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5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以探讨其血浆ET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AL组血浆ET水平为(99.92±l2.32)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2.28±8.91)ng/L,P<0.01]。化疗达完全缓解者血浆ET水平为(73.53±8.42)ng/L,较未缓解组明显下降(P<0.01)。AL并出血的轻、中度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5),而重度出血组血浆ET水平却显著低于无出血组和轻、中度出血组(均为P<0.01)。AL血浆ET水平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9065,P<0.01).提示AL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病情演变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肝”)的治疗,目前中、西医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辨证施治疗效与辨证的准确性关系甚大,由于中医辨证客观指标少,更缺乏量化指标.故慢肝辨证分型客观量化指标的研究一直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所重视,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国内权威性慢肝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就内皮素(ET)的变化与中医各证型关系进行探讨,为了辅助慢肝中医证型诊断的量化,寻找新的途径.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脂康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有目的性的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中医原理分为5组,对患者进行血脂康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阶段中医证候积分和血脂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气滞血淤、痰浊阻遏、阴虚阳亢3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 P<0.01,P<0.05),其余两组差异不大(P>0.05)。痰浊阻遏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比例(P<0.01),相比4组也具有更显著的效果(P<0.05);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滞血淤3组和治疗前相比,比值明显下降(P<0.05);但是治疗前、后观察到脾肾阳虚组的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脂康降低高脂有显著疗效,这一点不能否认。但是存在证型治疗效果差异问题,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不明显,痰浊阻遏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及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魏酸钠治疗组及复方丹参治疗组,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浆内皮素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浆内皮素含量基本接近正常,阿魏酸钠组疗程结束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临床疗效优于复方丹参组(P<0.05).结论:应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覃莲  黄进瑜  廖宝共  唐以德 《广西医学》2005,27(11):1760-1761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病程在72h内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魏酸钠组40例(治疗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组40例(对照组),疗程10d.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分别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水平均增高,治疗10d后治疗组血浆ET水平降幅较对照组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下降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水平,同时作为内皮素受体桔抗剂,减轻ET收缩脑血管加重缺血的作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急性白血病中医证候分型与P1 70表达及临床疗效的关系 ,对 1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气血两虚型患者P1 70表达较低 ,临床缓解率较高 ,而气阴两虚型与温毒瘀血型患者P1 70表达较高 ,临床缓解率较差。此研究为今后通过辨证论治改善与多药耐药相关的中医证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与消化性溃疡(PU)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①将1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中医证型分成5组,气滞证、郁热证、阴虚证、虚寒证、瘀血证各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②检测空腹静脉血ET与NO。结果①消化性溃疡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ET值升高、NO值下降(P〈0.05,P〈0.01)。②实证组血ET、NO水平均高于虚证组(P〈0.01)。结论ET、NO可能参与消化性溃疡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们的水平可作为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辅助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苦参碱治疗不同中医证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湿热组有19例(79.17%)好转,非湿热组有12例(38.71%)好转,湿热组好转率优于非湿热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均有明显下降,湿热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明显(P<0.01)。结论苦参碱治疗湿热型乙肝肝硬化患者,总体较非湿热型患者更有效,为临床选择适合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苦参碱治疗提供参考,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中ET含量。结果:白血病患儿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血浆ET检测有助于白血病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远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远期疗效。方法 以HD-AraC为主的联合方案作为儿童AML长期化疗中的早期和定期强化治疗,采用Kaplan-Metier法统计长期无病生存(DFS)率。采用综合措施防治强烈化疗后并发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Ara-C浓度。结果 16例初治患者的6年以上DFS率达到62.5%(10/16例);持续完全缓解5年以上7例,3~5年2例。但复发病例疗效仍不理想。采用积极的化疗并发症防治措施,患儿均能够度过骨髓抑制期,未出现重要脏器明显损伤和化疗相关死亡。HPLC检测显示HD-AraC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血浆和脑脊液中Ara—C浓度。结论 以HD-AraC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儿童AML可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患儿能够耐受该化疗方案的强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血浆及脑脊液可溶性L 选择素水平 (sL selectin)与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 4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及 2 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L selectin ,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初治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sL selectin水平较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显著增高 (P <0 .0 0 1)。且sL selectin水平与临床过程有关 ,随着病情缓解和复发 ,sL selectin水平也随之变化。结论 :监测患者血浆和脑脊液sL selectin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脑膜浸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初次治疗完全缓解的AM L患者给予4个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化疗,治疗后对长期存活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58例初治患者中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为75.9%(44/58).HD-AraC匀速静滴120 min时...  相似文献   

1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核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显带法对56例M5患者进行核型分析。结果:M5患者中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为57.14%(32/56)。异常核型组完全缓解率25.00%(8/32),明显低于正常核型组的58.33%(14/24)(P<0.05)。核型异常涉及最多的是8号染色体(11/32),表现为±8、t(8;16)和t(8;21)。结论:核型异常的M5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对16例初治未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及血浆丙二醛(MDA)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中SOD、G-Px、CAT及血浆MDA水平(分别为62.24±13.00u/mg·protein、34.57±6.91 u/mg·protein、762.21±54.67 u/g·protein和10.63±1.73 nmol/ml)均显著高于1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为42.53±18.02u/mg·protein、26.41±7.01u/mg·protein、688.75±50.25u/g·protein和6.78±1.58 nmol/ml)。在急性淋巴细胞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不同组别中,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SOD、G-Px、CAT及MDA水平与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SOD、G-Px、CAT及血浆MDA水平均高于正常,不同类型病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吡柔比星应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08年2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13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6),两组患者均给予TA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20 mg/(m2.d),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吡柔比星40 mg/(m2.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2.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9.8%、8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未缓解率为19.3%,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吡柔比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是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权衡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血病干细胞(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影响,阐明白血病患儿LS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其疗效和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择8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1例。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LSC表面CD96和CD7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的首次化疗疗效、5年生存率、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8例(47.5%)患儿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45例(56.3%)患儿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2种抗原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7,P=0.268);AML患儿LSC表面CD96和CD7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ALL患儿(χ2=22.225,χ2=34.028,均P<0.01)。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均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的患儿首次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分布优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患儿(χ2=11.323,χ2=16.589,P<0.05;U=2.939,U=2.291,P<0.05)。LSC表面CD96阴性表达患儿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5.051,P<0.05),化疗后感染、化疗后复发和髓外浸润发生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96阳性表达患儿(χ2=8.316,χ2=13.288,χ2=5.389,均P<0.05);LSC表面CD71阴性表达患儿化疗后感染发生率和化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LSC表面CD71阳性表达的患儿(χ2=6.622,χ2=10.787,均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LSC表面的CD96和CD71表达水平与疾病亚型、首次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作为辅助诊断和评价疗效的标志物;CD96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关联性,可作为预测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水平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分成AML初治组40例,缓解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均抽取骨髓液2ml,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单克隆抗体(CD16+/CD56+)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NK细胞数量的检测。结果:初治组患者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较缓解组显著降低(P〈0.01)。缓解组患者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间原始细胞数量和AML患者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ML的预后指标,亦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成人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中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诱导化疗(DA方案)与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IA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成人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化疗方案的不同可以将入选者分成DA组(34例)和IA组(38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生存状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IA组1、2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DA组.两组患者化疗后均出现感染、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等副反应,且均可耐受.DA组患者的CR复发率(61.3%)比IA组(83.3%)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1.8年)比DA组(1.2年)长.结论:与DA方案相比,IA方案治疗初治成人AML的疗效更为突出,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中风急性期CGRP,ET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中风急性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要素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对60例缺血中风急性期患者各时点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CGRP,ET的含量,同时采集中医临床四诊信息并确定其证候要素。结果各时点患者血浆ET的动态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逐步下降趋势;第3、7患者血浆CGRP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14天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第7、14天血瘀证患者CGRP含量低于其他证型组,而第3、7天ET含量高于其他证型组,并符合血浆CGRP,ET的动态变化。结论CGRP和ET参与缺血中风的急性过程,与血瘀证密切相关;CGRP和ET含量测定可能对缺血中风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