾虚型共197例,占总病例数的23.1%(197/851);单纯痰瘀阻络型共93例,占总病例数的10.9%(93/851)。结论:文献分析所总结出的多发性硬化常见证型及各证型构成比,为进一步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标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及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方法,对31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卵巢低反应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卵巢低反应患者主要证型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年龄、盆腔手术等的分布情况。结果:其主要中医症状为:性急易怒、腰膝酸软、经血夹块、健忘、神疲力乏、畏寒肢冷、脱发、胸胁胀痛不舒、经前乳房胀痛等;最多的中医证型是肾虚肝郁血瘀证型(占32.7%);单证型中以肾虚证最多(占94.3%);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出现的几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结论:IVF-ET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型为:肾虚肝郁血瘀证、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肾虚肝郁证;初步显示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肝虚郁血瘀证出现的机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  相似文献   

11.
玉环  钱玥 《新中医》2019,51(8):25-2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23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类型分为脾虚痰湿组(79例)、肾虚血瘀组(30例)、肾虚肝郁组(67例)和痰瘀互结组(62例)。收集临床资料,比较各组间生殖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在生殖激素水平方面,4组患者在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和睾酮(T)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间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虽有所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LH项:LH水平高低依次为肾虚血瘀组肾虚肝郁组脾虚痰湿组痰瘀互结组,其中肾虚血瘀组、肾虚肝郁组LH水平明显高于脾虚痰湿组、痰瘀互结组(P 0.05)。PRL项:PRL水平高低依次为肾虚血瘀组肾虚肝郁组痰瘀互结组脾虚痰湿组,其中肾虚血瘀组、肾虚肝郁组PRL水平明显高于脾虚痰湿组(P 0.05);T项:T水平高低依次为痰瘀互结组脾虚痰湿组肾虚血瘀组肾虚肝郁组,其中脾虚痰湿组、痰瘀互结组T水平明显高于肾虚肝郁组(P 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其血清生殖激素LH、PRL和T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可为中医辨证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334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并总结结果提示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型分为肾虚证、心血虚证、气虚证、肝郁证、痰浊证、血瘀证、阴虚火旺证7类证型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初步明确了各个证型辨证的主次症。结论: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法对轻度认知障碍进行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0例和对照组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Gensini积分来分析胸痹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对照组中以气虚、阴虚、心虚及脾虚为主要证候。冠心病组不同组别中低积分组以气虚、血瘀、阴虚、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而高积分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其中血瘀、痰湿、阳虚及肾虚证候明显多于低积分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气虚、血瘀证候的病人比例最高,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为规范功血辨证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612例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各证型的频数统计。结果:复合肾虚证型(510,83.33%)较单一证型(102,16.67%)多见。单一证型中,肾阴虚(45,44.12%)、肾气虚(45,41.18%)多见。且肾气虚多兼肝郁(68,11.09%)、血虚(57,9.30%)、血瘀(57,9.30%);肾阴虚证多兼肝郁(113,18.43%)、血瘀(99,16.15%)和血虚证(49,7.99%);肾阳虚证多兼脾气虚证(75,12.23%)。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证(186,57.23%),无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146,50.69%)、肾阴虚(111,38.54%)。结论:临床肾虚功血多为复合证型,常易相兼的其他证型有肝郁、脾虚、血虚、血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率.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标准短效长方案第一次IVF-ET助孕PCOS患者118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肾虚、脾虚、肝郁、痰湿、血瘀5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PCOS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肾虚为主,血瘀最少(P<0.05);鲜胚移植失败后冻胚移植除肾虚型外,其余各型妊娠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累计妊娠率肾虚、血瘀型明显低于痰湿、脾虚、肝郁型(P<0.05).结论:PCOS患者行IVF-ET助孕前,根据患者体质给予健脾补肾、行瘀化湿之品能有效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PCOS患者212例,采集各症状要素积分和阈值法确定证候及各个辨证要素的权重,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归纳辨证分型,分析与空腹血糖(FPG)、葡萄糖曲线下面积(GAU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AU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结果聚类结果为:肾虚证64例(30.19%),肝郁证61例(28.77%),脾虚证41例(19.34%),痰湿证33例(15.57%),血瘀证13例(6.13%)。FINS水平痰湿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与肝郁型、脾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型胰岛素峰浓度明显升高,较肝郁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指数显示痰湿型最高,较肾虚型、肝郁型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湿型患者TG、LDL-C含量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尤其较肝郁型、肾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OS中医证候最基本为5个单一证候即肾虚型、肝郁型、脾虚型、痰湿型、血瘀型,其中痰湿型与HOMA-IR、FINS、TG、LDL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卵巢功能低下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究并分析其与性激素LH、E_2、FS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在本院妇科门诊治疗卵巢早衰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59例,其中DOR共计44例,POF共计15例。对其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统计,并分析各证型与b LH(基础黄体生成素)、b FSH(基础卵泡刺激素)、E_2(血清雌二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根据中医症候分型结果,59例卵巢功能降低患者中,按照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为:肝肾阴虚,占比47.46%、脾肾阳虚占比32.20%、肾虚肝郁占比13.56%、肾虚血瘀占比3.39%、其他占比3.39%。(2)肝肾阴虚型卵巢功能低下病例与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相比,E_2水平在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病例LH、FSH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肝肾阴虚型卵巢功能低下患者与非肝肾阴虚型患者E_2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功能低下患者中医证型中,肝肾阴虚占绝大多数,治疗前此证型E_2与肾虚血瘀型、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其他证型相比较,水平显著降低;各证型病例LH、FSH水平在治疗前相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289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采集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术后第1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术后第4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术后第7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结论: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早期证候以虚为主,逐渐演变为虚中夹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2例EM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其年龄、病变程度、流产次数,及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结果152例EMs患者证型分布为气滞血瘀型(43.4%)、肾虚血瘀型(27.1%)、湿热血瘀型(16.4%)、寒凝血瘀型(13.1%);22岁-28岁、29岁-35岁和36岁-42岁3个年龄段均以气滞血瘀型最多(P〈0.05);病情轻度者气滞血瘀型居多,病情重度者肾虚血瘀型居多(P〈0.05);从未流产患者气滞血瘀型较多,流产3次以上者肾虚血瘀型较多(P〈0.05)。结论EMs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为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湿热血瘀型、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病变程度、流产次数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