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中国尚缺乏此类研究及报道.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肾移植后病理诊断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患者18例分为2组,均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药物组8例采用单剂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10例不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结果与结论:用药后6,12个月,药物组肌酐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用药后随访6-12个月,药物组1例患者出现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随访期间无威胁生命的感染发生,人/肾存活率为100%.结果证实,利妥昔单抗在治疗肾移植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高致敏是肾移植成功的障碍,目前肾移植脱敏治疗方法有静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兔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但治疗效果常不满意。目的:通过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进行肾移植后脱敏治疗,寻求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方法:1例高致敏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脱敏治疗,接受血浆置换2次后,立即给予利妥昔单抗500mg静滴,2d后开始分别在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随访观察群体反应性抗体等变化。结果与结论:随访的9个月中,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从92%下降到17%,患者对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有良好的耐受性。初步经验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三联脱敏治疗方案可快速持久降低循环抗体水平,硼替佐米可能成为脱敏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52例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组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纯进行化疗.结果 联合组临床有效率为92.3%,化疗组为65.4%,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率显著提高,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利妥昔单抗治疗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方法包括:利妥昔单抗的配制、使用方法、输注期间及输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预防院内感染措施、心理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后随访管理等。认为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遵医嘱给予患者抗过敏药物预处理,严格控制首小时的输注速度,以低于20 mL/h为宜,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心理护理,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是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确保患者顺利完成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疗期间主要毒性反应为变态反应35%、胃肠道反应65%、骨髓抑制80%,心血管反应1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靶向药物及化疗治疗。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护士的密切观察、严格的用药管理、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安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巴利昔单抗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院38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为30%-50%的致敏肾移植受者:8例既未行PE治疗,也没有应用巴利昔单抗(对照组);13例仅于术前行PE治疗(PE组);17例在行PE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两刑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PE+舒莱组),以上各组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PE组血浆置换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PRA的变化和各组肾移植病人术后3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PE组血浆置换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PRA值较血浆置换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75%(6/8),PE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30.7%(4/13),PE+舒莱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11.8%(2/17),PE组、PE+舒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致敏肾移植受者,在术前行血浆置换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减少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输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31例难治性ITP患者.结果 10例获完全缓解(32.3%),13例获部分缓解(41.9%),5例微效(16.1%),3例无效(9.7%).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2例接受R-GDP(E)[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接受R-IGVP(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泼尼松)方案治疗,3例接受R-BEACOPP(利妥昔单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发病时中位年龄21(12~36)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1例,经典型HL 6例(包括4例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1例混合细胞型).中位疗程数为4(1~4)个,中位随访时间为29(24~58)个月.7例患者中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疾病稳定,1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5.7%.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以骨髓抑制为主.5例患者化疗后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H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组,治疗成功20例设为B组,分析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计数对治疗随访1年患者治疗反应率的影响,计算Plt数用于疗效预测时,效能指标及最佳截断点。结果:B组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水平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是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0,95%CI:1.82-15.66,P=0.00)。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组患者随访1年反应率显著高于150组(P0.05)。B组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 3、14、21、30、60、90、180、270和360 Plt数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数最佳截断点为50×10~9/L;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14,AUC为0.68(95%CI:0.57-0.78,P=0.00);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3%和87.58%;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30和60 AUC分别为0.74(95%CI:0.64-0.87)(P=0.00)和0.93(95%CI:0.82-0.98)(P=0.00)。结论: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但骨髓巨核细胞数150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根据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14、30及60 Plt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指导治疗的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11.
背景:足量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可能是目前针对肾移植受者的理想治疗方案,该方案因其具有低肾毒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已在临床上开始逐渐普及。目的:以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标准剂量他克莫司加皮质激素为对照,评估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加皮质激素在肾移植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0例首次接受单一器官同种异体移植的肾移植成人受者被随机分配到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n=104)和他克莫司低剂量组(n=106),并接受12个月的治疗。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移植后第12个月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ADI)以及肾小球滤过率;次要疗效指标主要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治疗失败率以及患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等;同时对新发移植后糖尿病,新发高血压,新发高血脂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两组绝大多数患者使用了足量的吗替麦考酚酯(1.5g/d及以上)。在他克莫司剂量方面,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大多数受试者的实际血药浓度水平偏低,与低剂量组的实际血药浓度水平类似,由此反映了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低剂量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方案已广泛为目前临床医师接受和使用。因此,两组也表现出类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肾移植后12个月肾脏病理改变的平均CADI评分分别为1.82分和2.13分(P=0.0813),平均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77.08mL/min和80.12mL/min(P=0.7949),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和5.2%(P=0.6812),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高达100%和99.1%(P=1.0000)。在安全性方面,他克莫司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新发移植后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2.9%和1.9%,新发高血脂的比例分别为2.9%和3.8%。结果显示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和皮质激素的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中,足量吗替麦考酚酯的使用,可以减少他克莫司的剂量,在保持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即成功地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显著减少他克莫司所致的肾毒性、高血脂和新发糖尿病等不良反应,较好地达到了疗效和毒性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免疫抑制药物日新月异的发展及药物应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使得目前国内外对于肾移植后免疫抑制的选择和应用剂量等仍无法达成完全统一的共识。目的:观察以低剂量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剂方案的免疫抑制效能、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以他克莫司+酶酚酸酯+泼尼松龙(方案1)为对照组;将方案1中他克莫司和酶酚酸酯减量为方案2,以方案2+西罗莫司为组1;方案2+咪唑立宾为组2。检测3组受者肾移植后第2,4周、6个月及1年时淋巴细胞对供体树突状细胞的反应强度;每6个月测定1次受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后每1~3个月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糖,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与结论:3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移植4周,组1,组2的反应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1年,组1、组2尿转化生长因子β1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2年,组1、组2血肌酐和肌酐清除率降低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1、组2肝功损害、高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常规剂量他克莫司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相比,低剂量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能够发挥同样的免疫抑制效果,同时能减轻移植肾纤维化进程,改善移植肾功能,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更有利于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是一类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常导致移植物丧失功能。目前,强效免疫抑制剂和B淋巴细胞抑制剂的应用使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逆转率明显提高。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给予抗胸腺球蛋白、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蛋白A免疫吸附初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留血标本测定群体反应性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均有效逆转。随访48个月,1例患者在移植后5个月时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而停用免疫抑制剂,继而发生剧烈的急性排斥反应而行移植肾切除,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至随访终点时平均血肌酐浓度为(132.6±44.2)μmol/L。提示,抗胸细胞球蛋白联合蛋白A免疫吸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逆转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完全逆转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并不影响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d。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6mg/(kg·d)或他克莫司0.12mg/(k·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4mg/(kg·d)或他克莫司0.08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P〈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液性排斥以激素耐受和难治性为其显著的特点,常常发生在免疫高敏的受者身上。目的:对肾功能不全移植肾进行常规穿刺病理活检,根据病理诊断观察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分析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肾移植后有移植肾穿刺活检指征的患者84例,在B超引导下应用BARD(美国)活检穿刺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活检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常规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05标准进行病理分型,根据病理状态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临床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84例患者除1例由于组织少难以诊断,其余病理诊断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5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16例。经过治疗8例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患者中4例移植肾功能得以恢复,3例未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移植肾切除。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对移植肾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3.0~4.0mg/kg,他克莫司0.5~1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d,平均32~108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μmol/L),血清肌酐〉300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抗人体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抗CD3单克隆抗体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应用ATG(77例)与抗CD3单克隆抗体(24例)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TG组与抗CD3单克隆抗体组在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透析过渡比例、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年人/肾存活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ATG组药物不良反应及术后继发感染率显著少于CD3单克隆抗体组(P〈0.05)。[结论]身体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以考虑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而耐受力较差或老年患者宜使用ATG治疗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刘文杰  赵明 《中国临床康复》2012,(40):7421-7425
背景:2009年肾脏病预后组织指南推荐所有肾移植受者移植后均应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但疗效有待观察。目的:观察肾移植移植后预防性应用小剂量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早期肺孢子菌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2006/2009期间接受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移植后1年内规律随访并有完整的数据资料者,患者均排除肝炎、二次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以及移植后失访等因素后纳入统计。记录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免疫抑制维持方案、皮疹、肝肾损害、急性排斥反应和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发病情况。其中部分患者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预防肺孢子菌肺炎,设为预防组,部分患者未进行预防,设为非预防组。肺孢子菌肺炎通过病程分析、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结果与结论:围手术期中预防组与非预防组在年龄、性别、免疫诱导方案(生物制剂选用)、免疫维持方案和移植后1个月时血肌酐值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后1年肾功能等指标以及骨髓抑制、肝功能、药物性皮疹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率预防组较非预防组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肾移植后预防应用小剂量复方磺胺甲噁唑能明显降低早期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