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述文只九条,叙证可谓简略,然却言简意亥,论理严谨,治法详备,疗效卓著。其论述上承灵素,下启各家,为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开创通阳逐阴治则之先河,历来被后世医家视为规矩准绳。故此,本文拟以《金匮要略》方论为依据,谈谈我们学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肤浅体会。一、学术源流胸痹、心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灵枢·邪气脏病形篇》云:“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灵枢·杂病篇》亦云:“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2.
刺络法在针灸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治疗某些急证,每每取效神速,且选穴少,易于掌握。所谓刺络法,俗称放血法,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宛陈则除之”,《灵枢·官针》篇“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均为刺络法的记载。临床实践证明,此法确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作用。一、刺络法的操作依据选用的针具及病情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点刺法: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圆利针点刺穴内一分左右,操作要迅速,随即挤出少许血液。 2.散刺法:用皮肤针重重叩打或用小三棱针轻轻点刺数针,使皮肤表面出血。用  相似文献   

3.
辨证留针的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风寒湿痹11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疗病诊疾,重在辨证论治。针灸治病,则须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篇》)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说,针刺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痈疡疔肿等病证,宜采用快速浅刺法;而对于寒性疾患,如风寒湿痹、虚寒性腹痛、风寒头痛、肢体清冷等病证,则宜采用深刺留针法。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谓的“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意。本文通过针刺治疗1186例风寒湿痹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辨证留针是颇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古医籍所载“霍乱”,证状特点是发病急,上吐下泻,腹痛,挥霍闷乱,发生于顷刻之间。从《医学实在易·霍乱吐泻》中看出,陈修园治疗吐泻多效法张仲景,但在临证中又有自己的体会。鉴于当前开展中医急症理论和临床治验的研究,笔者对陈修园治疗吐泻经验试作初探。一、陈修园对吐泻病因病机的认识陈修园在书中引用了《灵枢·经脉篇》:“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呕吐霍乱”。他认为“霍乱吐泻,乃中气虚寒,阴阳离错”,“夏月伏阴  相似文献   

5.
针灸临床中常常遇到因病人对针刺的反应性不同而疗效迥异的现象。据文献记载,这是一种自针灸治疗方法出现就有的现象。其规律如何?人的反应性,尤其是对针刺的反应同哪些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其中占多大的位置?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文献复习中医学对人类体质的差异性早有认识,如《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论述了“肥”、“瘦人”肥瘦适中的人以及“壮士”、婴儿等不同体质的针刺问题。《灵枢·论痛》还说:“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  相似文献   

6.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7.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8.
运用耳廓诊断疾病是祖国医学诊断方法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许多记载。《灵枢》中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本脏》篇中还指出:“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口问篇》中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必形色见于外。”从而可见触诊耳穴推断子宫肌瘤是有所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一、养阴法的确立养阴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素问·调经论》谓:”阴虚则内热……。”《灵枢·决占》篇谓:“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这些论述,为养阴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指出误汗,误下或妄用灸法、火针,可耗伤人体阴液而造成“坏病”,创立了“急下存阴”,“釜底抽薪”等法以保存阴液,设立了炙甘草汤以补心营之不足,黄连阿胶汤治阴虚阳亢之证,竹叶石膏汤治气阴两虚之证等,至今仍被视为养阴法之楷模。金元时期,朱丹溪从相火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似文献   

10.
火针治疗热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治疗痹证 ,首见于《灵枢·官针篇》 :“刺燔针取痹也”这里明确指出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后世医家认为火针具纯阳之性 ,有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之功效 ,故多用以治疗风寒湿痹。如《针灸聚英》中 :“若风寒湿浊 ,在于经络不去 ,宜用火针。”《灵枢·经筋篇》提到 :“悴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指出火针只用于治疗寒痹 ,若因热邪使筋脉驰缓不收者 ,不宜用火针 ,认为火针治疗热痹 ,有悖“治热以寒 ,治寒以热”的经旨。火针沿用至今其主治范围已超出前人的论述 ,用它治疗热痹临床上也不乏其例 ,但许多医者却拘于经旨。不敢妄…  相似文献   

11.
痛证是临床常见症症,祖国医学对此病证有较全面的认识,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灸治疗法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针、药不可替代的作用《灵枢.官能篇》云:“针所不能,灸之所宜。”近10年来,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灸法治疗痛证获得丰富经验和显著疗效。为治疗痛证增添了形式我样的治疗手段,现综述如下 。  相似文献   

12.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学上占有相当重  相似文献   

13.
针灸有关祛淤活血法的运用,是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宛陈则除之”。《素问·针解篇》说:“宛陈则除之者,出其血也”的治疗法则。宛即积也,陈即久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应该放出恶血。《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 ,是历代针灸医家一直努力追寻的目标 ,也是目前关乎针灸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灵枢·本神》说 :“凡刺之要 ,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亦说 :“粗守型 ,上守神。”这些都说明在施用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医者思想集中 ,专心致志 ,对取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如何守神 ,《素问·针解》篇说 :“必正其神 ,欲瞻其目 ,制其神 ,令气易行也。”张景岳对此注释云 :“目者 ,神之窍。欲正病者之神 ,必瞻其目 ,制彼精神 ,令无散越 ,则气为神使 ,脉道易行也。”…  相似文献   

15.
“宛陈则除之”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是针灸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一般理解和运用,往往以“刺血”为唯一要义。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解:“宛陈:脉中蓄血也……。”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解·“……”宜用三棱针刺十二井及局部的脉络出血,以祛淤泻实……”;《刺血精义》解:“血盛宜决之”。  相似文献   

16.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8.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19.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筋急证的临床特点归纳为肌筋疼痛及运动障碍,认为针灸治疗筋急证应遵循“以痛为输”、“同名经经穴”、“阳陵泉穴”的取穴原则。刺灸方法宜采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和《灵枢·官针》的“恢刺、合谷刺、关刺”及“剌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