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针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被稀释代谢的问题,探讨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rhBMP-2微球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载药、释药特性.方法:①采用W/O/W型复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rhBMP-2/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和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质进行测定.②异位成骨实验:昆明小鼠12只,在右侧大腿股内侧肌袋内植入含rhBMP-2的50 mg PLGA微球,4周后取材,观察成骨情况以初步检测微球中的蛋白质活性.结果:①rhBMP-2/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主要集中在50~60 μm,包封率为(37.52±4.31)%,载药率为(5.12±1.32)%.②微球的释放存在突释,7 d内释放的药物量超过40%,大约90%的药物量于42 d内释放完全.③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可以缓慢释放有活性的rhBMP-2,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 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考察其理化特性。 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进行扫描电镜、激光粒度、Zeta电位、溶胀性能检测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率。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球近似圆形,形态较规则,分散性较好,表面光滑。激光粒度分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平均粒径839.6 nm,Zeta电位(-32.93±3.74)mV,微球溶胀系数1.157±0.059,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88.943±2.878)%,(0.026±0.001)%;微球在第1天释药约10.199%,随后释药较恒定,至第19天累计释药率为54.643%。说明制备出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粒径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0版二部关于亚微球的定义标准及包封率不低于80%的要求,并且在体外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虽然国内外有很多制备利福平/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PLGA)微球的报道,但这些微球粒径多在10 μm左右,不适合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制备成具有良好降解性的抗结核修复材料.目的:制备大粒径利福平/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特性和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将利福平分散于PLGA的有机溶剂中,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 PLGA缓释微球.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测定微球平均直径和跨距,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以溶出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并拟合药物体外释放曲线建立曲线方程.结果与结论:利福平/PLGA微球电镜观察呈圆球形,分散性好,粘连少,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径(80.0±9.4) μm.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33.18±1.36)%,(54.79±1.13)%.体外缓释试验显示突释期内微球释放度为(14.66±0.18)%,前3 d累计释放度(18.09±0.45)%,到42 d体外累积释放度达到(92.17±1.23)%.提示利福平/PLGA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结核药物的载体材料和释放系统;PLGA是良好的药物缓释载体,可以用来制备载药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制备新型的曲安奈德缓释系统,对其形态、载药及体外释药性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曲安奈德控释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完成。①以包封率为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粗选制备工艺条件,再应用正交设计实验,通过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用量、曲安奈德用量、聚乙烯醇浓度等3个因素进行制备工艺优化。②以聚乙烯醇作为乳化剂,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曲安奈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微球的理化特性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 结果:①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一般性质: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径为(17.751&;#177;2.154)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疏松粉末,无塌陷或萎缩现象,加双蒸水后为白色乳状溶液,再分散性良好。②微球载药率与包封率测定情况:曲安奈德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6.28&;#177;0.51)%和(66.73&;#177;1.24)%。③药物释放实验结果: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ehi方程,28d内无突释现象,28d后其释放度达81.2%。 结论:曲安奈德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曲安奈德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应用。这种新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在激素类药物给药途径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如何提高全反式维甲酸疗效、稳定性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为材料,通过乳化包囊等分散技术将药物制备成微粒分散体系,用作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日益增多。目的:研制全反式维甲酸-聚酸酐长效缓释微球肿瘤治疗剂,观察其体内外全反式维甲酸经时缓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全反式维甲酸-聚酸酐长效缓释微球肿瘤治疗剂,扫描电镜检测微球外观及微球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内外释药量。结果与结论:所制微球治疗剂光滑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54.42±26.76)nm,载药率(16.5±1.45)%,包封率(87.84±4.79)%;体外释放实验证明该微球治疗剂可持续释放全反式维甲酸约50d,将其肌肉注射到大耳白兔体内,可稳定缓释全反式维甲酸近45d。结果表明该微球治疗剂载药量及包封率均较高,体内外释药平稳并且具有明显的长效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增加软骨细胞和祖细胞基质的产生,可增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sox9基因、Ⅱ型胶原以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具有诱导间充质细胞迁徙、增殖、分化,最终促使软骨、骨形成的作用。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缓释系统,观察微球生长因子形态和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缓释时间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复乳-干燥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体外分离培养猪软骨细胞。实验分为3组:第1组培养液不添加药物做为对照;第2组培养液中添加含20μ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第3组培养液中添加20μg/L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其中在第2组和第3组又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系统纳米微球分别设为55,100μg/L两种的有效浓度,采用MTT法检测微球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模拟体内条件观察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性及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该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粒径为231-415 nm,扫描电镜平均粒径323 nm。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9.63±0.16)%和(1.92±0.16)%。根据15 d内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的观察,保持持续释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且释放的浓度呈增长水平。该微球缓释系统有生物活性,能显著促进猪软骨细胞的增殖,其效应高于单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效应。提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酯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药性以及生物活性符合纳米微球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背景:成骨生长肽体外注射可以刺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数增加,增加动物的骨量,加速骨折愈合,但因多肽不稳定性及注射应用不方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并对其粒径、载药、体外释药、理化特性进行检测。方法: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动态检测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和缓释规律。结果与结论: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球形良好,球体表面有较多微孔,具有较高的包封率(>7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成骨生长肽可以从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中缓慢释放,整个释放过程可达49d,累积释放率>85%。提示应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负载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球,具有很好的控制释放成骨生长肽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将强的松龙应用于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因半衰期短、局部应用血药浓度不稳定及较大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制备强的松龙纳米微球缓释膜并对其药物缓释特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反胶束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强的松龙纳米微球,对载药纳米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行为等性质进行研究;同时将纳米微球与胶原、壳聚糖、大豆卵磷脂等膜材相结合,制得复合药膜,考察复合药膜的形貌、膜中材料的相互作用及药膜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与结论:强的松龙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药物均匀分布于纳米微球中,纳米微球粒径均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500 nm,包封率达90%以上,体外缓释实验药物释放良好,存在一定的药物突释现象。观察球膜结合方法制得的复合膜,可见纳米微球均匀分散于复合膜中,复合膜微观结构良好,体外缓释实验见复合膜药物释放更加稳定,无明显药物突释现象出现,显示了良好的药物释放效果。表明通过反胶束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球膜结合方法制备出的强的松龙缓释膜剂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缓释微球,并对其一般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聚合物合金法与乳化-溶剂挥发法(S/O/W)结合制备制备NGF缓释微球并与传统复乳法所制备微球进行比较,对所制备微球形态、粒径、包封率、累计释放率及体外释药性能等进行检测.结果两种方法所制备微球大小形态符合实验要求,传统复乳法NGF缓释微球突释率(22畅3±1畅6)%、包封率(23畅7±2畅1)%、累计释放率(78畅6±2畅0)%、可持续释放有活性NGF达60 d;聚合物合金法NGF缓释微球突释率(8畅8±0畅7)%、包封率(49畅5±3畅4)%、累计释放率(91畅2±2畅2)%、可持续释放有活性NGF达90 d,两者突释率、包封率、累计释放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聚合物合金法较传统复乳法制备的NGF缓释微球突释率低,包封率、累计释放率高,释放活性的NGF时间长,具有更稳定的体外释药性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普通滴眼液由于泪液冲刷与鼻泪管吸收等因素,在眼表停留时间短,生物利用度低.目的:以壳聚糖、明胶为载体材料,左氧氟沙星为模型药物,制备应用于眼表的缓控释微球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与体外释放.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左氧氟沙星壳聚糖/明胶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激光粒度仪测量微球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球的载药率与包封率,动态透析法研究微球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与结论:所得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 267.4±115.3) nm,zeta电位为+(32.19±0.85) mV,载药量为(18.31±0.22)%,包封率为(91.53±1.12)%.载药微球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药方程Ln(1-Q)=-0.699 1t-0.086 4,r2=0.945 1.说明壳聚糖/明胶载药微球对左氧氟沙星具有缓释作用.实验采用喷雾干燥法成功制备了粒径及分布适宜、释放周期较理想、药物稳定性好的载左氧氟沙星壳聚糖明胶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期实验证实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胶能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良好可注射性缓释载体。目的:观察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对犬骨髓基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微球对犬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微球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分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纤维蛋白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能够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结核患者常规用药,病灶处结核药物的有效浓度低,治疗效果差。目的:制备一种可直接植入骨结核病灶内的,且具有在骨结核周围组织能够长期保持一定的抗结核药物浓度,起到提高骨结核的治愈率有效治疗的新型生物材料。方法:采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和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用生物黏合剂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将2种微球加工成长效缓释双组分药物载体,观察缓释双药物载体体外释药特性;然后将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观察载药缓释载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点药物释放浓度、组织相容性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40±13)μm,载药率为(26±1.5)%。异烟肼-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平均粒径(250±10)μm,载药率为(28±1.8)%。利福平、异烟肼,90 d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到80%和90%。90 d体内释放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浓度可达(0.5±0.4)和(0.6±0.3)μg/g。缓释双药物载体置入兔股骨转子间骨缺损部位可见筋膜、肌纤维之间出现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59 d 后肌肉组织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X射线平片显示骨缺损明显缩小。提示该载体能够长时间保持骨结核周围组织中一定的药物浓度,弥补血中药物浓度不足,有望在骨结核手术治疗中提供一种新型的双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代谢,达不到理想的骨再生效果。目的:制备缓释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并观察其缓释性能、骨诱导活性。方法: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壳聚糖混合制备壳聚糖膜,涂覆于生物骨修复材料表面,ELISA方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茜素红染色检测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单纯骨填充材料诱导C2C12细胞骨钙蛋白的形成,观察其诱导成骨细胞能力。同时将3种骨修复材料植入清洁级KM小鼠股部肌袋内,2周后检测新生骨Ca2+离子含量,评价其异位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材料表面的壳聚糖膜分布均匀,负载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呈团簇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体外释药存在突释,前4d释放量达总药量的50%,持续至12d,释药量达到90%,第18天时释放完全。与单纯骨填充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物骨材料相比,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诱导C2C12细胞向成骨晚期分化能力与异位骨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果提示缓释型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生物骨修复材料缓释性能好,促进骨形成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谢红炬  李明  邓颖  陈碾 《中国临床康复》2009,(51):10039-10044
背景:与正常生理性皮瓣相比,静脉皮瓣的主要优点在于摆脱了动脉血管分布区域对传统轴型皮瓣的供区与受区的限制,但其成活率不稳定。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bFGF-polylactic-co-glycolicacid,bFGF-PLGA)缓释微球对兔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南华大学完成。材料: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bFGF-PLGA缓释微球组、空微球组、空白对照组,8只/组。方法: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处方制备bFGF-PLGA微球。3组兔均制作侧腹壁静脉皮瓣,术前5d,bFGF-PLGA缓释微球组向皮瓣皮内注射28.85g/L优化处方后的bFGF-PLGA微球3mL(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空微球组同法注射同等质量空微球+等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混合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考察bFGF-PLGA微球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质。术后7d检测皮瓣成活率,取兔皮肤标本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的表达及皮瓣内微血管密度。结果:所制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无粘连现象;微球粒径98%分布在12.50~43.49μm,平均粒径26.93μm,径距0.611±6.60;载药量为[(23.11±0.44)×10-3]%,包封率为(86.51±0.83)%;突释期内微球的体外释放度为27.78%,30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1.56%,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空微球组、空白对照组的静脉皮瓣成活率及皮瓣内微血管密度基本相似(P=0.597,P=0.336),但均明显低于bFGF-PLGA缓释微球组(P=0.0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FGF-PLGA能够促进皮瓣与周围建立血供关系,改善皮瓣的成活,并表达较为丰富的CD34+。结论:应用W/O/W复乳-干燥法可成功制备表征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的bFGF-PLGA微球,该微球通过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兔静脉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5.
5-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5-氟尿嘧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滤过泡的瘢痕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微球制备程序复杂,微球载药量一般较低,且药物突释现象明显。目的:比较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5-氟尿嘧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和喷雾成膜法制备的5-氟尿嘧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缓释膜两种缓释剂的形态、载药量、体外释放规律,以探讨获得缓释效果较佳的5-氟尿嘧啶缓释剂制备方法。方法: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5-氟尿嘧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用喷雾成膜法制备5-氟尿嘧啶-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缓释膜。结果与结论: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粒径为(4447.4±359.8)nm,载药量(8.67±0.37)%,包封率为(86.68±1.92)%;用喷雾成膜法制备的缓释膜表面光滑平整,质量为(13.76±0.26)mg,直径为6mm,厚度为(0.24±0.005)mm,载药量(23.76±0.37)%,包封率为(95.04±1.36)%。缓释剂制备过程未影响5-氟尿嘧啶的药物性能。微球体外释放突释明显,缓释膜的体外释放平稳持久,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果表明缓释膜制备方法更简单易行,且能明显提高缓释剂的载药量,降低突释现象,同时延长药物的缓释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背景: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活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药物缓释系统中。目的:制备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并分析其体内释药性能。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异烟肼-壳聚糖微球,进行体外45d的药物释放实验。将单独装载异烟肼的异体骨块(对照组)和装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的异体骨块(实验组)分别植入家兔两侧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体内释放情况。结果与结论: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外观呈圆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3.33±0.9)μm,载药率(16.25±1.24)%。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无突释现象,24h释放20%左右,45d释放76%,释放曲线较平缓,释放稳定;数学模型拟合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实验组异烟肼浓度在前28d内缓慢升高,其后缓慢下降,持续56d以上,浓度38.50~155.75μg/g;对照组异烟肼浓度在1周左右达高峰,为1982.5μg/g,21d后骨块周围药物不能测到。说明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在体内外均可以缓慢平稳释放异烟肼,且持续时间长。提示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体可以作为骨结核病灶清除后的一种置入材料,在提供机械支持的同时进行长时间的局部化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表征和体外药物释放效果。方法:以三聚磷酸钠混合丙酮为凝胶浴,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载As2O3壳聚糖微球。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所得载药微球的成球效果,并进行粒径分析、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和X-射线衍射分析。另将载As2O3壳聚糖微球置于模拟体液中,定时提取样本液,采用原子荧光法检测砷的释放量,从而评价载药微球的药物释放效果。结果:载As2O3壳聚糖微球外观圆整、均匀度好、颗粒形状规则无粘连,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这种载药微球的粒径为(239.5±11.2)μm,包封率为(87.3±6.5)%。FT-IR和X-射线衍射分析都表明三聚磷酸钠在微球制备中起到了较好的离子交联作用,能降低壳聚糖的结晶度,提高其水溶性。在最初4 h内载药微球的药物释放迅速,之后则平缓上升,24 h内药物释放量仅为(30.8±0.5)%。结论: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载As2O3壳聚糖微球,工艺简单可靠,所得载药微球水溶性较好,表征较为满意,包封率高,药物释放较为平缓,在载药骨修复材料的研究中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原料制备的载药微球和纳米粒既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又能实现缓释、控释和靶向释放。目的:分析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控释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及突释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20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控释微球的制备及突释联系紧密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目前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制备方法主要有单凝聚法、乳化-固化法、喷雾干燥法。造成其突释的原因首先是药物分子和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弱,导致药物很容易从微球进入释放递质中,其次是在微球释放初期,药物从微球中的孔洞和缝隙中释放出来导致突释。影响突释程度的具体因素有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浓度、微球载药量、主药理化性质、微球制备方法及制备参数等。虽然国内外对突释机制以及控制突释措施的研究都还处于初步阶段,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加以适当优化与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突释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