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户八口之家,三代同堂,下两代先后发生5例麻风,特报告如下: 例1:女,55岁,已婚,农民,白族。1962年发病,传染源不清,同年普查诊断为LL型麻风。例2:为例1之次女,25岁,已婚,农民。72年发病,80年普查时诊断为BL型麻风。例3:为例1之长女,27岁,已婚,农民。75年发病,80年普查时诊断为TT型麻风,88年治疗。例4:为例1之长子,  相似文献   

2.
绝大部分有关麻风菌素(以下简称麻素)晚期反应的资料是建立在麻素标准化以前,缺乏所用抗原具体菌量的数据。对麻素早期反应的研究不多,尚未肯定其对麻风是否特异。为了进一步掌握标准化抗原的反应资料,更重要的是探讨早期反应对麻风的特异性及其与晚期反应的一致程度,作者在麻风流行情况不同的三个地区观察人群对三种抗原的反应情况。选择的三种抗原是:1、标准麻素(含菌160×10~6条/毫升),用作观察晚期反应;2、标准麻素过滤液,用作观察早期反应;3、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简称PPD)。麻风高流行区选择委内瑞拉T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为麻风低流行区,经过50多年的积极防治,麻风发病率、患病率明显下降.为探讨防治麻风的有效措施,我们对2000-2009年河北省累计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以求有效控制传染源,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4.
患者李××,男,31岁,1982年秋四肢发生花生米大的红色结节,有的破溃并疼痛,发热。多次用强的松和抗菌素治疗均有好转。1983年5月皮损发展到躯干,伴有高热,诊断为“脂膜炎”,给予强的松和红霉素后,红斑结  相似文献   

5.
麻风的皮肤损害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足底的原发性损害少有报道。患者女性,面部、左前臂、双下肢均有浅红色斑,圆形,边缘清楚,感觉迟钝;双足底分别有4.8×2cm和3×2cm边缘清楚的红包斑块。尺神经中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麻风病流行区饮用水中麻风杆菌DNA,以探讨其对麻风流行区麻风持续流行的影响.方法:分别从云南丘北县有、无患者村和北京非流行区乡村采集70份水样,提取DNA、PCR扩增后测序检测样品中麻风杆菌DNA.结果:流行区36.7%(22/60)的水样含麻风杆菌DNA,而非流行区水样中未检出麻风杆菌.流行区有患者的村庄中,患者和健康者家庭内饮水中麻风杆菌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麻风流行区患者家庭饮用水中麻风菌的存在可能与持续性流行有关,但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1991年 WHA 决议,在本世纪末消灭麻风的标准是各国应把患病率降到1/万以下。因为麻风有分布不均的特点,第二次国际消灭麻风会议(1996)又号召:“使每个村庄的每名患者都得到治疗”,并推荐了麻风消灭运动(LEC)和麻风特别行动计划(SAPEL)两项措施。对一些低流行的发达国家来讲,例如欧洲、北美及一些亚洲国家,他们有先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设施,已处于支持全球克服此人类苦难性疾病的前列,他们应继续已开展的崇高事业,来解答有关麻风尚未解决的课题,并保持与其他生物科学的进展相联系,甚至延续到下个世纪各国已达基本消灭的目标之后。  相似文献   

9.
开发某种能查出感染麻风者的免疫学试验,乃麻风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1981年Hunter等从感染麻风菌的犰狳组织中分离出了PGL—1,此后人们便用它或它的半合成物进行血清试验,找对它的抗体。作者在古巴关塔那摩市用此抗原以酶免疫法检查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临床健康人血中抗麻风杆菌(ML)半合成抗原的抗体率和建立一个用于麻风病人和其接触者之间抗体水平比较的基线值.作者用间接IgM ELIsA检测了389份麻风流行区(菲律宾宿务)和426份非麻风流行区(美国芝加哥、伊里诺斯)健康人血清中抗4种ML半合成抗原的IgM抗体.这4种ML半合成抗原是以ML酚搪脂I抗原为基础合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5岁,农民。1987年11月胸部发生红斑,麻木。1989年3月疑为麻风转来我所。患者有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面部呈浸润性斑块,眉毛外1/3脱落,颈部及前胸有不规则红斑,感觉障碍;浅神经粗大不对称,涂片查菌BI 2.0,诊断为界线类麻风。住院给予联合化疗,到第10个月时发生Ⅱ型反应,即给反应停400mg/日,用氨苄青  相似文献   

12.
于某,男,25岁,1992年9月临床及病理诊断为 LL 型麻风,与其父育密切接触史。其父生前患 LL 麻风,1951年11月发病,1971年3月查出,1976年3月治愈,1988年12月死亡。  相似文献   

13.
1991年以来对麻风高流行区居民的麻风杆菌感染情况和带菌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与麻风患者并无接触史的一些居民血清中抗麻风杆菌抗体阳性,且鼻腔粘膜亦带有麻风杆菌,这一事实不仅对麻风的感染源主要是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这一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还提示作为感染源的麻风杆菌亦有可能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地方,为此作者首先对居民生活用水中是否存在麻风杆菌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正>麻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和漏诊。2010-2012年我们确诊5例麻风患者,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女,46岁。因全身皮肤泛发红斑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四肢散发红斑,红斑渐增多、加重,面部、背部出现红色斑块,略痒,无发热、关节疼痛。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断"皮炎"、"湿疹"、"蕈样肉芽肿"、"红斑狼疮",治疗无好转。患者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为麻风低流行区,麻风发病率明显降低[1]。作为低发性疾病,愈来愈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但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麻风疫区人口外迁入住,导致麻风低流行区发病率有所上升,并由过去某些地区集中发病演变为各地方的散在流行,给麻风防治带来严重困难。临床医生麻风知识水平直接影响麻风防控结果[2]。因此我们在2010年~2014年分别对河北省三所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麻风知识调查、培训,其  相似文献   

16.
患者孔××,男,63岁,农民,滕州市人。1987年10月右肘发生红色斑块麻木闭汗,不久后全身起数个同样损害。1991年元月10号来院就诊时,面、颈、躯干、四肢有数片边缘较清,不对称,钱币大的暗红色斑块,痛触觉消失;右肘皮损周围有两个豆大的红色斑块;两耳大及左尺神经轻度肿大,右尺和两腓总神经中度肿大,均较硬而有压疼;右手肌轻度消瘦;查菌阳性(++),诊断为BT型麻风。用二联化疗一年又改为三联;病人始终按时服  相似文献   

17.
何××,男43岁,汉族,已婚,农民。1970年诊断为TT型麻风,后经11年单用DDS和1年MDT而治愈。1989年10月,面部发红,有蚁走感,双眉脱落,双小腿发红肿胀6个月余。经皮肤和神经检查,查细菌和病理,诊断为LL型麻风。  相似文献   

18.
最大限度及早发现麻风病人,要坚主动与被动发现相结合。过去的主动现办法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大面积普查,耗人力财力大,在麻风病低流行时期,种办法已不可取。开展“消除麻风”运对高流行区效果突出,而对低流行区则理想。我们试图用有限的能力资源,针山区麻风流行状况,抓住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低流行区麻风家庭内集聚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流行区麻风家庭内集聚性探讨李志诚,张丰厚,梁居正,何振华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邮政编码730030)甘肃是全国麻风低流行区之一,经过40年的综合防治,患病率由最高14.16/10万(1966年)下降为0.58/10万(1990年)。截止1990年...  相似文献   

20.
麻风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男,20岁。因四肢起丘疹、结节3年余,面部、躯干部起丘疹、结节1年余就诊。1999年11月份患者右大腿部红斑,不久累及整个右下肢,2月后右上肢亦起红斑,渐累及四肢,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节病,给予氯喹、泼尼松10mg tid等治疗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