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的经验,降低误诊率,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州总医院2002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手段。结果2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术前确诊仅有18例,误诊为肺部良性肿瘤3例,肺脓肿3例,支气管扩张2例,纵隔肿瘤1例。行外科切除的患者有19例,其中13例经胸腔镜手术,6例开胸手术,均无复发;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8例,其中再发咯血1例来院行手术治疗。结论外科治疗是目前肺隔离症治疗的主要方法。围手术期积极控制感染对治疗的成功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44-4245
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胸腔镜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术后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和CNKI 数据库,收集关于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8月20日。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队列研究,1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胸手术组相比,胸腔镜手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但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腔镜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肺隔离症的发生与分型及诊疗方法,以期减少误诊率,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7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0岁.反复咳嗽、咯白色黏痰或脓痰11例,咯血2例,伴间歇发热2例,胸痛1例,无症状1 例,术前误诊肺囊肿6例、肺脓肿1 例、肺癌1 例、肺炎性假瘤2 例、纵隔肿瘤1 例,误诊率64.7%(11/17).17例均为叶内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术,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肺隔离症.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较高,主要通过X 线、CT 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诊断,近几年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亮  孟自力  洪永青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198-4199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最早于1946年由Pryce提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大约占肺部先天性疾病的0.15%~ 6.00%.本文分析我院2006-2011年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06-2011年我院呼吸科及胸外科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24例患者.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所见病变特点、术后病理特点,以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治疗肺疾病的疗效。方法肺疾病患者31例,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手术。结果2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例因术中发现严重粘连需延长切口,1例术中大出血中转开胸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85min,平均出血量460ml,平均住院时间11d,全组病例无死亡,随访半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治疗肺疾病,安全可靠、创伤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出现特殊情况时可迅速延长切口或中转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术前X线胸片、胸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资料及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20例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示肺叶病变部位肿块、轮廓清晰,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5例(25.0%),误诊为肺囊肿10例、支气管扩张症5例。43例术前行胸部增强CT扫描,示病变位于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基底段23例、右肺下叶基底段19例;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26例、腹主动脉14例、肋间动脉2例、无异常动脉供血1例;肺叶病变部位团片状影,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及多发血管影;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5例(58.1%),误诊为肺囊肿15例、原发性肺癌3例。35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可见供应病变部位的异常起源单支或多支血管;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6例(74.3%),误诊为原发性肺癌5例、支气管扩张症4例。43例均行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3~65个月,4例失访,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肺内型肺隔离症易误诊,胸部增强CT扫描及CT血管造影有助于其诊断,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对2000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误诊的8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反复咳嗽、咳痰、发热6例,胸痛1例,无症状1例,术前误诊肺囊肿3例、肺脓肿1例、肺癌1例、肺炎性假瘤2例、纵隔肿瘤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明确为肺隔离症。隔离肺切除1例,肺叶切除7例;术后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下叶实性囊性肿块应警惕肺隔离症。行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动脉供血血管是诊断肺隔离症的关键。确诊后行肺切除术,术中保持对隔离肺的警惕,灵活处理异常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胸腔镜下行双侧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68例患者术后采取门诊或电话随访,失访8例,60例随访18~48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手及腋窝多汗症状均消失,无一例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代偿性出汗27例(39.7%),气胸4例,双手干燥1例。结论:胸腔镜下T2~T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有效、安全、可靠,但是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强调常见并发症特别是代偿性出汗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在该院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8例患者资料.其中,右肺上叶切除6例,右肺中叶切除3例,右肺下叶切除15例,左肺上叶切除4例,左肺下叶切除10例,对3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并同期施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58.6±34.4)min,术中出血量(183.5±76.5)mL,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3±2.6)d,术后住院时间为(7.6±3.5)d.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31例,肺转移瘤3例,炎性假瘤2例,肺隔离症1例,肺曲菌球1例.随访1~12个月,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6和9个月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疗效可靠、技术可行,具备安全、微创、恢复迅速的优势,适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和需要施行肺叶切除的良性肺部疾病,但需要娴熟的内镜下处理血管和清扫淋巴结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病(P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及实验室证实的肺曲霉菌病CT表现及病理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0.83岁(26~78岁)。结果:13例中,影像学表现为炎性实变的4例,单发或多发结节2例,肿块样浸润2例,支气管扩张2例,曲菌球2例,肺不张1例。结论:曲菌球为其特征性改变。如果在影像上发现结节或/和肿块及其周围晕征、胸膜下楔形肺实变等征象时,首先要考虑到肺曲菌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多样性临床表现,探讨建立分子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6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序列分析方法检测ATP7B基因突变,并对p.Arg778Leu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43.5%)患者诊断时年龄<8岁,且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有2例出现K-F环,而59.3%的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表现为肝脏疾病的患者相比,以神经系统为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较大(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8例DP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结果:DPB患者的临床特征:(1)反复咳嗽、咳痰及活动时气促,部分患者有低热、盗汗;(2)胸部影像学: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多合并有支气管扩张;(3)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4)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5)常被误诊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6)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了解DPB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陈瑞滔  罗亮  曾勉 《新医学》2014,(1):25-29
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185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生PTE 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同时,按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40岁)139例和非高龄组(年龄≤40岁)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组急性PTE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分布为年龄(>40岁,75.1%),其次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45.9%)和急性感染性疾病(33.0%)。PTE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68.1%),最常见的体征为呼吸频率加快(35.1%),动脉血气分析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合并低碳酸血症(36.6%)及低氧血症(33.8%),血浆D-二聚体>500μg/L者占70.9%,胸部X线片主要表现为片状浸润影(49.6%),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21.1%),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46.8%)。单纯抗凝治疗135例,溶栓治疗3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5例,肺动脉取栓术1例,放弃治疗出院9例。经治疗的176例患者中,病情好转164例(88.7%),恶化6例(3.2%),死亡6例(3.2%)。高龄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非高龄组肾病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高龄组,P均<0.01;高龄组咯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高龄组,无明显体征者也高于非高龄组,P均<0.05。结论急性PTE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高水平D-二聚体、胸部片状影、肺动脉高压,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好转,高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要警惕PTE 的可能,急性感染性疾病是引起急性PTE的高危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尹勇  李忠  谢海彬  卢麒丞  王勍  许军  王荣朝 《华西医学》2013,(12):1858-1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l1月62例原发性空、回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54-16)岁,〉40岁者占83.9%。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53例,良、恶性之比为1:5.9。53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间质瘤26例,恶性淋巴瘤15例,腺癌9例,另有平滑肌肉瘤、肉瘤样癌、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各l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44/62,71.0%)、肠梗阻(22/62,35.5%)、贫血(16/62,25.8%)、腹胀不适(11/62,17.7%)、消化道出血(10/62,16.1%)、腹部包块(8/62,12.9%)。术前小肠肿瘤的诊断率仅为25.8%(16/62),46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得以确诊。结论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术前误诊率高,高度警惕和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浅表性骨肉瘤(O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MVD)探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提高对浅表性OS诊断、鉴别诊断水平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浅表性OS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例浅表性OS中CD105的表达及MVD,并与18例正常骨组织、29例普通OS对照,分析CD105在浅表性OS中的表达及CD105-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1)11例浅表性OS中,骨旁OS 7例(1例双肺胸膜下转移),骨膜OS 3例,高级别表面OS 1例;年龄16∽68岁,平均26岁;7例股骨远端后面,胫骨近端3例,肱骨远端1例。(2)影像学显示7例呈均一致密的骨性肿块,4例围绕骨表面生长,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1∽2 mm透亮间隙;CT扫描7例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3例骨皮质不完整,肿块内可见低密度间隔,邻近骨皮质增厚,无骨质破坏,1例见骨膜反应,11例均无Codman三角,未侵犯骨髓腔;诊断准确率DR为81.8%(9/11),CT为54.5%(6/11),MRI为63.6%(7/11),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准确率为90.9%(10/11)。(3)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中的阳性表达(81.8%、32.51±11.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22.51±9.53)(P〈0.05),与普通OS阳性表达率(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05标记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05、CD105标记的MVD在浅表性OS及普通OS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P〉0.05),在普通OS中与转移有关(P〈0.05)。(4)浅表性OS随访2∽7年,10例患者无瘤健在,1例存活74个月(高级别表面OS,49个月后复发为去分化OS)。结论浅表性OS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多学科结合,采用传统X线、DR和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浅表性OS中CD105-MVD明显增高,肿瘤性血管生成,参与浅表性OS的发生、发展及影响预后,CD105及CD105-MVD可作为判断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年10月-2012年10月确诊的94例PC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94例PC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6.2±14.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50例(53.2%)、咳痰41例(43.6%)、发热20例(21.3%)、胸痛15例(16.0%)、气急10例(10.6%)、咯血7例(7.4%)等.影像学显示,以下肺受累多见,60例(63.8%)表现为单发和(或)多发结节,17例(18.1%)表现为渗出实变影,27例(28.7%)表现为混合病灶.94例中,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48例(51.1%),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17例(18.1%),胸腔镜手术确诊24例(25.5%),开胸手术确诊1例(1.1%);经组织学培养确诊4例(4.3%).54例患者行乳胶凝集试验检查,阳性率98.1%(53/54).接受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中,24例得到随访,随访1~3年,术后1年复发1例;接受单纯抗真菌治疗的66例患者中,59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40例治愈,12例病灶明显吸收、3例病灶无变化、2例恶化、1例病死、1例2年后复发.结论:PC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多发且以肺下部受累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乳胶凝集试验敏感性高,经皮肺穿刺及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有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围术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3月35例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年龄≥70岁者23例(65.7G),卧床时间超过24h者27例(77.1%)。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及胸闷最多见(82.9%),其次为胸痛、咳嗽和心悸。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D2聚体阳性者29例(82.9%),低氧血症26例(74.3%)。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心室扩大和肺动脉高压者分别为21例(60.0%)和18例(51.4%)。结论:心脏介入围术期肺栓塞多见于高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与气急;结合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肺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胸部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对16例经临床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女性14例,男性2例。年龄16-53岁,平均为24.5岁。累及两侧胸部且合并肺纹理增强16例,胸腔积液14例,心包积液11例,肺内磨玻璃征11例,其余CT表现主要为肺内索条影、胸膜下线、网格状、小蜂窝状改变、片状、絮状、粟粒状结节、肺实变以及肺动脉高压等。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胸部CT表现复杂多变,影像表现主要为间质性改变及胸膜、心包病变,CT对其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