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两株班氏丝虫在小动物体内发育的进一步实验观察结果。观察接作者以前(1979)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将印尼雅加达(J)株和中国金门(K)株班氏丝虫微丝蚴感染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若干天后将所获感染期幼虫经鼠蹊皮下注射接种长爪沙鼠和仓鼠,每鼠接种幼虫22~234  相似文献   

2.
班氏丝虫在淡色库蚊体内发育成熟时间长短与温度高低密切相关,在31℃~32℃,28℃,24℃,20℃和16℃~18℃条件下发育成熟时间分别为10.5d、12.5d、16.0d、27.5d和48.0d。经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平均为13.13℃,有效积温为182.62日度,依此结果结合当地气温和蚊媒等有关因素可推算出传播起止期。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下班氏丝虫在淡色库蚊体内发育成熟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丝虫在淡色库蚊体内发育成熟时间长短与温度高低密切相关,在31℃-32℃,28℃,24℃,20℃和16℃-18℃条件下发育成熟时间分别为10.5d、12.5d、16.0d、27.5d和48.0d。经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平均为13.13℃,有效积温为182.62日度,依此细胞结合当地气温和蚊媒等有关因素可推算出传播起止期。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为媒介,在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患者身上直接叮咬,获得感染性幼虫后接种于猴。雄猴一般在鼠蹊部注射100~521条幼丝虫;雌猴在腋下;少数猴于足部穿刺接种138~300条幼丝虫;有的猴每周1次接种50~350条幼丝虫,连续4~13周;有的猴每周以阳性蚊直接叮咬1次,连续6~9周;有1只猴在鼠蹊部注射50条第四期幼丝虫(从感染17~31天的沙鼠中取得)。  相似文献   

5.
在4种培养系统中,马来丝虫Ⅲ期幼虫在改良RPMI1640、20%小牛血清和人胚肾细胞系为饲养层的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良好,可以从Ⅲ期幼虫蜕皮2次发育到童虫,最长存活时间为54d。在单纯改良RPMI1640、TC199和20%小牛血清中培养,从Ⅲ期幼虫发育到童虫的最长存活时间为42d。班氏丝虫Ⅲ期幼虫在上述2种培养系统中,分别存活57和36d,从Ⅲ期幼虫蜕皮进入Ⅳ期幼虫和童虫。对马来丝虫幼虫体外培养蜕皮时间、虫体大小与沙鼠体内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蚊虫摄入班氏丝虫微丝蚴的能力和微丝蚴被摄入后的发育情况是此种丝虫得以传播的决定因素。为此,本文不仅研究了冈比亚按蚊(An.gambiae)、阿拉伯按蚊(An.arabiensis)、密勒按蚊(An.merus)和催命按蚊(An.funestus)对班氏丝虫微丝蚴的摄入量及损伤,还描述了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存活发育情况。实验在坦桑尼亚的坦噶完成。所用4种按蚊均是捕自野外的雌蚊子代。叮咬带有微丝蚴的志愿者,饱血蚊立即  相似文献   

7.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8.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相似文献   

9.
以286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一只雄的长尾弥猴,感染期幼丝虫取自东乡伊蚊(Aedes togoi)。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阿尔及利亚奥兰市(土著居民)患者离体血。1976年10月18日将幼丝虫接种于实验猴睾丸。84天前,即1976年7月26日,该猴曾行脾切除术,并且自1976年11月2日开始每周2次肌肉注射10毫克Depo-Medrol(甲基醋酸氢化泼尼松),共6周;此后,以同样剂量每日肌肉注射,共4个月,直到1977年4月29日为止。  相似文献   

10.
收集有关媒介昆虫的资料是丝虫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方法有对媒介昆虫的群体解剖法和逐一解剖法,二者各有优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既能处理大量昆虫又能获得与逐个解剖法相当的数据的新方法,后者包括媒介昆虫感染丝虫发育期幼虫的感染率和含传染期幼虫(L_3s)的感染率,它兼有前二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酶标记DNA探针鉴定蚊媒体内班氏丝虫幼虫。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克服了非放射性检测方法的低敏感性。 PCR采用耐热的DNA聚合酶,所有实验中总反应量为100μd含30pmol/L的引物和2mmol/L dNTPs。标记探针用[~(32)p]dATP或生物素11-dUTP,通过缺口转移标记DNA探针。DNA印渍(Southern Blot)和斑点印渍在硝酸纤维滤纸或尼龙膜上进行。用[~(32)P]标记DNA探针在5×SSC、5×Denhardt's、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62例班氏丝虫所引起的急性期丝虫热的体液免疫反应,从临床、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的角度探讨了丝虫热发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确定圆形芽胞杆菌(B.s.)对致倦库蚊的亚致死量LC_(50)为11.35μg/250ml。将8000—20000只新生致倦库蚊置于盛有4升自来水的容器中。第三龄期幼虫用LQ_(50)的B.s.处理。24小时后,去除死蚊并将存活的蛹移至箱中,在26—28℃和80%—85%RH条件下培养。成蚊出现4天后,将雌蚊(A)禁食10—12小时,以膜饲法即对由丝  相似文献   

15.
自Reid等(1957)报告在马来西亚存在乡村株班氏丝虫以来,很少见进一步的报道,也无对成虫的描述。本文作者以马来西亚乡村株班氏丝虫实验感染猕猴M.fascicularis获得成功,并首次对该株丝虫的成虫进行描述。他们将从东乡伊蚊检出的286条感染期幼虫接种于84天前切除脾的猕猴,接种后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确定圆形芽孢杆菌(B.s)对致倦库蚊的亚致死量LC_(50)为11.35μg/250ml。将8000-20000只新生库蚊幼虫置于盛有4L自来水的容器中。第三龄期幼虫用LC_(50)的B.s处理,24小时后,将存活的踊移至箱中,在26—28℃和80%-85%RH条件下饲养,羽化成蚊出现4天后,将蚊(A)禁食10—12小时,将从丝虫病患者采集的含微丝蚴(mf)的抗凝血以膜饲法供蚊血餐。每次血  相似文献   

17.
用ELISA方法检测丝虫病患者血清IgG_4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丝虫病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实验方法及材料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试验对象:经血检确诊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87份,采自安徽省霍山县;治愈十余年的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60份,采自山东省滕州市;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健康对照血清(历年来血检微丝蚴均为阴性)55份,采自山东省平邑县;阴性对照血清及肠道蠕虫感染(钩、蛔、鞭虫)血清均采自山东省非丝虫流行区的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班氏丝虫幼虫是否能在按蚊A.pharoensis体内充分发育,作者在肯尼亚Jipe湖地区采集了575只A.pharoensis。供血者血液中的平均微丝蚴密度为850条/0.1毫升,于夜间9时半至10时喂血,雌蚊吸血后逐日解剖,观察蚊体内班氏丝虫的发育和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丝虫蛋白酶在虫体发育、蜕皮和体内移行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人体丝虫感染中丝虫蛋白酶的抗原性未为人知。为了阐明丝虫感染中寄生虫蛋白酶在人体内的免疫学地位,从牛的指状腹腔丝虫(常被用于替代班氏丝虫的抗原)中分离出了两种蛋白水解酶:一种是低分子量的锌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Sd30),另一种是高分子量蛋白酶(Sdp_1)。本文作者研究了人体丝虫病中针对该酶产生的IgG亚类及IgG对该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不少学者的研究证实,班氏丝虫微丝蚴在无血清的199培养液(加有机酸和糖类)中释放的代谢(ES)抗原,用于检测丝虫抗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体类型分析,微丝蚴血症者均存在IgM抗体,晚期丝虫病人存在IgG抗体,某些人同时存在IgM和IgG抗体。丝虫病血清抗体滴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