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儿童先天性耳聋颞骨畸形的发生率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225例听力障碍的婴儿及先天性耳聋的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前行颞骨HRCT筛查常规行横断面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结果:CT共检出颞骨畸形79例(104耳),包括外耳畸形25例(30耳)、中耳畸形16例(20耳)、内耳畸形54例(74耳),其中16例为合并畸形;单纯鼓室积液30例(42耳);其余116例颞骨无异常。35.1%患儿颞骨有畸形,51.6%患儿颞骨结构正常。结论:HRCT能很好显示儿童先天性耳聋的颞骨解剖异常,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对耳颞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0例怀疑有耳颞部疾病患者行颞骨MSCT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处理.结果 140例患者中97例检出耳颞部疾病,其中58例急、慢性中耳炎,2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进行评价,2例外中耳部发育畸形,17例颞骨外伤.MS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 MS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对耳颞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华  罗志强 《中国校医》2013,27(7):497-499
目的探讨岩尖胆脂瘤的临床特征、手术进路和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总结了2例岩尖胆脂瘤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2例均有重度耳聋、眩晕、面瘫及慢性中耳炎病史,颞骨CT扫描作出诊断,耳内镜辅助下经迷路-耳蜗径路全部切除岩尖胆脂瘤。2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和感染,无眩晕或平衡失调。结论认为颞骨CT扫描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手术清除病灶为本病治疗的惟一措施,耳内镜辅助下经迷路-耳蜗径路为彻底清除胆脂瘤、处理面神经及脑脊液漏提供了最直接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婴幼儿听力筛查异常的颞骨CT表现。资料和方法对76例144耳两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行颞骨薄层CT扫描。结果双侧中耳腔积液29例,其中1例伴前庭导水管扩大,1例伴内听道狭窄;单侧中耳腔积液6例,外耳道骨性闭锁伴中耳畸形3例,内耳畸形10例,其中双侧后半规管未发育1例,内听道狭窄3例,耳蜗发育不良6例,颞骨CT未见异常29例。结论颞骨薄层CT对临床分析婴幼儿听力异常的原因和类型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易感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与影像学关系,为先天性耳聋患儿的早期诊断和病因学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无家族耳聋史新生儿60例,采集脐带血置于滤纸卡上,3~7℃晾干后及时送检,且保存时间≤4 h。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耳聋易感基因,包括线粒体12SrRNA、GJB3、SLC26A4、GJB2 4个耳聋基因,热点突变位共20个。对所有新生儿均行薄层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新生儿中共有31例存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检出率51.67%,其中男性17例(54.84%),女性14例(45.16%),不同性别间的耳聋易感基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JB2基因突变13例(21.67%),SLC26A4基因突变7例(11.67%),GJB3基因突变5例(8.33%),线粒体MTRNR1(12SrRNA)基因突变6例(10.0%)。基因突变与颞骨CT结果比较:前庭导水管扩张(EVA)新生儿13例,其中8例为c.919-2A>G/c.919-2A>G纯合突变,占61.54%;3例c.919-2A>G/N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7~8外显因子剪切点位为c.919-2A>G,未发现GJB2突变。共有15例内耳畸形新生儿,3例为共同腔双侧畸形,1例为耳蜗无发育,2例为耳蜗发育不良,1例为Mondim畸形,1例为耳蜗双侧1.0圈,4例内听道扩大,3例内听道狭窄,内耳畸形新生儿有2例GJB2基因。结论基因检查有助于发现耳聋突变基因,进而回避引起耳聋的外在因素,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颞骨CT有助于发现内耳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辐射防护。方法设定合适的CT扫描参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碘-125放射性离子植入瘤区,手术过程中配备铅衣,铅围裙等防护设备对手术医生及患者采取辐射防护,减少照射剂量。结果在CT引导下,放射科技师协助临床医生成功完成了8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瘤区放射性粒子分布情况良好,2个月后患者体内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恶性肿瘤治疗技术,植入过程中应注意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行为测听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中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能配合完成声场测听。根据行为测听结果调整对应电极的T值,对平均听阈35dB HL的患儿调整T值后再次测听。结果 36例患儿均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手术过程顺利。20例患儿进行儿童视觉强化定向条件反应测试(VRA),16例患儿进行儿童游戏测听(PA)。结果显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4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7例,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5例,VRA和PA听力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36例受试患儿中22例编程调试后行行为测听,平均听阈≤35dB HL,此22例儿童认为T值设置比较合适,未进行再次调试; 11例患儿根据第1次行为测听的结果改变T值后平均阈值下降≤5dB HL; 2例患儿在调整T值后阈值反而提高,最后采用第1次调试的T值; 1名患儿调整T值后阈值无改变。36例患儿家属中总满意率为94. 44%。结论小儿行为测听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辐射防护。方法设定合适的CT扫描参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碘-125放射性离子植入瘤区,手术过程中配备铅衣,铅围裙等防护设备对手术医生及患者采取辐射防护,减少照射剂量。结果在CT引导下,放射科技师协助临床医生成功完成了8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瘤区放射性粒子分布情况良好,2个月后患者体内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CT引导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恶性肿瘤治疗技术.植入过程中应注意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进行颞骨区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分析40例同期接受头颅CT及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通过选择适当的重建参数对颞骨区进行重建,以重建的颞骨图像与颞骨HRCT直接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进行重建能清晰显示颞骨各观察结构,重建图像与颞骨HRCT直接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进行颞骨区重建可以得到满意的颞骨区图像,应用于临床可以避免患者重复扫描,降低辐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近10年来,人们对听觉病理、生理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耳蜗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内耳组织结构的保护以及声音精细结构的重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工耳蜗植入临床适应证已有明显拓展,体现在人工耳蜗植入低龄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残余听力保护及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等方面。未来更为先进的言语编码策略、植入电极设计及全植入式人工耳蜗的问世,将为更多的人群带来更完美的听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万名听力残障儿童出生。一般地说,8岁以下的聋儿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获得有效的听力补偿,进而学会讲话。那么,那些年龄超过8岁、最佳治疗时机已过的听障儿童该怎么办呢?此时植入人工耳蜗还有用吗?听听专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人工耳蜗植入系统的标准执行情况,分析了在评价人工耳蜗植入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辅助检测装置及其测试方法,解决了由于人工耳蜗植入体与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的设计工作环境温度不同而导致在低温环境下测试失败的问题,为人工耳蜗植入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颞骨区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例头颅CT诊断为可疑颞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通过改变兴趣区(ROI)大小、层厚、层间距及图像算法等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总结分析头颅CT颞骨区重建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能清晰显示颞骨各主要组成结构。其中17例明确诊断颞骨骨折,8例未见骨折,3例为可疑骨折。结论: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放大重建可对CT图像进行优化,提高颞骨区图像质量;可为颞骨骨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而避免患者二次扫描,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6周岁)颞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防护价值。方法:采用CT高分辨率螺旋扫描方式,选择60例幼儿颞骨检查者用40mA和80mA随机分成2组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40kV,层厚、层间距都是1.25mm,机架旋转速度每圈1s,螺距:0.562。采用标准盲式评估方法,由2名资深技术专家对2组扫描剂量下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并对DLP进行对比。结果:扫描mA从80降至40时,平均DLP由原来的171.6mGy·cm降至74.4mGy·cm,下降幅度可达56.6%;选择40mA进行扫描时图像噪声略有增大,但2组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能达到医学影像诊断要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40mA扫描的图像质量完全能满足临床与影像诊断的要求,同时,对婴幼儿的发育与健康成长起到很好防护价值,低剂量CT扫描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听力障碍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已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逐渐普及。明确其手术适应症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确保术后听觉言语康复及降低并发症的重要前提。本文仅就人工耳蜗植入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目前,解决极重度耳聋和全聋患者听觉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檀入人工耳蜗。不过,由于大部分人工耳蜗都是单侧植入,仅一侧耳朵能够听到声音,故对声源的定位有一定困难,在嘈杂环境下分辨声音也有一定困难。解决方案有2种,一种是双侧植入人工耳蜗;另一种是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另一侧配戴助听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2018,(2):252-254
目的探讨重度耳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嗓音学特点。方法选择经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男女儿童和正常男女儿童各50名,比较分析不同性别正常儿童以及耳聋组和正常组的嗓音学参数。结果正常儿童不同性别间嗓音学指标v Fo、v Am、Fo、Jitter、Shimmer、APQ和N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聋组v Fo、v A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两组间Fo、Jitter、Shimmer、APQ和N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儿童嗓音学参数无显著差异,重度耳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v Fo、v A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重度耳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应加大对v Fo、v Am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听觉和言语问卷分级评估比较前庭水管扩大伴耳蜗畸形与前庭水管扩大不伴耳蜗畸形耳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按术前影像学检查将前庭水管扩大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为耳蜗正常组和耳蜗畸形组,并配对组合,应用问卷式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识别率分级标准分别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的言语感知及言语产生能力,并对两组患者的耳蜗圈数与康复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前庭水管扩大伴耳蜗畸形与前庭水管扩大伴耳蜗正常组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庭水管扩大伴耳蜗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与耳蜗解剖结构正常植入者相同;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帮助前庭水管扩大伴耳蜗畸形的重度耳聋患者重建听力;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识别率分级标准是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能力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戍像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听觉障碍患者。在拟行人工耳蜗植入前进行内耳与内耳道的MRI水成像检查.并将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分别用多平面重组影像(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立体透视技术(VRT)3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检查,50例中,耳蜗与蜗神经显示正常45例,耳蜗异常1例,半规管异常2例,蜗神经变细或不显示2例。结论:磁共振内耳水成像能清晰显示内耳膜迷路与前庭蜗神经的解剖形态和发育状况。作为术前影像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为人工耳蜗植入的成功实施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教育部、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听力障碍人群中听力保健与康复知识的知晓率达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