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的影响。[方法]对55例老年AMI患者在发病6h内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AMI溶栓再通组与溶栓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以及两组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7d内CVA事件发生率。[结果]AMI溶栓再通组治疗7d后QTd和QTcd较非再通组显著减少(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QTd、QTed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CVA事件的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非再通组(P〈0.05),非再通组治疗前后CV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减小AMI患者的QTd或QTcd,减少CVA的发生;QTd或QTc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脂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分为冠脉再通组(n=31)和未通组(n=29),测定其发病后24h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比较TC、LDL-C、HDL-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通组TG明显高于再通组(P〈0.05)。【结论】TG水平升高可能影响AMI患者静脉溶栓效果,而TC、LDL-C、HDL-C则时其并无明显影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并评价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AMI者,共41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①溶栓再通组21例;②常规治疗组20例。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T离散度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2周、1个月时的QTD、QTCD均较常规治疗者相应时间段小(P〈0.05或〈0.01),但3、6个月时的QTD、QTCD两组间无差异性(P〉0.05);同组内比较,患者3、6个月时的QTD、QTCD比2周时小(P〈0.05或〈0.01),1个月同2周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周时溶栓再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 Ⅱ级或以上)低于常规组(P〈0.05),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前者QTD、QTCD较大(P〈0.01或〈0.05)。结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较小,说明冠脉再通改善心肌复极和传导的差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116例AMI患者 ,溶栓再通组 3 6例 ,未通组 16例 ,非溶栓组 64例 ,比较 3组QTd。结果 :溶栓再通组QTd值明显减少 ,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 ,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 :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 ,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孟凡强  胡帅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76-137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4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20例和未通组2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1h及2h血清IL-6和Hs—CRP水平。【结果】血清溶栓后HS—cRP和IL-6显著高于溶栓前(P〈0.05);再通组溶栓后1h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高于未通组(P〈0.05);再通组溶栓后2h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未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s—CRP和IL-6可能是急性心梗静脉溶栓再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阳性率差别。[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8月收治的AMI患者357例:其中高龄老年(≥80岁)AMI组32例,老年(60~79岁)AMI组154例、非老年(34~59岁)AMI组171例进行VLP检测。【结果】高龄老年AMI组32例患者中,VLP阳性23例(71.9%);老年AMI组154例患者中,VLP阳性82例(53.2%);非老年AMI组171例患者中,VLP阳性74例(43.3%),三组VLP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9.87,P〈0.01)。VLP阳性179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室速)的27例(15.1%),VLP阴性178例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1例(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P〈0.01)。[结论]:IAMI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高,VLP阳性率明显上升。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尽早进行心电监护并检测VLP对预防和避免老年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特点。评价镁剂对RA的治疗。方法:将107例AMI住院患者全部地扩酶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将其分成A组(50例)和B组(57例);B组在溶栓治疗前20分钟静脉注入镁剂。结果:两组溶栓患者根据临床判定标准判定再通69例,再通率为64.49%。溶栓前发生心律失常36例。A组31例再通患者中25例发生RA,B组38例再通患者中13例发生RA(P<0.01)。结论:RA是AMI溶栓治疗成功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各种类型,尤以室性RA为主。镁剂对治疗R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LVRM)和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方法:将1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非溶栓组。采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进行监测。结果:140例AMI患者LVRM总发生率为42.1%。溶栓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LVRM对LVSF产生明显影响。溶栓再通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且LVSF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AMI患者的LVRM发生率高,对LVSF有明显的影响。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减少LVRM发生,改善LVSF。  相似文献   

11.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罗秋娥  刘金菊 《全科护理》2011,9(22):1981-198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7例AMI病人行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同时加强溶栓前、溶栓时和溶栓后的护理.[结果] 23例溶栓再灌注效果良好,灌注再通率为85.2%,4例无效,其中并发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1例.[结论]加强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提高灌注再通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ECG)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及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QTd、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两组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 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 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UK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66.7%(14/21)。UK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4.8%(1/21),常规治疗组为18.4%(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5%(6/21),未溶栓组为52.6%(2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122例AMI患者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简称试验组,68例)和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简称对照组,54例),检测发病后24 h的BNP及cTnI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周行心功能测定,并对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患者入院时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住院2周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发病后24 h的cTnI、BNP水平及心率分别为(10.41±6.83)μg/L、(1 713.6±687.03)ng/L、(86±1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5.41±2.86)μg/L、(495.61±464.39)ng/L、(77±11)次/min](P0.05、P0.01)。BNP与cTnI呈正相关(r2=0.753,r=0.868,P0.01)。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分别为48.83%±5.01%、24.88%±6.5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82%±5.29%、30.86%±5.89%)(P0.01)。结论 BNP及cTnI的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对近期预后可做出评估。BNP和cTnI可作为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J波、ST段墓碑型抬高、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临床确诊的1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其相关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n=57)、ST段墓碑型抬高组(n=52,其中26例兼有J波出现)和通常组(n=90),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分别与通常组比较QTd、J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QTd、JTd分别为(75.1+22.0)ms、(72.9±23.9)ms和(71.4±21.3)ms、(69.0±25.0),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59.0±17.9)ms和(53.3±18.4)ms,P均<0.01;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8.8%,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10%,P均<0.01.结论:心电图心室复极异常指标J波、ST段抬高、QTd、JTd延长均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牛世泰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87-1689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84例(发病时间〈6h)随机分为溶栓组("-34)和对照组(n=50)。溶栓组用rt—PA0.9mg/kg,溶栓12h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d,连续应用7d;对照组不使用rt—PA,其他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于治疗前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Barthel指数,监测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d后Barthel指数开始明显升高,治疗后7d、1个月及3个月溶栓组的Bar—the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x2=8.57,9.84;P〈0.01);两组Fib水平治疗后12h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48h及72h两组Fib水平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