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颈脊髓造影螺旋CT扫描(HCTM)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的可行性及对颈椎病诊治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一组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和无颈椎疾患的对照者进行腰穿造影、螺旋CT扫描、计算机图像重建,用于术前病情评价并进行术前计划、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结果 造影剂在CSF内弥散均匀、显影良好,重建图像直观、逼真,提供全面颈椎细微骨性解剖和硬膜囊、脊髓、神经根袖等软组织受压信息,有助于建立个体化手术方案.各例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无并发症、术后短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HCTM及重建提供颈椎病细微解剖信息,有较高诊断效能和术前评估、指导术前计划职能,提高了颈椎手术的个体化程度、精确性和可控制性。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 ,又称 Klatskins肿瘤 ,临床上并不少见 ,手术切除率低 ,预后较差 ,为减少盲目手术探查 ,做好可切除性术前评估十分重要。我院 1990~ 1997年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 52例 ,其中手术治疗 16例 ,本文仅就这 16例病人的手术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检查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如下。1 病例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男 12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4 7岁 ,最大 72岁 ,平均 58岁。1.2 临床表现16例病人都有进行性黄疸 ,病史 15~ 2 0天 ,1例伴有腹痛 ,12例肝脏肿大 ,2例有腹水 ,1例上腹可触及包块。1.3 手术探查所见16例病人均经手术探查和 /或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术前脊髓造影加CT和MRI结果的比较分析,就此二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做出了评价。结果提示在显示颈椎间盘突出方面,MRI明显优于脊髓造影加CT;在显示颈椎骨质增生、OPLL、颈神经很受压方面,MRI不如脊髓造影加CT;在显示颈椎管狭窄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方面,MRI和脊髓造影加CT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手术病理诊断的输尿管癌患者152例,多数患者行泌尿系B超,IVU,逆行造影及MSCTU.计算各种检查阳性率和符合诊断率,并进行多重X2检验.结果 行B超检查者138例,发现异常101例(73.2%),符合诊断33例(23.9%);行IVU检查123例,发现异常78例(63.4%),符合诊断35例(28.5%);逆行造影83例,发现异常75例(90.4%),符合诊断58例(69.9%);行MSCTU检查114例,发现异常114例(100.0%),符合诊断108例(94.7%).逆行造影对输尿管肿瘤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B超和IVU检查(P<0.001);而MSCTU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逆行造影(P<0.001).结论 血尿患者行B超检查后怀疑为输尿管肿瘤者,宜首先考虑行MSCTU检查,以缩短诊断时间并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5月至1992年5月手术治疗颈椎病400例,其中46例(11.5%)手术效果不满意。46例中有22例(47.8%)经再次手术治疗。作者通过手术前后脊髓造影或CT检查分析了各种因素,发现与手术有关(31例67%)为主要因素。提出年龄大、病史长、广泛椎管狭窄、多节段病变常导致脊髓横断面积减少,如有上述两种以上的综合因素,疗效会更差。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4%、68.3%、91.3%和65.1%;而多层螺旋CT分别为80.4%、80.5%、97.8%和65.1%,两者各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当两者相结合时则分别可提高到91.3%、85.4%、97.8%和83.7%,前3项参数准确性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而TNM临床分期准确性的提高与内镜超声检查及多层螺旋CT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3,P<0.05)。对Ⅱ~Ⅳ期胃癌术前分期结果分析,内镜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及两者相结合的术前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0.0%、75.0%和85.7%,内镜超声检查与两者相结合的准确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5,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两者相结合应用,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三维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对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三维CT技术检查300例颈椎病患者,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51.2%)和椎动脉迂曲(14.7%)。脊髓型颈椎病三维CT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三维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25例前路手术治疗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探讨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5例非连续节段颈椎病人进行前路减压和重建.应用Cage加Cage重建14例;Cage加前路钢板固定7例;Cage加钛网和前路钢板重建4例.并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神经学检查随访20例病人的治疗结果.结果 随访时间18个月-6年3个月.平均37个月.应用JOA评分(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术前平均评分6.2分(3-8分),术后平均评分11.4分(4-15分).有19例见到影象学融合.6例临床融合.未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结论 对于非连续节段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不稳的表现,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70例,行综合疗法(颈椎牵引、推拿、微波、药物、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70例,行颈椎牵引、电脑中频治疗、功能锻炼;牵引组70例,仅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15天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颈部残障指数(NDI)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8月,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牵引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组(P〈0.01)。结论对于非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选择综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本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安全简便、疗效显著,是颈椎病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分析与颈椎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83%(40例);18个患者的2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以颈椎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14个占70%,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5个占25%。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55%,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神经功能评分,P<0.0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退变突出的颈椎间盘产生的炎症反应在颈椎病的发病中同样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aspase-3在颈椎病大鼠颈脊髓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方法 将4月龄SD大鼠96只,破坏颈椎后柱稳定性后分别饲养3、5个月,用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颈椎间盘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测定颈脊髓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颈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3月对照组与模型组斜板角度为75.4±3.8及46.4±6.5,5月对照组与模型组斜板角度为74.9±4.0及45.1±7.2;颈椎间盘C4-5、C5-6退变程度Miyanmoto分级评分结果,3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1.32±0.39及2.10±0.58,5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1.39±0.69及3.98±0.84.经斜板试验及组织学观察,模型组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病大鼠颈脊髓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3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2.01±1.36及13.23±3.21,5月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为3.26±3.02及26.32±4.01;Western Blot法测定颈脊髓不同组间Caspase-3的蛋白表达,用图象处理系统ECL对条带进行扫描,测定其区带的感光密度,并进行处理.3、5月模型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对照、3月模型、5月对照、5月模型的凋亡指数分别为:4.20±1.56;16.53±2.01;6.32±2.32;29.56±4.25.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间及模型组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破坏大鼠颈椎后柱稳定可成功建立颈椎病模型.Caspase-3被认为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Caspase-3介导了慢性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并随颈椎退变程度增强而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6.
颈椎退变合并反曲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撑开的矫形方式在治疗颈椎退变合并反曲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34例颈椎退变合并反曲畸形的患者分为可回复性和难回复性两组。手术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 ,然后应用前路撑开技术矫正反曲畸形。结果 31例获得平均 2 9个月随访。根据Odom标准 ,优良率81%。所有患者都未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前颈椎平均反曲角度为 2 2 6°,术后平均矫正了16 2° ,随访时平均矫正了 14 7°。 13例可回复型病例 ,术前平均反曲角度为 2 5 8° ,术后平均矫正了19 9° ,随访时平均矫正了 19 1°;18例难回复型病例 ,术前平均反曲角度为 2 0 6° ,术后平均矫正了13 9° ,随访时平均矫正了 11 4°。结论 采用颈前路撑开技术对于颈椎退变合并反曲畸形具有比较好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交感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附5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研究从1991—2001年共收治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人50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药物、推拿等综合治疗。结果5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76%;有效率为98%,同时发现住院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较门诊治疗的优良率高。结论非手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是安全,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曹仁发教授推拿手法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入推拿治疗组和牵引治疗组(每组30例),分别行推拿和牵引治疗。结果推拿组总有效率96.67%,牵引组76.67%(P0.05);NDI:推拿组治疗前后差值(30.73±16.16)%,牵引组治疗前后差值(19.90±13.62)%(P0.05);VAS:三次治疗后,推拿组、牵引组二组重复测量主体间效应分析:F=5.95,P=0.02。结论曹仁发教授推拿手法方案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减轻,颈椎功能有明显改善,且二者有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容量复方倍他米松硬膜外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我科疼痛门诊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68例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选取颈椎C6~7间隙作为穿刺点,按照硬膜外操作规程穿刺置管成功后,将得一支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用生理盐水稀释,A组患者稀释至40 mL注射,B组稀释至20 mL注射,然后对照疗效。结果 本组第一疗程结果2周后,总有效率A组为97.1%(34/35),B组是84.8%(28/33)(P<0.05)。两组在穿刺过程及第一疗程结束后两周复诊未见头晕、恶心、神经损伤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本组6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个月,未完成随访的4例均为临床无效患者。结论 不同容量复方倍他米松硬膜外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大容量组疗效优于小容量组。 相似文献
20.
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kectomy,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2年6月P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6例临床资料. 结果 91例随访6个月~8年,平均3.6年,优36例,良40例,无变化15例;优良率83.5%. 结论 PCD治疗颈椎病中椎间盘突出所致肩、上肢疼痛、麻木等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