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测定了六种CCK-8类似物对豚鼠胆囊肌条的收缩活性,在E050值的基础上与CCK-8标准品比较。结果显示,其活性顺序为:类似物(2)>类似物(1)=CCK一8标准品=类似物(3)>类似物(4),类似物(5)及类似物(6)在剂量高达10-7mol/L时仍未显示其活性。实验表明:脱去N-端氨基的CCK一8类似物即Suc-CCK-7[类似物(2)]较CCK一8活性明显增加,有临床价值,在类似物(3)中,甲硫氨酸被正亮氨酸取代,活性可完全保留,类似物(4)因GLY29被D-ALa取代,活性显著降低,但仍可表现其激动剂性质,当GLY29被β-ALa取代时,即类似物(5)失去了收缩胆囊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田凤军  宋子艳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23):1792-1795
目的 探讨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大肠杆菌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水肿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4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组、ALI/ARDS+ CCK-8组和对照组.ALI/ARDS组气管注射大肠杆菌制作ALI/ARDS模型;ALI/ARDS+ CC...  相似文献   

4.
胆囊收缩素与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收缩素是一类作用广泛的胃肠激素,近来的研究表明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变化或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发病有关。通过其受体的介导,胆囊收缩素具有调节中枢摄食,能量平衡,刺激胰岛素分泌,抗炎及通过抑制蛋白酪氨酸碳酸酶1B减轻胰岛素抵抗等功能,具有潜在的糖尿病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胆囊收缩素与消化道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激素,对消化道运动有广泛而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综述CCK的分子结构和受体,对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及CCK与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常劳力性心绞痛可以通过休息或采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的方法得到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缓解是否预示着心肌缺血确实得到改善?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 (CCK)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 (RIA)法对脾虚造模 7d和 14 d大鼠血浆、下丘脑、十二指肠、空肠中 CCK含量进行测定 ,同时用链酶亲和素 -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 (SABC)法对十二指肠粘膜和下丘脑组织中 CCK内分泌细胞进行染色。结果 :造模 7d大鼠模型组织、血浆中 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内分泌 (I)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 ,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升高 (P <0 .0 1,<0 .0 5 ) ;造模 14 d下丘脑、胃窦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空肠和血浆中 CCK含量下降 ,I细胞数、强阳性细胞率及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均升高(P <0 .0 1,<0 .0 5 )。结论 :CCK含量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与胃肠肽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的关系,探讨CCK、MTL对IBS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C—IBS)IBS患者各20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组15名(男7名、女8名),分别采用毛细管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状态下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CCK、MTL的含量,结果 D—IBS组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5),D—IBS组血浆MTL、CCK浓度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黏膜MTL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与血浆或黏膜CCK、MTL分别呈正相关(P〈0.05)。结论 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可能受血浆CCK、黏膜和血浆MTL浓度相关的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已证实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囊运动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为了从分子水平更进一步地探讨胆囊结石的成因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胆囊收缩素受体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 ,胆囊收缩素受体的变化影响胆囊的运动功能 ,从而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依据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后的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提出心肌缺血的叠加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其中由阈下心肌缺血间的叠加诱发心绞痛可分为三种类型:(1)先有劳力诱发的阈下心肌缺血后与冠脉供血减少所致心肌缺血相叠加。(2)先有冠脉供血减少所致阈下心肌缺血后与劳力诱发心肌缺血相叠加。(3)劳力诱发阈下心肌缺血间的叠加。结果提示,阈下心肌缺血及其叠加效应是造成心绞痛阈值多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双盲交叉的方法,对46例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观察美托洛尔和硝苯地平的抗缺血作用。结果发现,这两类药物对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平均数量和时间均有效,但以美托洛尔最明显,两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美托洛尔抗缺血的持续时间长于硝苯地平。因此,美托洛尔可作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P物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4例高血压病(EH)患者浆内皮素(ET)、P物质(SP)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EH组血浆S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ET明显升高(P<0.01),血浆ET与S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50,P<0.01)。用比索洛尔治疗14天后,血浆SP明显升高,ET明显降低(P<0.01).以上结果提示:血浆ET、SP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血浆ET、SP水平的失衡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某些有血管活性作用的激素在肝硬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测定了64例肝硬变患者的血浆P物质(SP)、内皮素(ET)和抗利尿激素(ADH)水平。结果发现SP、ET及ADH在肝硬变时均显著升高,肝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有腹水者较无腹水者显著升高。SP和ET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的形成,ADH则主要与肝硬变患者24小时尿量及尿钠排出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与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关系,我们动态观察61例AMI发病第1、3、7、14、21天五个时间组vWF的变化。结果表明,AMI各时间组血浆vWF均较正常组高(P<0.01),第3天最高,1周后逐渐下降,AMI第1、3、7天组分别与第14、21天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01),死亡组较存活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1)。通过观察认为血浆vWF的变化与AMI临床病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在分别饲以基础饲料,基础饲料加钼、加锌、加钼锌的基础上.用NaNO_2造成大鼠缺氧性心肌损伤,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组大鼠血浆cGMP.血清Mg~(++)、Ca~(++)含量。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加钼、加锌、加钼锌组较饲用基础饲料组大鼠血浆cGMP含量为低,血清Mg~(++)含量为高差异显著,其中基础饲料加钼锌组差异更为显著。分析其发生机理.说明了钼、锌对克山病心肌坏死具有保护作用,钼锌联合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