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唑类药物耐药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本文从分子水平分析常见致病菌的相关耐药基因,综述相关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合理利用唑类药物和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对人类生命危害很大。近几十年来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物等加剧了真菌病的蔓延。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癌症病人、爱滋(AIDS)病人及免疫缺陷病人等死亡因素之一。念珠菌是人类主要的致病菌之一,而口咽部念珠菌症在AIDS病人中最为普遍。在血液感染的  相似文献   

3.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 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又被称为白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主要病原体.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滥用,以及临床治疗用抗真菌药物使用不规范,近年来白色念珠菌耐药性逐渐增强,其耐药机制种类繁多,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侵袭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病例持续增高。由于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念珠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使得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在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中,麦角甾醇合成通路上ERG11基因的突变和高表达被视为念珠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而ERG11基因突变和高表达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广泛性使用抗真菌药预防和治疗真菌病,念珠菌属对抗真菌药尤其是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大量增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方面的机制,然而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有增加趋势。本文就国内外目前对念珠菌属的耐药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铂类抗肿瘤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线化疗药物,疗效显著。但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铂类药物耐药问题,严重影响了铂类药物的疗效,也极大限制了铂类药物的使用。铂类药物耐药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目前关于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细胞内铂的积累、促进细胞内铂的失活、DNA的损伤修复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凋亡抑制作用增强等。本文就铂类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机制和应对策略做一综述,为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为克服临床铂类药物耐药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9.
白色念珠菌是临床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分离株,可引起浅表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的深部感染。近年来,针对白色念珠菌感染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不断开展,新的作用靶点被深入研究,一些新型抗真菌化合物被发现。本研究对白色念珠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等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临床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曲霉病是由致病曲霉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烟曲霉,而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首选。目前已上市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伊沙康唑。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威胁。其中,Cyp51A蛋白突变、外排系统高表达以及环境耐药机制等多种因素都参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曲霉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以期为耐药监测、耐药菌控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烟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曲霉是曲霉属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受损的患者中常引起有致命危险的侵袭性肺曲霉病。侵袋性肺曲霉病的治疗药物有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广谱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高热和肾毒性,所以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唑类药物虽然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持续使用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出现。自1997年 Denning等首次报道他们在临床分离到伊曲康唑耐药株烟曲霉以来,相继有一些关于烟曲霉对唑类耐药的病例报道以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菌  相似文献   

12.
主动外排系统与念珠菌的多重耐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真菌感染大幅度增加,随着三唑类抗真菌药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多重耐药株感染导致的治疗失败也呈增加趋势,对耐药念珠菌的研究发现,多重耐药与真菌细菌膜上主动外排泵的活化密切相关;与多重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系统有ATP结合盒超家族(cdr 1和cdr 2)和主要易化因子超家族(CaMDR和flul),临床分离的敏感株和耐药株应用Southern blot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表明,两者在基因型上无明显的差异,而Northern blot发现,两者在主动外排泵基因的mRNA上差异明显,表明耐药的发生是源于基因表达的异常而不是基因扩增所致,而启动子区上游500bp的碱基序列分析,未发现能增加基因表达的突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表达的增加源于反式调节因子对启动子的激活。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主要为①药物靶酶及编码基因的改变②药物在体内蓄积量减少:主要为norA,norB,norC基因介导的外排泵表达增加导致外排增加。因而针对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有广泛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NorA外排泵抑制剂。  相似文献   

14.
细菌多重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已严重影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重点介绍近年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外排泵有关的多重耐药机制,包括外排泵的五大家族及其特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干酪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棒杆菌,酿脓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伯克霍尔氏菌,变形菌,阴沟肠杆菌,淋病耐瑟氏球菌,克雷伯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及真菌(白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的药物外排的分子机制(包括上述细菌存在的外排泵种类,各种外排泵外排的底物谱,外排泵的结构特点,部分细菌外排泵的动力,与外排泵表达水平有关的调控基础。部分外排泵的抑制剂等)及抑制药物外排引起的多种耐药可能采取的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球菌属革兰氏阳性菌 ,是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对多种抗菌药具有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新一代广谱全合成抗菌药 ,具有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随着新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广泛应用 ,肠球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株日益增多。耐药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药物靶位 -拓扑异构酶Ⅱ的改变和药物的主动外排。  相似文献   

16.
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两性霉素B是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但近年来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念珠菌的出现给临床抗真菌感染带来挑战,因此,对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机制以及相应治疗手段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念珠菌的流行趋势、两性霉素B作用机理、念珠菌对其耐药机制以及能够提高两性霉素B效果的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为临床治疗念珠菌病新型技术和手段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丽瑞  袁恒杰 《中国药房》2012,(40):3828-3830
目的: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其一是遗传性耐药,包括固有耐药和染色体突变耐药;其二是获得性耐药,包括产碳青霉烯酶、主动外排系统、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被膜机制以及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下降等。结论:为减少耐药现象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应慎重合理地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多重耐药外排泵广泛存在于各种病原菌中,对细菌的药物敏感性以及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治疗影响很大。对于细菌来说,外排基因占所有转运蛋白基因的6%~18%,所以外排基因编码的外排泵是导致其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2],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其耐药性往往与某些基因的超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9.
念珠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健康者一般可携带但无临床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抵抗力降低,可导致菌群失调引起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激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技术应用增多,以及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念珠菌的感染率逐年呈上升趋势。随着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耐药菌株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20.
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而细菌外排机制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细菌外排泵系统的组成、种类和几种常见耐药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中的主要外排泵,以及外排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