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医"治未病"渊源 两千多年前远古,中医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首先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将能够"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医术高超的"上工",即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二千年以前<内经>就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1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出不但要治病,更要防病;治病要注意阻挡病变扩散和蔓延,防止疾病加重和恶化.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气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5.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6.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上的古训,现今成为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的服务宗旨. 去年3月份,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在该院落成.中心运行一年来,树立了很好的形象,穿梭在中心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印证了中心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8.
从《金匮要略》"治未病"谈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一词早见出于内、难二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是故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已".  相似文献   

9.
结合<内经>原文,逐字逐词梳理诠释了"治未病"的科学内涵,整理归纳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治未病"在亚健康调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导作用.借鉴并运用<内经>"治未病"思想,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祖国医学首先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向来重视以预防为主[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脑卒中病是急危重症,未病先防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允辉 《西部医学》2015,46(6):65,6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古代预防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现代预医养生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一、"治未病"的理论内涵《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构建了杂病防治诊疗体系,其中"治未病"思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首篇即提出"上工治未病",说明"治未病"是评判医者高明与否的标准.继而又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治未病"提供了指导原则.<金匮要略>一书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同时也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中医理论的探讨,我们发现这些与"治未病"相关的诸多问题大都离不开"五脏元真通畅"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医未病之病。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核心价值的首要体现,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  相似文献   

17.
《灵柩·逆顺》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赵国仁老师是浙江省名中医,临诊40余年,深谙"上工治未病"。笔者随赵老师就"上工治未病"作一探讨,并举随师临诊医案三例,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居民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为中华民族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学说文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体现着中医的养生观和疾病观,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将"治未病"思想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融合,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