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制剂Postinor单剂量(0.75mg)口服和阴道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并研究了这种制剂经阴道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征集6例月经规则的健康育龄妇女。第一周期,每例对象每次于阴道深处放置一片Postinor,共8次,每2次间隔为48小时;第二周期,每例对象口服一片相同的LNG制剂,放免测定血清LNG、雌二醇和孕酮水平。结果表明在第一周期,除1例对象在中期有一较高的雌二醇峰以外,其余雌、孕激素水平均呈明显低平状态;口服和阴道放置相同的单剂量LNG以后血清LNG浓度时间曲线分别符合二室与一室开放模型。由此提示与口服相比,Postinor经阴道给药后吸收缓慢,且血清LNG峰值低,而消除过程则两种给药途径较为相似;Postinor经阴道给药可明显抑制排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给药和肌内注射黄体酮给药后在血中和子宫内膜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51例健康绝经后女性,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临床常规给药剂量阴道给药组给予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90 mg阴道给药,肌内注射给药组肌内注射黄体酮油剂20 mg,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用药7天。在给药5~7天后测定血激素水平,活检取子宫内膜组织并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内膜孕酮浓度。比较两组用药后子宫内膜组织中及血中孕酮浓度及用药前后血中孕酮浓度。结果:完成研究并符合条件共39例,两组基线水平包括年龄、停经时间、基础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给药组血中孕酮浓度与肌内注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给药组子宫内膜孕酮浓度(11.13±11.44 nmol/L)与肌内注射组(2.54±1.90 n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阴道给药组用药前后血孕酮浓度变化(20.03±12.08 nmol/L)与肌内注射组(19.71±9.22n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结论:与肌内注射给药相比,阴道凝胶经阴道给药的子宫局部吸收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案对孕早期子宫蜕膜上类固醇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性临床研究,将150例早孕妇女按停经≤49d、50-56d、57-63d随机分入5组,分别口服100mg米非司酮,24±2h(A组)或48±2h(B组)后阴道置米索前列醇800μg;分别口服200mg米非司酮,24±2h(C组)或48±2h(D组)后阴道置米索前列醇800μg;并以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为对照(E组);每组30例(3个不同妊娠期限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流产蜕膜组织上PR、ER、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结果:PR、ER在蜕膜上的表达不受米非司酮的用量和米索前列醇用药时间的影响;但米非司酮能抑制GR在蜕膜间质细胞上的表达,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妊娠期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对PR、ER的表达无影响,对蜕膜间质中GR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此抑制作用可能是米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机理之一。另100mg米非司酮24h后阴道置800μg米索前列醇终止≤63d妊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降低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剂量催经止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闭经时间≤37d的妇女随机分为2组(各60例)。低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100mg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舌下含服;常规剂量组:给予米非司酮150mg,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比较给药后2组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平均流产时间和不良反应的程度。结果:测定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诊断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组分别有3例和2例未妊娠,给药后均引发阴道出血(即月经来潮)。2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平均流产时间短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降低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剂量用于闭经≤37d催经止孕可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不同用药途径(口服或阴道给药)的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研究,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11个研究中心纳入的625例观察对象进入数据分析,口服组417例,其中孕8~9周198例、孕10~16周219例;阴道组208例,其中孕8~9周99例、孕10~16周109例。第1、2天分别顿服米非司酮100 mg,距首次口服米非司酮36~48 h后,口服组予米索前列醇400μg口服,间隔3 h重复给药400μg,最多4次;阴道组予米索前列醇600μg阴道放置,间隔6 h重复给药400μg,最多4次。主要评价指标为流产有效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胚胎或胎儿排出时间、阴道流血情况、月经复潮时间及安全性等。结果(1)流产有效率阴道组[98.1%(202/206)]优于口服组[94.0%(390/4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按孕周分层,孕8~9周流产有效率口服组为95.9%(189/197),阴道组99.0%(96/97);孕10~16周流产有效率口服组为92.2%(201/218),阴道组97.2%(106/10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6、0.073)。(2)胚胎或胎儿排出时间按孕周分层,孕8~9周口服组为(4.3±7.9)h,阴道组(3.8±2.5)h;孕10~16周口服组为(6.2±4.8)h,阴道组(5.5±3.8)h;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8、0.273);孕8~9周平均为(4.1±6.6)h,孕10~16周平均为(6.0±4.5)h。(3)孕8~9周观察对象胎盘娩出2 h内阴道流血量口服组平均为(63±46)ml,多于阴道组的(55±4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孕10~16周胎盘娩出2 h内阴道流血量口服组为(76±52)ml,与阴道组的(76±61)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4)月经复潮时间两组均在37 d左右。(5)研究期间发生5例严重不良事件,其中2例与药物相关;其他不良事件均为轻中度;口服组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57.2%(239/417)、36.3%(151/417),高于阴道组的45.4%(94/208)、26.1%(54/2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1)。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8~16周妊娠,无论口服还是阴道给药均安全有效,这种非侵入性终止妊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较高水平血β-hCG(2 000~8 000 IU/L)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治疗方案。方法:将106例输卵管妊娠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复方组口服复方米非司酮片+肌内注射氨甲蝶呤(MTX)+口服本院协定处方宫外孕方+口服大黄蛰虫胶囊;对照组除不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外,其余治疗同复方组。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复方组为96.2%,对照组为75.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组45例1个疗程内治愈,对照组23例1个疗程内治愈,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流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血β-hCG转阴时间和盆腔包块消失时间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复方米非司酮协同MTX及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能明显提高有较高水平血β-hCG(2 000~8 000 IU/L)输卵管妊娠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总的疗效及不同孕酮水平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研究组34例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第二天口服米非司酮200mg连续3天,两组均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B超监测包块缩小情况。根据孕酮值再将两组分为甲、乙两组比较疗效。结果:研究组治愈率91.2%,对照组治愈率84.8%,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β-HCG转阴时间、包块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甲乙两组比较,血孕酮<31.7nmol/L时,两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93.3%,92.9%),血孕酮≥31.7nmol/L时,研究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95%,77.8%)。结论:对血β-HCG<3000U/L,血孕酮<31.7nmol/L的输卵管妊娠单用MTX(50mg/m2)单次肌内注射疗程简单、效果好、副反应少,对血β-HCG<3000U/L,血孕酮≥31.7nmol/L的输卵管妊娠应选用MTX和米非司酮联用方案。  相似文献   

8.
刘玉冰 《生殖与避孕》2009,29(8):558-559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氨甲蝶呤(MTX)加口服复方米非司酮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可行性。方法:90例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阴道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MTX加口服复方米非司酮;B组:静脉注射MTX加口服复方米非司酮;C组: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比较各组治愈率和输卵管复通率。结果:A、C组的治愈率和输卵管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A、B组间治愈率和输卵管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注射MTX+复方米非司酮保守疗法对异位妊娠是一种经济、有效、无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或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或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A组:MTX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B组:MTX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中药,对照组:MTX(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阴道B超监测包块情况直至正常。结果:治愈率A组82.1%、B组81.2%对照组72.5%,A、B两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日(P<0.01),A、B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B组副反应明显比A组少(P<0.05)。结论:MTX单次肌内注射联合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好、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Jiang J  Lu J  Wu R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717-720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疗效、副反应及对生殖激素水平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米非司酮组31例,予米非司酮10 mg口服,每日1次;达那唑组30例,予达那唑200 mg口服,每日2~3次,均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用药后的副反应及用药3个月时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症状、体征缓解率相似.米非司酮组潮热、阴道出血、腰背疼痛、体重增加、痤疮等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达那唑组(P<0.05).用药3个月时,米非司酮组血清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与达那唑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米非司酮组雌二醇(E2)为(204.9±45.3) pmol/L,保持在卵泡期水平,达那唑组为(94.3±33.0) pmol/L,为绝经后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停药13~15 d,米非司酮组E2水平为(1 221.6±384.2) pmol/L,较用药前排卵期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达那唑组为(815.1±376.0) pmol/L,明显下降(P<0.05).停药当月黄体高峰期孕酮水平,米非司酮组为(33.1±5.6) nmol/L,与治疗前相似,而达那唑组为(27.4±4.9) nmol/L,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3个月时,米非司酮组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UDpd/Cr)、血碱性磷酸酶(AKP)和骨钙素(BGP)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达那唑组血AKP为(54.0±10.7) U/L,BGP为(7.7±1.9) μg/L,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1),而UDpd/Cr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米非司酮组停药后基础体温上升和月经复潮时间较达那唑组为短.结论手术后加用米非司酮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疗效与达那唑类似,但副反应明显减少.10 mg/d米非司酮3个月治疗可使血清E2保持在卵泡期水平,且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鼠应用米非司酮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ig(灌胃)和阴道给药米非司酮(均为16mg/kg)后0.5、1、2、4、8、24、48h的血清浓度,根据各鼠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拟会曲线,ig呈二室动力学模型,阴道给药呈一空动力学模型,其Tmax分别为2.43h、4.50h;Cmax分别为320.60μg/ml、129.64μg/ml;Ka分别为0.84/h、0.67/h;T1/2分别为(1)0.88h、0.98h;(2)1.65h、15.07h;Auc分别为5153.1μg·h/ml,3155.99μg·h/ml;K10分别为0.12/h,1.06/h。结果显示米非司酮ig血药浓度较阴道给药血药浓度为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和宫瘤消对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米非司酮+宫瘤消胶囊,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治疗三个月。结果: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用米非司酮,其差异显著意义(P〈0.01)。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是保守治疗子宫肌瘤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子宫肌瘤患者24例,连续服用米非司酮25mg或12.5mg,12周后行子宫切除术,取子宫标本,在电镜下观察肌瘤超微结构变化。并随机选择6例未用药的子宫肌瘤患者,同样方法取标本进行比较。结果:米非司酮可使肌瘤细胞及血管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结论:米非司酮可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血清一氧化氮和子宫局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Yang X  Li M  Feng S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6):349-351,I009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妇女血清一氧化氮及子宫局部血流的影响。方法 利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服用米非司酮前,后的早孕妇女及正常非孕妇女血清NO浓度,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监测子宫局部血流变化,并观察流产后绒毛和蜕膜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早孕妇女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服米非司酮后血清NO浓度明显低于服药前;服米非司酮后子宫动脉和滋养层动脉血流的指数,收缩期血流峰值与舒张期血流最小值的比值,较服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在游离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环境中,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及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 ligend,FasL)的表达。方法:培养经胰蛋白酶/DNA酶Ⅰ联合消化,通过Percoll细胞分离液纯化得到绒毛滋养细胞。用TUNEL法测定EmAb(+)血清处理组和EmAb(-)血清处理组绒毛滋养细胞培养0、48、72、96h时的细胞凋亡指数,同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EmAb(+)血清处理组于培养72、96h时间点测得的AI明显高于EmAb(-)血清处理组(P<0.01);FasL蛋白表达明显低于EmAb(-)血清处理组;而培养48h AI及FasL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绒毛滋养细胞在EmAb(+)环境下AI增加,FasL蛋白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6.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sid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of prostaglandin E2 (PGE2) given as a vaginal suppository with those of PGE2 administered via the intrauterine extra-amniotic route to induce labor after fetal death. The induction-to-delivery intervals were comparable, with 9.2 ± 3.94 hours and 8.6 ± 4.49 hour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mean total amount of PGE2 administered was much less via the intrauterine extra-amniotic route (1.8 milligrams) than by the vaginal suppository (45.2 mg). There was a 100% success rate in the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intrauterine extra-amniotic route, but only a 91.3% success rate in those patients treated via the vaginal route. The side effects (vomiting, diarrhea, fever) and the complications (incomplete abortion, uterine rupture, oxytocin augmentation)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with the use of PGE2 as a vaginal suppository. The vaginal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of PGE2 is somewhat more convenient, but the intrauterine extra-amniotic route may offer a higher degree of efficacy and safety with fewer side effects in the management of fetal death in uter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和米非司酮对胚胎生长及EGF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6例不同孕龄的早孕妇女(研究组)血清及绒毛组织中EGF、血雌二醇(E2)和孕酮(P)及20例正常育龄妇女(对照组)血清EGF水平,并观察药物流产时米非司酮对绒毛组织中EGF含量的影响。结果早孕妇女血清EGF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1);随孕龄的增长,血清EGF、E2、P含量明显升高(P<0.05)。用米非司酮后,孕囊的增长幅度减小,血清中EGF和P含量均有轻度下降;药物流产的绒毛中,EGF含量明显低于人工流产者(P<0.05)。结论EGF对胚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米非司酮可能通过抑制EGF的作用对胚胎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Yang Q  Yang X  Xu W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5):271-273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和米非司酮对胚胎生长及EGF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6例不同孕龄的早孕妇女血清及毛组织中EGF,血雌二醇和孕酮及20常育龄妇女血清育龄妇女血清EGF水平,并观察药物流产时米非司酮对绒毛组织中EGF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药物预处理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宫腔镜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1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12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72例、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米非司酮+甲氨蝶呤(MTX)药物预处理(研究组)、子宫动脉栓塞术干预(对照组),而后实施宫腔镜下清宫术。观察和统计所有患者手术完成情况、术后恢复进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二次清宫、大出血、中转开腹、子宫切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发生率为22.22%,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对照组并发症以发热、疼痛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8.75%、33.33%,高于研究组的2.78%、8.33%(P<0.05);此外,2组感染、肝功能受损、宫腔粘连、子宫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清宫术前给予米非司酮+MTX药物预处理有助于改善CSP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仍应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机制。并证实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的作用及子宫肌瘤与细胞调亡的关系。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子宫肌瘤细胞并传代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 ,继续培养 ,观察细胞增殖情况 ,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Bcl- 2 )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的进行了子宫肌瘤细胞的原代培养 ,加入 1 0 - 4mol L米非司酮后 ,细胞增殖活动减少 ,PR、PCNA、Bcl- 2在子宫肌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5 ,P <0 0 1 )。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可能是 :①米非司酮可直接抑制肌瘤细胞生长。②米非司酮通过抗孕激素作用抑制肌瘤细胞生长。③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肌瘤细胞调亡。反证了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的生长因素之一 ,亦说明子宫肌瘤与细胞调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