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秋琼 《华夏医学》2013,26(3):533-535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5眼),均接受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在65眼中,术后矫正视力:0.02~0.1者16眼,0.1~0.3者34眼,0.4~1.0者15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眼压:62眼眼压维持在正常;3眼辅助滴药降压,2个月后停药眼压控制正常。术后功能型滤过泡59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在南通市某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0例30眼,实行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同一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眼压控制良好、视力恢复达预期、眼部损伤小等特点,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38例(4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37眼(92.50%);术后第1d 22眼(55%)眼压正常,有18眼(45%)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5 4例(眼)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 8眼(5 1.85 % )视力>0 .5 ,48眼(88.89% )术后眼压<2 .8kPa ,4眼(7.41% )在药物控制下眼压正常,1眼(1.85 % )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正常,1例放弃治疗。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年来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27例27眼应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压不少于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0.3以上24眼占80%,眼压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损伤小、恢复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陈荣华 《吉林医学》2014,(20):4476-4477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应用双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对30例3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观察患者的眼压、视力、滤过泡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组病例术前视力均<0.3,术后视力>0.6者71.88%(23眼)。术前眼压均值(27.35±8.35)mm Hg(1 mm Hg=0.1333 kPa),术后平均眼压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均值(15.45±3.55)mm Hg,较术前平均降低11.90 mm 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均可见功能性滤过泡,术中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双切口白内障摘出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同时联合隧道式巩膜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眼压控制较好、术后视力恢复理想,对患者的损伤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手术,以下类同)及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5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三联手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术眼视力,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情况,并针对性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8.5 5.27)mmHg,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Ⅰ型滤过泡34眼,Ⅱ型滤过泡14眼,Ⅲ型滤过泡6眼.并发症:16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术后眼压高于正常者3例,术后前3d角膜水肿10例,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房渗出吸收,角膜水肿消退,高眼压得到控制,无角膜内皮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及人工晶体移位.结论 三联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经济实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持续高眼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别对高眼压组23例(2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对照组26例(2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后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两组术前眼压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术后眼压均控制在2.8kPa以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比术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术中前房出血、虹膜脱出、术后角膜水肿、前房出血、前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高眼压组比对照组出现机会增加,但两组均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出现并发症的机会较眼压控制后手术稍多,但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眼压时,本手术仍是安全和有效的,不仅可缩短病程和减少视力损失,而且还能取得与正常眼压下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同样的疗效,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3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患者角膜、眼压、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平均为(14.3±4.25)mmHg,有3例眼压高于正常。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8眼,Ⅱ型滤过泡13眼,Ⅲ型滤过泡4眼。并发症有15例术后前房内有渗出物,药物治疗后全部吸收;术后前3d角膜水肿有25例,经治疗后水肿全部消退,无角膜失代偿,无浅前房发生,无后囊膜破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韦玉玲 《华夏医学》2012,25(2):207-209
目的:探讨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57例(65眼)白内障患者,采用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眼压、滤过泡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d视力(含矫正视力)小于0.3者11眼(16.92%),0.3~0.5者43眼(66.15%),0.5以上者11眼(16.92%);在并发症中,发生角膜水肿13眼(20.00%),虹膜损伤14眼(21.54%),后囊破裂3眼(4.62%);所有病例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均能有效保留。结论:颞侧反眉状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分析48例(48眼)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25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切口摘除组),23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及主要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结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后一月平均眼压(12.75±4.05 mmHg)较术前(32.70±5.55 mmHg)明显下降,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49,P〉0.05)。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房角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变小。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一样既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同样能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胡开东 《四川医学》2012,(9):1610-1611
目的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4月5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术31例,小切口囊外摘除术23例)的疗效。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1~20mmHg,前房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增宽。结论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张鹏 《河北医学》2013,19(7):1018-102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光眼白内障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观察组37例,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1:7手术。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度以及眼压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术后1周、2周、4周。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散光度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变化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青光眼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不影响眼压控制的基础上可以取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术式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0例(68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60例(67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角开放程度及视力变化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1.96)mm Hg,前房角开放程度为(64.86±6.38)°,视力(0.76±0.35),而B组患者术后眼压平均为(24.44±2.46)mmHg,前房角开放程度(87.32±8.96)°,视力(0.52±0.19),A组患者术后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6%,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预后良好(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优于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赵艳辉  李莉洋  祖静 《医学综述》2013,19(10):1889-1890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武警辽宁总队大连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6例共85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另外76例共86眼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4、12周时视力良好率分别为91.8%、85.9%、75.3%,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同期视力良好率,分别为76.7%、66.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6.
赵莉莉 《中外医疗》2016,(13):72-74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所选对象均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病例诊治时间2013年1月—2015年3月,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按照随机表数字法将整群选取的82例患者划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前组患者联合应用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后组患者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视力矫正情况比较,研究组视力≥0.1所占比重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利于患者视力矫正,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0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28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患者视力均显著提高,眼压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术后视力和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方法,且术后炎症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连续就诊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6眼)的临床资料,将该组患者按照眼压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30 mm Hg)10眼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mm Hg)6眼采用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术。结果两组大部分患者房角较术前增宽,视野范围加大,眼压皆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的平均眼压和前房深度为(35.4±3.7)mm Hg、(2.36±0.25)mm,术后为(14.8±2.8)mm Hg、(3.04±0.37)mm,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也有显著性的提高,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满意,具有降压和增视的双重效果,是一种有效、方便而完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对13例(13只眼)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别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晶状体摘除+玻璃体切割术(或+人工晶体植入术),睫状体冷冻术,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84.6%眼压控制正常范围;术后61.5%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表现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前房浅并深浅不均,眼压高,视力影响大是其特点;可根据患者前房、晶体及视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