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的“中风”、“卒中”、“偏枯”、“身偏不用”、“痱风”等范畴。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唐宋以前以“外风论”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以“内风论”为主,突出中风是由于(内)风、火、痰、虚、气、血相互作用的结果;清末则重视瘀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机探讨:665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本文通过对665例中风患者的主要症状、舌象、脉象以及证型的综合分析,认为中风的病机特点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标实。“虚”是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病机,包括元气亏虚和肝肾阴虚;“实”则以瘀、痰、火为主。标实多因本虚引起,本虚、标实的最终结果都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中风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的中风理论源于河间、东垣、丹溪、景岳诸家 ,而又有创新。病机上提倡“阳化内风”论 ,治疗则首重“甘味熄风”。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已有了较大发展 ,本文拟从现代认识对叶氏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如下。1 叶氏中风病理论探源关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都以“正虚邪中”立论 ,主张中风是外风 ,是体虚招风所致 ,治疗多以祛风扶正立法。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此提出质疑 ,倡导内因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河间提出“烦劳则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的观点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丹溪则认为“湿土生…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应用通腑化痰法,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论述于下。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争论甚多。唐宋以前,多以外风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着重内风立论。当今内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一内风一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类中风中标本转化论江苏响水县张集中心卫生院(224613)王书法【关键词】类中风标本察析中医药理论类中风是中风病分类中的一种。又名卒中,卒中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唐宋之前的医家,对中风皆从外因立论,认为“内虚邪中”而病,属真中风。真者真也,内虚...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术界关于中风内外风的论争,历来遵从以唐宋、金元分经纬,唐宋以前外风主论,金元以后内风盛行。本文从中风涵义、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法方面分析认为《黄帝内经》既是中风病"内虚邪中"外风主论的理论源头,又是"内伤积损、内风扰动"内风盛行的学术肇端,而后中风病在历经仲景时代、唐宋、金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未停息内外风的纷争。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与生存质量。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 70%[1,2]。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气虚血瘀是主要的病机之一。而益气活血法即是针对气虚血瘀型疾病的一种治法。自王清任拟定补阳还五汤以来,益气活血法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一种主要治法,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其研究迸展情况综述如下。1 病机研究 缺血性中风总的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  相似文献   

11.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风的病因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 开始以“内风”立论,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叶天士在先贤“内风”学说的基础上,创“阳化内风”理论,认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阐明了“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14.
1肾虚气弱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病理基础1.1 中风病以肾虚立论的学术渊源 早在《内经》中就已认识到肾虚与中风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真元亏虚是外风侵袭的内在基础。《素问·脉解篇》指出,“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灵枢·刺节真邪》亦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以上两段经  相似文献   

15.
中风疾病是由于风、火、痰、淤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产生。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之邪气不同,以及脑髓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风病虽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但早期多以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的多样,病机演变的变化多端,更与患者发病原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临床表现变化多样,中风后致假性延髓麻痹等形态改变。这就使得内科疾病更显其复杂和重要。正确地采用判断病种、病性来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治疗中风病中,抓住风、火、痰、虚四大致病因素,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总结出治中风5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 ,中风属危急重症 ,研究者颇多 ,见仁见智 ,或主外风 ,或主内风 ,论治必言熄风 ,殊不知中风既成多无风。邵念方教授通过对中风理论的分析研究 ,积三十余年临床经验 ,结合当今中风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无风论”。现就个人体会 ,对此新思想探讨如下。1 中风发病源于风 ,中风既成则无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灵枢·刺节真邪》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发为偏枯”,即是内虚邪中之“外风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即是“内风论”。仲景又承袭《内经》内虚邪中之“外风…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认识和治疗的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外风”阶段、金元明时期的“内风”争鸣阶段和清代以后的“内外风”并重、衷中参西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方药不断丰富,尤其随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引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趋于规范,疗效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名“卒中”,它与《伤寒论》所称的“中风”不同,一般认为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病因、病机多偏向于气、血、风、痰、火、虚六大因素。中风的病位在脑髓,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为多,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的始终。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以内服中药为主,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药浴、刮痧、功能锻炼等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