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鞋的坡度和高度对偏瘫患者站姿平衡和负重的影响。方法测量偏瘫患者在安静站立状态下及被迫体位转换时的重力支撑的关系。参加者:为康复医院的9例急性期一侧脑卒中后偏瘫的住院患者,要求在无协助或休息的情况下能够独自站立3~5min,同时符合其他包括的标准。干预:在调整鞋的不同坡度(5°,7.5°,2.5°)和不同高度(0.6,0.9,1.2cm)的情况下,要求患者做体位转动,其重力支撑对称得分用来表示站姿平衡的特征。主要结果测量:重力支撑对称得分。结果在不提高鞋的高坡度时,偏瘫一侧肢体对称负重能力低犤负载体重的(39.9±0.80)%犦。如在患侧肢升高鞋底的高度和坡度,当人体位转动时,可以促进站姿平衡和负重的改善。倘若鞋的坡度为5°时,体质量的分配最平衡犤人体质量的(51.4±1.1)%犦。结论要改善双脚站立时的平衡水平,建议应用调整患侧肢体鞋的高坡度,帮助患者克服患肢失用后的锻炼困难,从而保持运动时的身体平衡。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177;0.6,1.4&;#177;0.4,1.6&;#177;0.5均较注射前2.6&;#177;0.8显著改善(P&;lt;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77;14.6)&;#176;,(126.8&;#177;10.5)&;#176;,(123.8&;#177;7.6)&;#176;和(108.6&;#177;12.1)&;#176;,(107.4&;#177;13.2)&;#176;,(103.2&;#177;8.6)&;#176;(P&;lt;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颈淋巴结清扫术对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及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功能的改变。方法:纳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97-07/2004—12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头颈癌患者51例,共54侧。按手术方式分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40侧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14侧。术后1周以上进行肩功能评价,①肩疼痛:有主诉患侧肩周酸痛。②肩下垂: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双肩高度相差≥1cm。③耸肩高度: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cm。④斜方肌萎缩: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患侧斜方肌呈软瘫状,无肌张力。⑤肩活动度:人体正立,上肢伸直,测量从体侧外展上肢的最大角度。1级≥120&;#176;;2级≥90&;#176;,〈120&;#176;;3级〈90&;#176;。以肩疼痛,肩不对称,肩活动度〈90&;#176;,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cm中任何一项作为肩周功能失调的指标。结果:54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的颈功能失调率低于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58%(23/40),93%(13/14),P〈0.05]。结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对患者肩功能损伤小,对合适的病例,可考虑施行创伤更小的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以更好地保全患者的肩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行编制的康复训练操训练,观察其术后患侧上臂水肿的发生率及肩关节的活动度。方法: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3-09/2004-07收治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Ⅰ~Ⅲ期,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康复训练组(140例)。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操训练,只自行锻练。康复训练组,运用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自制的康复训练操,辅以音乐进行康复训练。该康复训练操共分五部分,分别表示术后1周内、2周内、3周内、4周内及术后1个月以上5个时段,每部分分4节。测量患侧上肢水肿[标准:术后首次换药(排除包扎过紧造成水肿)后出现患侧上肢胀痛;患侧上肢较另一侧上肢肿大;压之有凹陷]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2,3个月肩关节的活动度,上肢的前、后、侧方上举角度,内外方旋转角度。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前方上举、后方上举、侧方上举、外旋、内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6.0&;#177;1.0)&;#176;,(49.0&;#177;2.0)&;#176;,(85.0&;#177;1.0)&;#176;,(61.0&;#177;1.0)&;#176;,(83.0&;#177;1.0)&;#176;;(48.1&;#177;2.0)&;#176;;(46.2&;#177;1.0)&;#176;,(59.5&;#177;4.0)&;#176;,(58.3&;#177;1.0)&;#176;,(49.1&;#177;1.0)&;#176;,t=6.32-1.56,P〈0.05]。②两组患者患侧上臂水肿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康复训练组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7%,32%),u=4.42,P〈0.05;(2%,15%),u=3.94,P〈0.05]。结论:康复训练操能有规律地活动上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使患侧上肢水肿减轻,肩关节的活动度及功能障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综合康复治疗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21例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术后3d行肌肉等张收缩,1周行关节活动、抗引力运动,并作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进而抗阻力运动,4周后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结果 21例患者随访0.5~5年,患膝关节屈伸范围120&;#176;~185&;#176;(含过伸5&;#176;),骨折全部愈合,行走无跛行,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者19例。结论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综合康复治疗可以预防骨折疏松,促进骨折愈合,减轻肌肉萎缩、伸膝装置粘连及关节挛缩,加快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Slump试验前后下肢的等速肌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Slump试验前后下肢的等速肌力变化。方法 对l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Slump试验,即患者在屈颈、屈胸状态下进行伸膝动作。采用Cybex Norm型等速练习器,记录Slump试验前后,双下肢峰力矩、力矩加速时间、耐力比等指标,并记录伸膝角度。结果 在Slump试验时,健侧伸膝角度为(7&;#177;8)&;#176;,患侧为(18&;#177;22)&;#176;,健侧伸膝角度减少(5&;#177;7)&;#176;,患侧伸膝角度减少(9&;#177;8)&;#176;,两者相比,患侧在Slump试验前后伸膝角度差值显著减小(t=2.37,P&;lt;0.05)。结论 Slump试验可协助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其机制可能与Slump试验时患侧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影响患侧伸膝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DPXMD双能X线骨密度仪椎骨模型测量值的技术因素,为临床骨密度体位选择提供帮助。方法:(1)以椎骨模型纵轴为中心旋转不同角度(即5&;#176;、10&;#176;、15&;#176;、20&;#176;、20&;#176;)测定椎骨模型骨(BMD)值。(2)将椎骨模型置于水底,测定不同偏离角度(即7.5&;#176;、15&;#176;、22.5&;#176;)BMD值。(3)将椎骨模型置水底,测定不同水溶时椎骨模型BMD值。结果:(1)以椎骨模型纵轴为中心旋转角度越大误差越大。(2)不同水溶和不同偏离角度对椎骨模型BMD测定值影响甚微。结论(1)作全身骨密度检查时只能采取平卧位,尤其在药物治疗疗效观察时对同一患者不能以不相同的体位测量。(2)对脊柱侧弯者可测腰椎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术后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髌骨术后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防治意义。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12例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患者对常用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肌力训练方法的耐受情况,探索术后ROM和肌力训练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再依此方案对22例患膝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并以同期手术的14例患膝作对照。结果:①通过12例患者对常用康复方法的耐受情况的观察发现,ROM的阶段目标第6周90&;#176;~100&;#176;,第8周&;gt;120&;#176;。术后5周耐受直腿抬高,8周双拐负重步行,10周能实现单拐步行。②12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分别是(125、6&;#177;10.5)&;#176;,(109.2&;#177;14.1)&;#176;,膝关节LKSS评分分别为(93、83&;#177;5.41)和(81.00&;#177;11.47)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6&;#177;0、29)和(7.70&;#177;1.4_4)分(P&;lt;0.05)。结论:该阶段目标和康复方案能成功应用于髌骨习惯性脱位行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张昊伟  王黎明  桂鉴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55-155,i0004
目的应用MRI观察膝关节屈曲对腘动脉位置的影响,进一步确认建立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最佳的膝关节屈曲度数。方法选择2005—10/1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住院患者8例。应用MRI技术,分别测量被检查者膝关节伸直位及屈曲60&;#176;,90&;#176;,110&;#176;位上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之最短距离。结果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腘动脉到膝后关节囊的最短距离在屈膝90&;#176;时最大,为(6.56&;#177;1.39)mm,屈膝110&;#176;位和屈膝60&;#176;肘无显著差异[(4.85&;#177;0.82),(4.69&;#177;1.20)mm,P〉0.05],但都大于伸膝位时(2.59&;#177;0.83)mm。结论关节镜下室间隔入路时屈膝位较伸直位更安全,且屈膝90&;#176;位是入路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评定有助于康复目标与治疗计划的制定。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的3个平衡量表各参数与其他功能评价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平衡量表间变量参数。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康复医学科。对象:2002-09/2003-07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颈内动脉系统一侧大脑半球病变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14-79岁,病程0.3~11个月。方法:对57例患者于康复训练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改良Fugl-Meyer平衡量表、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评定。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来确定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确定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3种平衡量表之间的相关性。②3种平衡量表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Berg平衡量表评分(46.70&;#177;5.15),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10.26&;#177;1.58),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评分(32.56&;#177;2.06),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2.35&;#177;5.82),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转移和行进项目评分(24.95&;#177;5.2),10m最大步行速度为[(49.06&;#177;24.68)m/s1。3种平衡量表之间呈高度相关(r=0.613-0.766,P&;lt;0.001)。②3种平衡量表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功能之间呈高度相关(r=0.479.0.718,P&;lt;0.001)。结论: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和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在评定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良好的效度,均可以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功能结局,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功能的恢复具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可提高人体平衡能力的平衡测试训练系统MTD训练仪测试国人平衡功能的效度和敏感性。方法:①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3-07/2004-02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患者20例,为偏瘫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7~74岁,平均(48&;#177;13)岁;身高(168.85&;#177;9.10)cm,体质量(67.15&;#177;8.97)kg。患者均首次发病,单侧病灶,病情稳定,无认知、视觉、理解功能障碍,能够在有或无辅助装置下维持静态站立位至少持续1min。对照组20例为健康体检志愿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25-75岁,平均(49&;#177;15)岁;身高(167.25&;#177;8.32)cm,体质量(62.53&;#177;9.00)k。②MTD平衡测试仪为10610-100(德国制造).测试台上有左右两块平衡测试踏板,当患者在左右踏板上活动时,左右踏板可将承重压力资料传到系统,患者可通过监视屏的即时显示“看到”和“听到”双下肢承重压力的改变,进行自我观察和配合训练。测试者双足位于平衡仪测试台相应位置,分别在30s内完成静态站立、蹲位起立、重心左右转移情况下的测试。③受试者通过重心的调节完成电脑屏幕上的接球试验,系统根据接球数自动生成得分,接球越多得分越高。由同一测试者对受试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得分和Fugl-Meyer平衡得分项目的测试,进行标准对照和差异比较。Berg平衡量表评定测试时选择14个动作对被测试者进行评定,每个动作又依据被测试者的完成质量分为0-4分5个级别予以记分.最高分56分,最低分0分,评分越低,表示平衡功能障碍越差。Fugl-Meyer平衡评定7项动作,每个动作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14分,最低0分,评分少于14分,说明平衡能力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将3种状态下下肢承重差和接球得分与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检验该平衡测试系统的效度;将偏瘫组和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进行独立样本的£检验,判定该平衡测试系统的敏感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TD训练仪平衡测试功能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在静态站立、蹲位起立、重心转移3种状态下,偏瘫组的单位体质量双下肢承重差为1.92&;#177;0.46,2.38&;#177;0.58.2.47&;#177;0.73,对照组为0.24&;#177;0.09,0.43&;#177;0.12,0.37&;#177;0.14,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t=-0.50,-0.43,-0.81,P&;lt;0.01]。偏瘫组接球试验得分为(34.25&;#177;19.25)分,对照组为(150.10&;#177;31.46)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t=12.32,P&;lt;0.01]。②MTD训练仪平衡测试功能的效度分析结果: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将3种状态单位体质量下的双下肢最大承重差和接球得分与Berg平衡量表评定得分和Fugl—Meyer平衡评定得分做相关分析,得出静态站立、蹲位起立、重心转移时单位体质量下的双下肢最大承重差与Berg平衡量表评定得分(r=-0.803,-0.709,-0.755)和Fugl-Meyer平衡评定得分(r=-0.787-0.720-0.794)呈中度至高度负相关。接球得分与Berg平衡量表评定得分和Fugl.Meyer平衡评定得分呈高度正相关(r=0.851,0.846)。结论:MTD平衡测试训练系统以双下肢在不同状态下承重差和接球试验t检验来反映人的平衡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双下肢在不同状态下承重差可用随时间变化的线条图表现,具有快速、直观、形象、即时的特点,而且可将不同时期的图像在一张图中反映,有利于判断平衡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进程对平衡训练计划做相应的调整,以提高训练效果。接球试验得分可以作为指标反映训练过程中平衡能力的改变。双下肢不同状态下承重差和接球得分做相关分析表明静态站立、蹲位起立、重心转移状态下成高度负相关,接球得分呈高度正相关,与Berg平衡量表评定得分和Fugl-Meyer平衡评定得分进行的相关分析呈高度正相关,MTD平衡测试训练系统具有较高的效度。  相似文献   

12.
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中一项重要的,常用的有效疗法,也是一项有严格技术规范要求的治疗手段。颈椎牵引所采用的体位、角度、重量及时间与疗效和安全性直接相关。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了颈椎病发病的力学因素,牵引治疗的力学机制,提供了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技术参数:体位以卧位牵引为宜;角度根据病情及影像学改变而定,适应期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上颈段取后伸5&;#176;~20&;#176;,C4-5取0&;#176;.C5-6取前屈5&;#176;~10&;#176;,C6-7取前屈15&;#176;,C7~T1取前屈20&;#176;~30&;#176;,生理弧度消失,角度选择当下移一个椎间隙;牵引力取体质量的15%~20%:牵引时间在10~30min。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角度取中立位或屈伸10&;#176;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3.
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生命体征平稳72h后即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人院时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纳入患者94例,全部进入分析,无脱落者。①入院时第1次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量表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评分接近(2.62&;#177;0.45,2.60&;#177;0.45;1.78&;#177;1.00,1.75&;#177;1.12;1.64&;#177;0.05,1.60&;#177;0.05,P&;gt;0.05)。②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估:实验组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与第1次评估差异显著(4.33&;#177;0.67,2.62&;#177;0.45;4.28&;#177;0.81,1.78&;#177;1.00;3.56&;#177;0.67,1.64&;#177;0.05,P&;lt;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95&;#177;1.11,2.60&;#177;0.45;2.10&;#177;0.85,1.75&;#177;1.12;1.75&;#177;0.51,1.60&;#177;0.05,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期治疗中应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观察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骨科1984-01/2005-06收治的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82例。分为实验组42例,采用符合生物固定要求的内固定后,应用外用改良铰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与传统绞链不同的是,近侧合叶片的联结点不是一个圆孔,而是一个按照膝关节瞬时中心曲线设计的滑道。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铰链石膏/支具配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 结果:82例患者平均获2年随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6~8周内愈合者22例(52.4%),9-12周全部愈合。②实验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股骨及胫骨干骨折早期负重后Ender钉尾轻度外移3例,系断端嵌合不佳所致;骨折部半侧愈合不良1例;向外成角10&;#176;1例。无一例发生发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和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术后5,6,7周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5周:(92.53&;#177;15.34)&;#176;比(80.12&;#177;16.41)&;#176;,6周:(108.48&;#177;16.35)。比(96.26&;#177;18.37)&;#176;,7周:(146.37&;#177;19.28)&;#176;比(135.21&;#177;17.65)&;#176;,t=2.73~3.54,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检查骨痂出现率:术后4,5,6周实验组骨痂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2%比0.28%,0.67%比0.40%,0.88%比0.70%,χ^2=4.08~5.86,P〈0.05)。 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内固定后,应用符合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认知功能训练对患有结构性失用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1997-01/2001-12期间患有结构性失用的偏瘫患者59例,利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综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和肢体功能、翻身、体位转移和坐位和站位平衡功能训练),及作业治疗(包括跨越中线的作业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还进行视~空间知觉认知训练(包括几何图形临摹、火柴拼图、拼搭积木等训练)。疗程为6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则用Fugl-Meyer平衡量表、结构性失用用几何图形临摹法进行评估,结果分4等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Fugal-Meyer运动量表下肢积分、Fugal-Meyer平衡量表及几何图形临摹法评定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6周后两组患者下肢Fugl-meyer积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8.47&;#177;2.17比7.62&;#177;2.05,t=1.27,P=0.48),而在几何图形临摹法评定(3.13&;#177;0.78比1.90&;#177;0.82,t=8.47,P=0.00)、Fud-Meyer平衡量表方面(7.17&;#177;2.07比3.52&;#177;1.33,t=8.93,P=0.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空间认知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偏瘫患者行走能量消耗与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霞  李京平  陈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10-111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行走的能量消耗及其与速度的关系。 方法:于1999-08/12选择北京医院康复科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例为观察对象,男8例,女2例;年耐53~70岁,平均58.4岁;病程1.5~54.0个月,平均13.8个月;均能独立行走,无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自己选择自然行走速度,室内行走200m,如感觉疲劳、肌紧张等继续行走感到不适可终止行走。设备采用便携式呼吸气体分析仪,测试仪由检查者携带同行,测试时间:行走前站立2min、行走全过程、行走停止后5min测定氧代谢当量(MET)、行走氧值[每公斤体质量单位距离的耗氧量,mL/(kg&;#183;m)]=行走期间平均能量消耗值&;#215;3.5&;#215;行走时间/行走距离、速度(m/min)。 结果:纳入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行走速度4.2~53.4m/min,平均(23.5&;#177;15.2)m/min。②站立时能量消耗平均为(1.69&;#177;0.25)MET,行走时平均为(2.85&;#177;0.50)MET,行走后休息迅速降低到行走前水平,自然速度行走与自然站立能量消耗相差(1.15&;#177;0,44)MET,行走速度与行走能量消耗值有相关性(r=0.645,P〈0.05)。③行走氧值0.23~1.85mL/(kg&;#183;m),平均(0.65&;#177;0.49)mL/(kg&;#183;m),行走过程中耗氧量曲线平稳,行走速度与行走氧值有相关性(r=-0.768,P〈0.01)。 结论:偏瘫患者舒适行走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站立和行走的耗氧量均增高,行走氧值明显增高。行走速度与能量消耗呈正相关,与耗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运动疗法干预脑梗死后未用溶栓治疗的偏瘫患者1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偏瘫患者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脑梗死性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加以运动疗法,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评定运动功能综合评定(rivermead motor index,RMI)。结果:治疗组5次RMI评定分别为:1.29&;#177;0.23,5.32&;#177;1.22,9.39&;#177;3.12,11.27&;#177;2.07,13.8&;#177;2.15;对照组为1.37&;#177;0.48,2.25&;#177;1.14,4.28&;#177;2.12,5.01&;#177;2.24,6.24&;#177;3.2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4.65,P&;lt;0.001),治疗组1个月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t=4.05,P&;lt;0.001)。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康复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自信心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Ceravision系统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结果,讨论相关数字影像资料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3-06法国亨利蒙多医院(HOPITAL HENRI MONDOR)矫形与创伤外科用三维骨建模Ceravision导航系统辅助完成的2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术前的常规膝关节X射线片,下肢全长片、全麻下膝关节内外翻应力X射线片和髋、膝、踝扭转的CT片,以及术中Ceravision系统检测和术后X射线片,效果评估以重建的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3&;#176;为满意。①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②应力下术前和术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③术毕膝关节内、外翻角度。④并发症。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肢力线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下肢全长片与术中电脑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外翻2.36&;#176;(内翻13&;#176;~外翻13&;#176;),3.33&;#176;(内翻12&;#176;~外翻10&;#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5)。②应力下膝内翻、外翻测量结果:术前X射线正位片测量与术中导航系统的测量平均8.47&;#176;(内翻2&;#176;~内翻20&;#176;),3.63&;#176;(内翻7&;#176;~外翻12&;#176;),6.47&;#176;(内翻0&;#176;~内翻24&;#176;),4.32&;#176;(内翻8&;#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lt;0.0001)。③术毕时膝内外翻测量结果:导航系统测得的膝内外翻平均为0.175&;#176;(内翻2&;#176;~外翻3&;#176;),术后X射线下肢全长片测量平均0.3&;#176;(内翻3.5&;#176;~外翻1.5&;#176;),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别(P&;gt;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所有的膝关节胫、股骨部件都得到满意的摆位置入。无髌骨失稳和脱位等并发症,且无异常的关节松弛度。结论:Ceravision系统辅助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术中人机互动,取得精确的假体定位及韧带平衡和准确置换,达到下肢力线在内外翻3&;#176;以内范围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不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03/12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进行电动床站立训练的58例瘫痪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职业、诊断,症状、伴发病,病程,卧床时间,每次站立训练持续时间,站立角度等,分别使用,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方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资料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为患者站立训练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不适的危险因素:职业一病前从事非体力劳动者(P&;lt;0.01)、卧床时间&;gt;1个月(P&;lt;0.01)、第1周站立训练角度&;gt;70&;#176;(P&;lt;0.01)、并发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或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而性别(P&;gt;0.05)、年龄(P&;gt;0.05)、瘫痪情况等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或头晕、胸闷等不适关系不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第1周站立训练的角度、卧床时间、是否有伴发病及职业等密切相关。结论:在给患者进行斜床站立时,要注意影响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以防发生不良反应,使训练能安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电动床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动站立床对偏瘫患者下肢及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及站立训练时心血管反应的安全性。方法 将 60例Barthel指数评分小于 40分的 3个月内以卧床为主的偏瘫患者 ,随机分为站立床训练组 (治疗组 ,n =30 )和口服药物组 (对照组 ,n =30 ) ,采用自身对照及空白对照法 ,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1周、2周时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及躯干控制力的变化 ,以及站立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患者患肢负重能力、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2周训练后站立时的血压、脉搏波动减小 ,且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电动站立床站立训练有助于早期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且心血管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