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彦君  王雅琪  王勇平  王学成  熊优  杨明 《中草药》2016,47(17):2965-2971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而药效组分群的辨识则是支撑中药质量控制的前提和基石,是中药的创新与发展探索的重要方向。药效组分群的研究方法虽众多,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在理论上加以提高,加强其系统性。从中药药效组分群发展历程出发,系统总结和分析现行药效组分群的筛选思路、组分配伍、质控模式等内容,探讨从复杂成分群中寻找"药效组分群"的方法,并构建配伍关系的研究思路,以期又快又准地锁定中药药效关键组分,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关联药效,量而又准,可控可评"的愿景,为后续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特征及其与其连作障碍危害形成间的关系,并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指出精准鉴别化感物质并验证其生态功能是破解植物连作障碍问题的关键。同时,针对化感物质分离鉴定中的难题,借鉴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方法,运用目标成分"敲出/敲入"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与质量控制模式,提出了分离鉴定植物化感物质(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旨在为深化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和消减中药材生产中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效物质是揭示中药作用本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的基础和核心,而中药及其复方多组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使其药效物质基础不明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之一.近年来,随着各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众多学科包括分析化学、中药药物化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不断引入中药研究.多学科的交叉整合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良性互动,加速了中药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的进程.该文通过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探讨和总结,对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研究模式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辨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价值是治疗疾病,用于衡量中药价值的标准称之为质量标准,评价中药质量的经典方法是使用中药的标准物质标化.中药一直缺少标准和标准物质,导致在实际工作难以控制中药的质量.所以说,影响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中药质量标准及其标准物质.中药的标准物质是其药效组分,它可以准确地标化出中药质量的特征,具体的表达方式是用药效组分的标示量或分解为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在过去中药科学发展目标中,对中药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致使中药质量标准出现了明显的不科学内容,直接阻滞了中药的发展.中药的标准物质是中药本身而非某种或某些化学成分,要用临床中药学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中药.指导中药发展的新理论是"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传承的中药必定是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组分中药",组分中药也是传统中药的标准物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面临的缺乏多向药理效应评价方法、难以系统辨析药效物质等瓶颈问题,该文采用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协同论等科学方法论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从宏观、介观直至微观的跨尺度科学观察中药化学组成与生物效应相关性的系统研究策略,构建了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方法学及其核心技术,构思了以多模态信息获取为手段、以多源信息融合分析为核心、以交互作用评价为重点的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研究技术体系。根据中药与机体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特点,发展了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核心技术,并简要论述了2个应用研究示例,为破解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瓶颈问题开拓新路,也为中药多模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辨识的研究思路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肖林  马世堂  狄留庆  陈志鹏  刘陶世 《中草药》2018,49(22):5229-5234
中药及其复方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药理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综述并归纳了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辨识的思路及进展,指出应建立多学科交叉、多维立体筛选和评价的研究模式,以期为深入和全面地揭示中医药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以及构建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质量标准化是其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中国要引领世界,其中标准引领当先行。现今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正逐步由无指标、到单指标、再向多指标成分过渡,但是如何选准指标成分、如何定准含量范围,依旧是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中药活性成分(群)发现以及质量评价研究中的体会,提出“等效成分群”的中药质量控制理念,以“等效成分群”作为中药药效成分标示量,紧扣“成分-药效-质量”三要素,构建以成分为中心、以药效为重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以期为实现中药"化学成分清楚、药效物质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目标提供普适性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当今中医药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中药科学研究要想在可期待的时间里取得重大突破,有三大层面的基本问题必须得到首要解决:一是科学把握中药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应注意"粗、大、黑"是中药,"半粗、半黑"也是中药,"不粗、不黑"还是中药.二是应科学制订中药科学研究的基本导向和策略,应"有可为,有不可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创新,更要规范".三是应科学制订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线路图",中药有效性评价与再提高、中药安全性评价与合理用药、中药药效物质筛选与辨识、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表征与应用等可作为今后20年内我国中药研究的优先和重点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辨识有效成分是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传统药效物质研究方法的效率普遍不高。基于"定量组效关系"研究思想,多组分药物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活性间同样存在定量相关关系,组效学研究可帮助辨识中药的有效成分。本文对目前组效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立丽  王萌  任晓亮 《中草药》2017,48(20):4339-4345
化学计量学是以计算机和近代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中药鉴别、定性表征、质量控制、组效关系等研究中均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年来化学计量学中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包括2种无监督模式识别方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4种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簇类独立软模式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并从产地、基原、炮制、真伪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强  杜思邈  张忠亮  吕春明  周永全  赵燕  张宁 《中草药》2013,44(22):3095-3104
中药指纹图谱在现代及未来的中药质量控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可分析中药中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分布的信息,符合中医中药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指纹图谱必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成分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总结了近年来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进展,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模式识别及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露露  孙倩怡  杨慧海  张晶 《中草药》2016,47(23):4282-4288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仍不全面,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模式识别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化学研究领域,同时也被应用于中药研究领域,目前,许多学者以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种中药的有效且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对模式识别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几种分析技术,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在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模式识别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多组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测多评分析方法可通过一种对照品实现对多种成分的同时测定,被认为是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目前已经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的成分测定。简要阐述了一测多评法的原理,系统总结了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一测多评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建立以活性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的一标多测质量控制方法,是符合中药多组分特点的质量控制模式,可以有效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问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磊  张承忠  李冲  陶保全 《中草药》2003,34(1):15-16
问荆 Equisetum arvense L.为木贼科植物 ,多年生草本。具止血、利尿、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吐血、淋症、目赤翳膜等 [1]。本实验对问荆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中分离鉴定了 5个成分 ,其中 2个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1 仪器与材料X- 4型显微熔点仪 (未校正 ) ,VG ZAB- HS质谱仪 ,Bruker AM- 40 0核磁共振仪 ( TMS内标 )。薄层色谱用硅胶 G,柱色谱硅胶 ( 1 0 0~ 2 0 0目 )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柱色谱聚酰胺 (解放军 8330 5部队 70 1厂 ) ,聚酰胺薄膜 (浙江黄岩生化材料厂 )。问荆 E.arvense L.采自甘肃省通渭县。2 提…  相似文献   

16.
寻找物质基础非当前中药现代化关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蒋文跃 《中草药》2003,34(1):1-3,22
从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是否可能是必要以及成分不明能否实行中药质控三方面论述了寻找物质基础非当前中药现代化关键。指出成分清楚,机制明确及高效,速效等并非是现代中药所必需的特征,分离寻找药效物质基础不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成分未完全明了的基础上进行中药质控和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效评估体系是中药现代化关键,中药质控应强调多环节,多手段和整体特征性模糊识别,而药效评估应在方法学符合现代科学基础上,注重体现中药整体多系统调整,温和缓效,证效相关的作用特点,并与质控相联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药质量决定着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当前,中药质量研究方法是中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分析科学的飞速发展,中药质量研究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但仍停留在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2种评价模式阶段。对于单成分,由于效应与成分的含量呈正比,可采用化学成分模式进行质量控制,但对于中药多成分体系,建立效应与成分间的量效关系,寻找到能反映其质量属性的标志物,已成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中药质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的"气析"理论基础上,剖析中药质量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性,阐明中药质量控制的实质,提出以反映中药效应的超分子"印迹模板"作用属性特征,以物芯指数表征的中药质量标志物控制策略,这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一种更精确的表征和测算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熊亮  彭成 《中草药》2016,47(13):2212-2220
中药质量控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也一直是中医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化学成分检测是目前绝大多数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但很多成分既缺乏专属性,也没有生物活性,这势必大大降低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实际价值,而且也很难真实反映中药的质量。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提出的新概念,对中药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中药Q-Marker的研究模式,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化学成分专属性研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可测性研究、指纹图谱研究5个方面,介绍益母草和赶黄草Q-Marker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脂类成分气-质(GC-MS)联用图谱数据的中药寒热药性识别模型,建立药性特征标记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以60种寒或热性中药脂类成分的GC-MS图谱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比较5种建模策略,筛选识别脂类成分GC-MS指纹图谱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优模型。结果:支持向量机(SVM)为筛选60味中药的寒热药性特征标记的最佳模型,能够有效标记中药寒热药性特征区域。趋于寒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61.550 min处,趋于热性最强的标记在保留时间31.395 min处。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脂类成分密切相关,脂类成分是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基于物质成分与药性建立的数理统计模型可识别和预测中药的寒热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