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人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相似文献   

2.
中药和西药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能明确其概念。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3.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相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所以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中西药学结合,能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生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若无中西医学的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难以彻底。为此只有这两类的结合,才能达到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不断的深化,为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安全有效,而达到真正的治疗效果。中西药,中西药学,均属于中西医学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达的特定内涵、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攻效则用中医药  相似文献   

4.
<正>1 中药和西药分属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两个理论体系。 西药中药化研究就是把西药放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结果使它具有中药的药性(性味、归经等)和功效,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成为新的中药。西药中药化研究为中药学实现现代科学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代以来,人们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主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论中西药学结合岳凤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高继刚(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056002)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中西药学结合,中西医学结合,共向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生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  相似文献   

6.
中药和西药的未来 ,笔者之见 ,可简单概括如下 :保留中药优势 ,克服中药劣势 ;保留西药优势 ,克服西药劣势 ;中西药学终将结合与统一 ,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是中医药学。中药和西药的如上未来 ,乃为中、西医药学各自状况所决定 ,亦是客观要求所决定。准备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论述。—、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应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应的优势劣势 ,是探讨中药和西药未来的基础 ,故先论述。(一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科学划定的原则中药和西药分别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 ,故其内涵的科学划定的基本原则 ,就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 ,药物本身要具备相应体系的特征或称相应药物的性能表述 ,即具相应基本内容 ,从而能按相应医学理论使用 ;第二 ,药物只有按相应医学理论使用时 ,才能称相应概念 ,否则 ,不能称相应概念。(二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及中药概念内涵与其优势和劣势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了确定中药的概念内涵 ,首先应当明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因为这是确定中药...  相似文献   

7.
西药中药化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实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共有的载体是化学物质,为此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旨在架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桥梁。本文首次提出中药特性化学和化学中药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有效促进和完善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理论及其融合,尤其是西药中药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西药中药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认知方法,使临床合理使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西药具有中医理论内涵是可行的,此即"西药中药化"。通过该工作的开展,有益于西药的更合理使用,有益于中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益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应该通过中医的思维和认识方法去逐步开展"西药中药化"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西药中药化的审视与反思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药中药化"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意义;既具现实意义,更具深远意义."认为,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可深入对西药的再认识,并能寻求突破点,促进中西医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为医药科研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藏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5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予西医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维持体液平衡治疗,需要时吸氧,同时服用藏药三臣散、肺热普清散,频咳者加“七味葡萄散”,均3次/d,0.5g/次口服单方或组方连服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与此同时依照藏医理论嘱患儿注意饮食起居。结果:痊愈45例,占90%显效3例,占6%;有效1例,占2%;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结论:运用藏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现实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走向交叉综合、系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自主创新,在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但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成熟之处。对此,应该具备“和而不同”的远见和胸怀,努力创建一套独立、完善的理论体系,让中西医结合医学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南派藏医药”.成都中医药大学自1994年开办藏医学教育以来,以民族医学博士点及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以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特色鲜明的藏医学本科专业“一中心、四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即“以提高藏医临床综合能力为中心,藏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传统藏医学与中西医诊疗技能相结合、藏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藏汉双语教学相结合”的“一中心、四结合”,培养了一批民族地区急需和紧缺的藏医学专门人才,改善了藏医学临床从业队伍的学历结构,为藏医学本科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藏医药理论是中国藏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积,其有效性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然而由于藏药的复杂性和地域性使其有效成分不明确、质控水平低、基础研究薄弱等因素,导致其治病机理不清,以至于影响了藏药的发展。本文以组分藏药研究为目的,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对开发出机理明确、质量可控、安全有效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藏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疾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可理解为多途径、多靶点的网络变化,单一靶点的药物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复杂疾病的治疗要求.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网络科学的提出,为组合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该文将组合药物作为关键问题,介绍了现代组合药物的缘起、概念及目前中、西药物的发展趋势,明确指出组合药物的产生是人体复杂生命系统以及多致病机制的客观要求,其融合了中、西药物的优势特征,是现代药物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到藏医研究领域。针对藏医血隆病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藏医数据挖掘平台设计概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藏医数据挖掘研究方法,从而实现在某一类藏医病种研究中尝试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将某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不同的藏医病种。基于上述思想方法,实现了藏医数据挖掘平台,用于藏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因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癌变性而备受关注。藏族药不仅是我国藏区居民防病治病的要药,也是中国民族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藏族药了解的增加,关于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研究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通过文献整理、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3个方面总结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显示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药在现代临床上可以单味药或复方使用,可单独使用或与中药、化学药物联合用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应激和抗氧化损伤等,研究藏族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可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藏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经验,围绕三因、五元等学说构建了认识宇宙万物、脏腑内外、疾病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医学框架和以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为重要内容的药性理论框架;以此指导临床组方用药;强调自然界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相应的“天人相应”观念,并依此选取合理、准确的养生保健、用药时间,尤其是疾病治疗中考虑与饮食时进食时间相配合、与疾病的病情发展阶段相结合、与使用的治疗方法结合、与疾病发病的季节相结合或与一天的时间变化相结合选择服药时间;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藏医在卒中防治中根据一年“六季”或一日不同时段的隆、赤巴、培根的蓄、息、发的节律性变化,择时进行药物或食物的调治,以治疗或预防卒中的发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学(简称藏药)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味性能"(Ro Yi Nus Pa)和"本质性能"(Ngo Bovi Nus Pa),而"味性能"又分为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本质性能"又分为气味功效、生地功效、颜色功效、同形功效等8种,是藏药从采集到炮制,从配伍到成品的理论依据。藏药"味性化味"理论与疾病的20种特性形成轴承关系,通过"味性化味"的配伍,调节三因的紊乱,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藏药经典方剂都在该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因此,开展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研究,可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但目前藏药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等邻域,很少从藏药"味性化味"理论来研究,脱离了藏药传统理论的指导,很难发现藏药配伍的核心规律。本文基于3 000余函藏医古籍文献,应用历史时间轴方法和Gephi v0. 8. 2可视化软件等梳理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的传承历史,阐释藏药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如何作用于三因和20种特性等疾病属性,以期为藏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通过整理藏药和羌药交叉使用品种,分析藏医和羌医对药材临床使用的异同。方法 查阅《中国民族药辞典》,以拉丁文字母A-Z顺序筛选藏药、羌药交叉使用品种,统计其药名、拉丁学名、科名、药用部位、功效、治疗疾病系统,分析交叉使用品种的药用部位及疗效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治疗疾病特点。结果 共整理出206种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其中植物药174种、动物药22种,矿物药5种,其他类5种,科分布区类型占比最多的为世界广布型。藏药以果实及种子类、花类、皮类、茎木类较多,羌药以根及根茎类、全草、全株、叶类较多。交叉使用品种中功效相似或主功效有交叉的品种占比近82.04%,主功效不同的品种占比约17.96%。藏药功效包含羌药功效的药材比例较大,藏药突出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羌药在骨折等骨科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优势,藏药治疗疾病类型普遍比羌药广泛。结论 藏羌交叉使用品种功效相似性明显,差异性不可忽略,分析认为两个民族用药经验历史上有过交流与借鉴。本研究为藏医药与羌医药源流探索提供了路径;亦为进一步开发藏羌药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