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克隆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胃肠道末段回肠,多发生于青壮年,对该病的检查和诊断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搜集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肠克隆病患者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CT新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CT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日显突出。本文对74例胃肠道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全胃肠道均可患病,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贫血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关节炎等其他表现.本病预后差,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本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缺乏护理经验,近日我院收治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结果:CT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腔内或腔外生长,密度均匀,内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致肿块密度不均,增强后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均匀。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冠华  严志林 《中医杂志》2012,53(11):915-916
克隆病(CD)是一种迄今尚未明确病因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变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累及.病变常呈跳跃式,并发症多,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预后较差.兴化市中医院王少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本病的临床研究,颇多独到见解,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穿孔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穿孔的CT征象,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平片和CT扫描检查,分析其表现,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25例中腹内游离气体验出率,X线平片为72%,CT为88%,2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在胃肠道穿孔及其病因和并发症的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它是一种不同于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达型[1].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对该肿瘤的认识日益深入.笔者对本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4例G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GST的CT征象,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全胃肠道均可患病,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贫血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关节炎等其他表现。本病预后差,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本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缺乏护理经验,近日我院收治1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查阅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分析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此来评价CT的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学资料,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平常的胃肠道病变的症状基本类似。以腹痛、腹部不适及中上腹不适伴黑便为主,占70%。20例GISTs 60%发生于胃部;65%良性;肿瘤形态各异,16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直径<5 cm 13例,直径5~10 cm 2例,>10 cm 1例;4例呈不规则形。以腔内生长为主,有13例(65%);腔内伴部分腔外生长6例(30%),单纯的腔外生长比较少见。CT定位的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吻合度达95%(19/20),对20例患者均行手术后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所有患者的CD117结果显示为阳性,17例CD34结果显示为阳性。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良恶性肿瘤病变结果显示有差异,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借助病理学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1.
口服对比剂在胃肠道疾病CT检查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胃肠道疾病CT检查中口服对比剂的运用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00例检查前口服多种对比剂的胃肠道CT扫描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及部分病理追踪结果:其中食道病12例,胃病50例,空、回肠病5例,阑尾病3例,结肠病12例,直肠病10例,其它8例。结果阳性、阴性对比剂的运用CT均能显示胃肠道的病变形态、大小的改变,壁的增厚,内腔的狭窄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转移情况。结论胃肠道疾病的CT诊断关健在于扫描前做好充分的胃肠道准备,阳性、阴性对比剂各有其优劣势,口服对比剂的正确选择及运用能有效的提高胃肠道的CT诊断水平,增加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穿孔病人的CT表现。结果:11例中胃穿孔5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2例,外伤性小肠穿孔2例,小肠肿瘤致穿孔1例,结肠穿孔1例。CT可见剑突下隐窝积气、肝下肝圆韧带间隙积气、小网膜囊区积气、腹壁下隐窝积气、腹膜后间隙积气、肠间间隙小气泡影,1例外伤病人仅表现为腹盆腔积液、4例见气液平。结论:CT较立位腹部平片能更早更准确地判断腹腔游离气体的有无、多少,有无胃肠道穿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胃肠道间质瘤MSCT表现,研究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由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的一临床资料,整理并予以回顾分析,对相关病例给予了MS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25例患者共计有25个肠胃道闻质瘤,具体地,12为患者的间质瘤位于胃部,9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位于肠系膜的患者有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的有1例。而属于恶性肠胃道间质瘤的有15例,主要的CT表现为:其中有9例患者的肿块直径≥5cm,12例患者间质瘤瘤体内存在低密度坏死,且有3例患者的肿块边缘呈分叶状。良性10例,良性病患的间质瘤肿块直径〈5cm,瘤体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晰。CT检查对于确诊胃肠道间质瘤100%敏感,定位的准确率为88%(22/25),定性准确率则达84%(21/25)。25例患者间质瘤属内生性的有12例,外生性的8例,内外性生长的则有5例。结论:CT可作为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检查方法,其对于胃肠道问质瘤的敏感度、定性的判断、定位的判断以及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分析了胃肠道问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1例。腔外生长者7例,跨壁生长者4例,平扫:肿瘤成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6例,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者4例,不均匀强化者8例。良性者7例,恶性者5例。结论:胃肠问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对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预处理对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在CT增强扫描前4~6 h禁食,针刺组在常规禁食的基础上给予针刺预处理,比较两组CT增强扫描时胃肠道反应情况及CT图像质量。结果针刺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CT图像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减轻CT增强扫描时胃肠道反应,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痛、黑便、腹部包块;检出率:对胃淋巴瘤B超25%、胃镜87%、消化道钡餐100%、CT 75%,对肠道淋巴瘤B超78%、消化道钡剂造影40%、CT87%;内镜活检确诊率33%;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疗效较好,5 a生存率44%。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加放、化疗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5例,小肠系膜2例.22例GIST中,良性占7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GIST有15例,其中9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匀,边缘有分叶,强化不均匀,6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析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克隆病(Crohn)又称局限性肠炎或节段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本病临床虽然少见,可是一旦患上此病,即缠绵不愈,重者预后不良。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33例克隆病和肠结核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隆病和肠结核临床上均以“腹痛、腹泻、发热、便血、积聚”等为主要表现,两者鉴别诊断甚难,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比较克隆病和肠结核在临床上的区别,笔者对本院1982年11月~1999年9月经诊断明确的15例克隆病和18例肠结核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探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3例,全部为同期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住院病例,其中克隆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36.3岁,12~40岁9例,40岁以上6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患有急重型克隆病的患者实施手术后应用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重型克隆病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消炎药对急重型克隆病手术后的患者实施治疗;观察组应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甲硝唑对急重型克隆病手术后的患者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克隆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甲硝唑对患有急重型克隆病手术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