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百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9):2650-265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近年来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身心疾病,目前尚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完全有效。我院2003-2005年初收治的61例IBS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药:分三型辨治,每天1剂,14天为1疗程;西药:按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抗抑郁、调节胃肠道菌群等对症处理,亦为14天1个疗程。共2~3个疗程。结果:治愈率60%,有效率35.6%,无效率4.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同时口服匹维溴铵;对照组43例予以口服匹维溴铵,疗程均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6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6.53%,有效率23.4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48.34%,有效率31.12%,总有效率79.4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5 4例 ,总有效率 96 3% ,并与对照组 30例 (总有效率 76 7%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得舒特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煎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用西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西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68%,对照组为50%;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对照组为68%。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B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无特效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经33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33例均具备下列诊断标准:①腹痛,以左下腹部隐痛为主,或为脐周痛,局部有压痛;②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③一般情况好,病程在2年以上,伴有失眠、心慌、头晕等神经官能症状;④3次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潜血试验阴性;⑤X线灌肠造影无阳性发现,或见结肠激惹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陆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42例中,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2%。观察组42例中,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单纯西医治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及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激素副反应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对照组为69.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激素的副反应表现(柯兴样体征、骨质疏松、继发感染、血糖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相关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如何通过恰当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其开展临床疗效评价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受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托,编制的《关于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分为概述、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应用、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分析与处理、结果解释4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减少量为(34.4±7.9)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6.6±4.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G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且操作较为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加味苓桂术甘汤,对照组使用思密达配合谷维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70.4%。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越鞠丸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越鞠丸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黄连素、谷维素20mg口服,两组以14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总有效94%,对照组治愈18例,总有效6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越鞠丸加味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人,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纯西医治疗,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疗程8周。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0%,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5%,实验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西医治疗有肯定的临床效果,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栓塞患者随机均分为综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综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指数评分。结果:综合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西医组(75.56%)(P0.05)。治疗后,综合组与西医组在NHSS及BI评分上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综合组NHSS及BI评分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效果优于单用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