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从未停止过,然而在我国的立法上却无甚进展的状况有其合理性,就这个话题,从它的概念、分类谈起,主要从我国的国情中西医并存的医疗体制下探讨关于“不治之症”的问题,说明安乐死的立法有待时日,而临终关怀比积极的安乐死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调查看实施安乐死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从典型案例及民意调查看安乐死在中国之现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在丰富翔实的安全统计和多类别的民意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安乐死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欲在我国成功实施之的着手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医务人员对安乐死认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浅议安乐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5名医务人员的随机问卷调查表明,74.87%的人支持安乐死,25.13%的人不支持。作者结合文献和临床工作的体会,讨论了安乐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安乐死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指出安乐死实施的最优方案:设置专门的实施机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区别对待,以求安乐死实施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受灾体类型、滑坡危害范围及危害级别三方面对滑坡易损性评价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并对中度、重度及极大灾难性风险提出了可行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北京地区部分医院的医务人员、患者和医学院在校学生以及社区人群等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对安乐死及相关问题的态度。从调查中发现,社会对安乐死的认知程度较高,并且人群对安乐死的不同态度与其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具有相关性。另外,通过对人们谈论死亡时的心态进行分析发现拥有健康生死观的人更倾向于赞同积极安乐死。  相似文献   

10.
施韬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158-159
安乐死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涉及医学、哲学、经济、法律、宗教、伦理、社会等诸多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人们以往对死亡的恐惧心理遇到了人类理智的挑战。人们对生与死的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对生死问题开始了公开、认真的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曲娜 《医学与社会》2010,23(2):60-62
安乐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从学理上,安乐死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自由主义在伦理学上则可以分为两大立场,即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以自由主义哲学观来审视两类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自愿安乐死体现病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是人格尊严之自主性的结果:无意愿安乐死是利益相关人意志的选择,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严格立法来规范安乐死行为,也应成为我国法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对神秘数字的信念,是经络学说建构的重要思想基础,“天六地五”与十一脉、十二月与十二经脉、二十八宿与二十八脉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由此使经络学说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的印记,并影响着现代对经络实质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药品配伍的要求,我们对替硝唑氯化钠与头孢类抗生素的配伍进行实验和观察。方法通过单药品、多种药品的配伍应用,观察在一定时间内的外观、pH酸碱度、吸收度等数个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头孢唑啉钠注射液基本上无变化发生,认为可配伍使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头孢拉定注射液在外观、DH酸碱度、吸收度上,发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提醒临床医师和药品专业人员不应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经络学说与中医望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典文献研究,从望面色、望五官、望虚里搏动、望腹部络脉、望躯干四肢、望鱼际、望指纹、望肌表皮肤、望前后二阴等方面论述了经络学说与中医临床诊断的密切关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各科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阴阳体质学说的引述,并结合对《黄帝内经》中崇阳恋阴思想与阴阳体质学说冲突的分析,从人性论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体质学说的哲学基础,指出董仲舒的“气禀人性论”从性的内涵、以天有阴阳气论证人具有善恶两重人性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僧肇的《不真空论》,运用了般若中观有无双遣的遮诠中道方法,从立处皆真、即物假名来谈般若性空义,对般若学三宗的偏颇进行批判总结。而在批判吸收老庄玄学本体实有、儒家强调现实现世思想的同时,强调“非离真而立处”、“触事而真”的经验性般若观照,以改造印度佛教般若学一切皆空的思想,将佛教般若学由形而上拉向现世经验世界,这为中国化佛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从1928到1936年,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基本观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论战。留学生群体与这次论战的起缘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论著,成为这次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在论战中,留学生群体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上阐述了进步的观点,引导了论战的主流方向。此次论战对于弄清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推动当时的中国革命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而留学生群体作为论战的主要参与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 ,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 ,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者的矛盾 ,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者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 ,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 ,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 ,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 ;“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 ,它是大众文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予以适当的调适 ,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