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符颖  麦丽珍  欧慧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92-2194,2197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该院上报27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9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0例,占89.61%;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共185例(61.67%);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7.28%。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院自发呈报由药物引起的ADR按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5份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其次为中(成)药;ADK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见,其次为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结论:应通过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2005 - 2010年上报的98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上报数量不断增加;新的及严重ADR构成比逐年增加;护士和药师上报构成比不断增加;ADR女性发生多于男性;ADR所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为76.46%,该类药物又以青霉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ADR的例数最多,为83.49%;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44.66%.结论 应加强ADR知识培训和宣传,做好ADR监测和合理用药,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涉及药品种类47种,共132例,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调节水、电解质、营养用药居第二位,中药注射液排第三位);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全身性损害居第二位,转归较好,无死亡案例.结论 目前,我市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控制使用,以及中药针剂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可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近年来收到并网上直报的29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292例报告中男性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60%以上,年龄以19-29岁患者居多,占94例(32.19%);引起ADR的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233例(79.8%),药物剂型以注射剂(138例,47.26%)和粉针剂(104例,35.62%)居多。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59.92%(175例),最易引起ADR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占56.85%(166例)。结论ADR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给病人带来的危害。方法对51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共25个品种,其中抗菌药居首位,其次为中草药制剂、循环系统药。合并用药占33.3%;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循环系统、胃肠道系统、全身性损害。无严重的ADR病例,结论应充分认识ADR监测的重要性,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给以后的临床用药作参考依据,该院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做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便了解这类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方法该院对2013年8月—2014年7月一年内上报的147份ADR报告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该院ADR涉及的药品以抗病毒及抗菌药物为主;发生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突出。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是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近年来收到并网上直报的29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292例报告中男性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60%以上,年龄以19—29岁患者居多,占94例(32.19%);引起ADR的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233例(79.8%),药物剂型以注射剂(138例,47,26%)和粉针剂(104例,35.62%)居多。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59.92%(175例),最易引起ADR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占56.85%(166例)。结论ADR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化,需加强ADR的监测,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方法:对187例ADR报告,按年龄、性别、用药情况、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发ADR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以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赵志斌 《医疗装备》2012,25(4):29-30
目的:分析抗生素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与ADR有关的抗生素种类、ADR的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以及ADR因果关系评价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10岁以下儿童发生率最高,共30例(31.25%);引起ADR的药物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33.33%)、喹诺酮类(28.13%)、克林霉素(16.67%)和大环内酯类(9.34%);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48例;新的、严重的ADR 2例。结论:加强医院输液室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县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南县人民医院2005~2007年265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共有10类48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用药和心脑血管用药。合并用药占80例(30.19%),单一用药185例(69.81%);以静脉用药途径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过敏反应,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等。结论应加强不易观察和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为更好地预防ADR的发生、减少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上报的223例ADR报告,对患者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析。结果223例 ADR患者,静脉滴注给药 211例(94.62%),静脉注射3例,肌内注射2例,口服给药7例。74.44%的ADR发生在用药1~30 min内,其中39例(17.49%)发生在用药后1~4 min内,45例(20.18%)发生在用药后5~9 min内,80例(35.87%)发生在用药后15~29 min内。在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中,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93例),其次为胃肠系统(62例)和全身性损害(45例)等;以累及单一器官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184例,82.51%)。123例(55.16%)ADR是由抗菌药物引起,60例(26.91%)是由中药注射剂引起;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药物包括7种抗菌药物、3种中药注射剂,其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引起的ADR居各药物首位(23例,10.31%)。结论ADR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报告与监测工作力度,促进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从而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ADR)发生情况,了解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我院妇产科上报的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ADR报告,患者平均年龄(28.76±6.80)岁;用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149例,占90.30%;其次为肌肉注射12例,占7.27%;口服给药4例,占2.4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何心脏循环系统损害。发生ADR以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占73.33%。结论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是减少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美德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报的263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0类48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21例(占46%);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8例(占1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191例(占72.6%);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3例(占39.2%).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某院2011-2012年上报的255例ADR报告,按来源、年龄、给药途径、类别、ADR药品、涉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高;静脉给药的ADR占76.86%,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91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1.18%,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37.65%,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监测,有效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田晓芳 《现代保健》2011,(16):84-85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的9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92例ADR中,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产生ADR的重要给药途径(91.3%),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比例最高(56.52%),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9.78%).结论 应重视ADR,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7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53种,抗感染药物占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70例;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以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结果应注意合理用药,并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测,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掌握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1年9月该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214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214例中药注射剂ADR患者的资料统计分析发现,中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与性别、年龄及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汪晓燕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830-1831
目的通过调查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全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ADR发生年龄段以青少年及老年患者多见;45.1%的ADR由抗微生物药引起;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91.2%,且多发生在用药15min以内;临床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经治疗后均治愈,无致死或导致严重后果病例。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及静脉用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妇儿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发生的303份严重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与剂型,对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303份严重的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8.18,3岁以下儿童及20~49岁年龄段的女性是ADR的高发人群,引发ADR的剂型以注射制剂为主,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方式,帕累托分析结果显示:抗肿瘤药、泌尿生殖系统药物及抗感染药是ADR的主要及次要影响因素,临床上以血液、泌尿生殖与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结论对引发严重ADR所涉及的主要药品种类和高危人群临床应重点关注,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