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报道牵张间隙内存在软骨内成骨及膜内成骨两种成骨方式,也有研究认为在只有轴向牵张力作用而无其他方向外力干扰情况下,牵张新骨仅以膜内成骨一种方式成骨。目的:研究不同咬合状态下牵张区新生组织所处的力学环境,并验证该环境是否具有诱导和促进成软骨的能力,解释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方法:建立下颌骨双侧牵张成骨模型,设定牵开距离为1cm,固定后4周,在骨面咀嚼肌附着部位施加肌肉力来模拟实际咀嚼运动。选择双侧后牙咬合、左侧磨牙咬合及前牙咬合状态进行模拟分析,考察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范式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后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向颊侧力值有所增加。自远中舌侧下缘至远中颊侧上缘,压应力逐渐转为张应力。②前牙咬合状态:范式应力及剪应力自舌侧面逐渐向颊侧减小。压应力/张应力在舌侧面压应力较大,向颊侧逐渐减小,过渡为张应力。③左侧磨牙咬合状态:左侧牵张区各应力和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各应力分布特点很相近,但最大值均要比双侧后牙咬合状态下的相应力值小。右侧牵张区范式应力在远中面的上缘和下缘出现应力最大值,近中颊侧下缘出现应力最小值,之间为过渡区。剪应力与范式应力特点相似。压应力/张应力则主要出现在近中下缘。说明在固定早期若牵张器不够稳定,咀嚼运动可以在新生组织内形成一个促使软骨形成的力学环境,为成骨方式不一致的矛盾指出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镍钛记忆合金具有记忆性、耐磨性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与常规牵张成骨在截骨方式、生物力学上存在着不同.建立犬下颌骨矩形缺损的动物模型,探讨不同截骨方式下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成年雄性Beagle犬8只,体质量12~14 kg.②实验过程:双侧下颌骨体制造1.5 cm×1.0 cm矩形缺损,并在近中形成相应大小的骨传送盘.左侧骨传送盘行颊舌侧全层截骨术,右侧骨传送盘行保留部分松质骨的皮质切开术,置入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③评估:于术后1,4,7 d及9周拍摄X射线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双侧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结果:8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所有动物术后创口无感染,愈合良好.②X射线检查:见右侧即骨皮质切开侧术后骨传送盘逐渐向缺损区移动,于术后7 d基本占据骨缺损区;左侧即颊舌侧全层截骨侧术后1 d骨传送盘已移位,术后7 d骨传送盘完全离开缺损区.③组织学检查:见9周后右侧牵张区形成新生骨质,符合膜内成骨,传送盘与近中牵张区形成骨性连接;左侧由于骨传松盘离开缺损区,牵张区与缺损区形成一较大的凹陷,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结论:采用保留部分松质骨的骨皮质切开术的截骨方式可成功建立犬下颌骨矩形缺损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mm,牵张速率为0.8mm/d,连续加力12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 SOMATOM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最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最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 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下颌骨牵张延长后髁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动物手术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力学工程实验室完成。对1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每日加力4次,牵张频率为每6小时0.2mm,每天共延长下颌骨0.8mm,牵张速率为0.8mm/d,连续加力12d后固定牵张器进入牵张固定期,牵张完成后第4周处死动物,采用SIMENSSOMATOM16型螺旋CT对其颅面骨行CT扫描后,将CT影像导入专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mimics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所建下颌骨模型的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软骨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结果:①术侧髁突软骨表面各部位的应力值远高于对侧犤术侧范氏力(MPa)/对侧范氏力(MPa):髁突前内斜面为14.6/0.92,髁突前中斜面为2.3/0.17,髁突前外斜面为4.5/0.9,髁突横嵴内1/3为5.7/0.6,髁突横嵴中1/3为2.6/0.8,髁突横嵴外1/3为1.8/0.11,髁突后内斜面为1.7/1.1,髁突后中斜面为0.9/0.2,髁突后外斜面为1.4/0.3犦。②术侧髁突前斜面为主要受压区域,髁突横嵴区和髁突后斜面为主要受拉区域。③术侧髁突前后向观察,髁突前斜面的范氏力平均值最大,髁突横嵴区域其次,髁突后斜面区域应力平均值最低;从髁突内外向观察,髁突内侧的平均范氏力大于髁突中份和外侧。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由于牵张力的作用会导致术侧髁突软骨表面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的产生可能导致关节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钕铁硼永磁体产生的静电磁场对兔牙槽骨新骨沉积的影响。方法 :将 1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5只。在实验组兔的左侧牙槽骨颊舌侧分别固定一块钕铁硼永磁体的塑料块 ,两块磁体的异极相对形成静电磁场。在对照组兔的左侧牙槽骨颊舌侧固定相同装置 ,但钕铁硼磁体未磁化 ,为实验对照组。 10只兔的右侧牙槽骨相对应部位为空白对照组。通过荧光标记技术测量牙槽骨的新骨矿化沉积率来反映静电磁场对牙槽骨新骨沉积的影响。结果 :静电磁场中牙槽骨新骨沉积率和实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钕铁硼永磁体运用于口腔正畸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正>正畸患者常因为疗程过长不能配合从而影响了正畸效果,这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临床拔除第一前磨牙、完全内收前牙矫治的病例,传统拉尖牙向远中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是每月1 mm,这一过程占据了整个疗程大概50%的时间。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缩短正畸疗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快速移动牙齿。将间隙两侧的牙齿快速移入拔牙间隙是缩短整个疗程的关键。目前快速移动牙齿的方法主要是口腔正畸牵张成骨。Codivilla于1905年提出牵张成骨,牵张  相似文献   

7.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d后垂直牵张(1mm/d,共5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8.
背景:牙周膜牵张成骨通过力作用于牙周膜,带动牙齿移动;牙槽骨牵张成骨是通过整个骨盘的位移,达到牙齿移动的效果。目的:建立基于健康成人的、3种不同状态下的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研究3种模型在力的加载下应力分布和瞬时位移情况。方法:模型1通过多种软件结合建立常规状态下、模型2建立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后、模型3建立牙槽骨减阻牵张成骨后移动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力的加载。结果与结论:3种模型的最大瞬时位移均发生在尖牙近中牙冠上1/3处,其值模型<模型3<模型1;最大等效应力均位于上颌尖牙远中侧牙槽嵴处,其值模型2<模型1<模型3。说明牙槽骨和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均能有效减小牙移动阻力,增加尖牙瞬时位移,且去除尖牙远中骨质效果更为显著。两种方法成功避免了支抗丧失,但尖牙存在远中倾斜趋势,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研究表明Smad7可结合并抑制骨形成蛋白受体的下游信号,而骨形成蛋白可促进牵张成骨过程中的骨愈合,并且Smad7对软骨形成起到抑制作用,但Smad7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种植型牵张器增高兔下颌牙槽嵴,观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Smad7的表达规律.方法:将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只,牵张成骨组20只,其中牵张成骨组再按牵张时间点不同再随机分为牵张成骨1 d,1,2,4和6周组,4只/组.选取牵张成骨组兔左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其间歇4 d,开始种植型牵张器垂直增高兔下颌牙槽嵴.各组分别于牵张成骨后1 d,1,2,4,6周取材,在牵张成骨侧下颌骨行骨密度测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下颌骨牵张过程中不同时期Smad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结论:Smad7在正常下颌骨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在牵张后1 d下颌骨中的Smad7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牵张成骨后1,2和4周组的Smad7表达比牵张成骨后1 d组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牵张成骨后6周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牵张区下颌骨骨密度值在牵张成骨后1 d最低,1,2和4周组骨密度值相比对照组逐渐增高(P<0.01).提示Smad7在牵张成骨过程的不同时期表达不同,Smad7可能对牵张成骨早期的新骨形成起一定的促进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上颌骨是面中部形态和功能基石,但由于结构复杂,上颌骨大型缺损的功能性修复极具挑战性. 目的:建立一种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联合移植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新方法. 设计:病例观察. 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口腔科. 对象:选择于2005-12在河北省保定市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收治的1例上颌肌上皮瘤需要手术的患者,男,42岁,该患者2年前曾因上颌骨肿物于本医院接受肿物及双侧上颌骨次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肌上皮瘤,1年后,肿物复发并占据全部右上颌.为彻底切除肿瘤需行右侧上颌骨全切术.作者为该患者设计了双侧颧骨牵张成骨及后期游离腓骨瓣移植联合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治疗方案,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 方法:对患者行双侧颧骨内置弧形牵张成骨术及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手术分两个阶段,第Ⅰ阶段:右上颌骨全切后行双侧颧骨牵张成骨术:首先,于双侧上颌骨缺损腔外侧剩余颧骨上以摆动锯及骨凿截骨制备长约10 mm骨转移盘并以多枚钛钉可靠固定颧骨内置弧形骨牵张器,为防止骨牵张器暴露于与口腔相通的缺损腔中,右侧以带蒂颊脂垫覆盖骨牵张器底面.左侧因上次行上颌骨次全切术时已行植皮术,成活良好,无需特殊处理.常规冲洗后,除加力端由颞部软组织穿出外,全层缝合关闭伤口.术后延迟1周后以0.2 mm/次,2次/d的速度行骨牵引,其中右侧共牵引21 d,左侧共牵引16 d.固定8个月.第Ⅱ阶段:沿面部原韦伯氏切口切开,暴露并卸下骨牵张器,见骨牵张区新骨生成良好,骨性支持在上颌骨底位建立,按照hidalgo和Peng的方法制备游离腓骨复合瓣,并于下颌骨内侧制作隧道,借助模板对腓骨进行塑形成上颌牙弓形态,然后将其置入上颌牙槽嵴位置,以钛板将腓骨瓣固定于双侧牵引至上颌骨低位的颧骨上,血管蒂经下颌内侧隧道人颈部,常规行血管吻合.通过此项手术,上颌骨缺损为腓骨长肌充填,上颌牙槽嵴由腓骨修复.术后以大体观察及全口曲面断层片观察牵张器和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和重建质量. 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和全口曲面断层片考察骨牵张器及腓骨瓣状况以及成骨、重建效果. 结果:治疗过程中,牵张器状况良好和腓骨瓣顺利成活.通过颧骨牵张成骨,骨组织支持在上颌骨低位建立,面中部外形恢复,缺损腔缩小;通过腓骨复合瓣移植,缺损腔修复,上颌牙槽嵴重建,口鼻腔分离,上唇突度恢复.在2项技术联合修复下,患者面型恢复良好. 结论:颧骨牵张成骨和游离腓骨复合瓣可联合应用修复上颌骨大型缺损.一种上颌骨大型缺损修复新方法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关于下颌骨撞击后,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折危险性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角部受瞬间外力作用下应力分布的情况和特点。方法:采用薄层CT扫描技术、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Amira联合Unigraphics NX造型软件建立下颌骨三维模型。在Ansys软件中,于左侧下颌角区分别施以与矢状面垂直,平行的两个不同方向的1000N压力,获取受力后下颌骨应力分布状况和薄弱区域受力大小。结果与结论:建立了下颌骨有限元模型,当左侧下颌角受到水平向右垂直于矢状面的外力时,左右两侧的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极易造成骨折,正中联合区域内侧面,左侧颏孔区可能会出现骨裂,而右侧颏孔区仅会造成轻微损伤。当左侧下颌角下缘受到垂直向上平行于矢状面的外力时,左右两侧的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极易造成骨折,正中联合区域内侧面和左侧颏孔区可能会出现骨裂,而右侧颏孔区仅会轻微损伤。提示当下颌骨角部受到瞬间外力时,应力主要集中在下颌骨的薄弱区域,应力较大部位与骨折易发部位密切相关。且在薄弱区域中,两侧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的损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限元力学分析在生物力学领域广泛应用。目的: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探讨踝关节各组成骨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发生形变、位移情况。方法:把经MIMICS、Geomagic和ANSYS处理后生成的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导入软件ANSYS中,经过约束条件、施加载荷、求解试算等阶段,对其各组成骨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静止直立位时,踝关节各组成骨最大应力区集中在内踝与距骨相关节处、胫骨远端关节面髁间线前部、胫骨中下段前缘皮质区及距骨滑车外侧部;最小应力区集中在外踝、胫骨远端内侧皮质区、距骨头、距骨颈;最大位移发生在距骨头,位移自下而上逐步减小;最小位移发生在胫骨、腓骨中下段1/3处。②高空坠落时,最大应力区集中在胫骨中下段前缘皮质区、距骨滑车前外侧、内踝内侧皮质区以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髁间线前部。其中胫骨中下段应力集中区随着压力的增加,稍向内侧移位。距骨滑车外侧部最大应力集中区位置无明显变化,范围逐渐加大。最小应力区集中在外踝、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部、距骨头、内踝的外侧皮质;随着压力不断加大,内踝外侧皮质的小应力蓝色区域范围逐渐减小;外踝逐渐出现应力稍大的淡蓝色区域,提示所受应力加大。最大位移发生的部位自距骨头向上,经距骨颈、胫距关节面到胫腓骨中下段逐渐减小,到胫腓骨中下段时减到最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新型磨牙 C 形开口纳米带环(已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 ZL201110057699.1)来克服传统带环及颊面管的不足,作为临床常用的磨牙固位装置。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从理论上验证新型磨牙C形开口纳米带环的抗剪切及抗拉伸力是否符合临床要求。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牙槽骨-牙齿-带环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给定结点拉伸、剪切载荷,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预测带环应力分布情况,从而证明其固位力符合临床要求。模拟正畸临床患者的受力情况,分别在传统带环及新型带环颊面管的三维模型上施加近中方向、远中方向及垂直方向的拉力20 N,分析在不同方向力作用下黏结剂的受力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三维有限元进行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在同样载荷、同样使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情况下, C 形带环黏结区域所受的应力比传统带环大,但并未达到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的临床开裂极限,因此从理论上认为C形带环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40具(80侧)正常成人离体下颌骨截面有关数据的测量,总结其规律性,为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等临床操作提供参考。方法:40具(80侧)正常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在下颌骨下缘最低线取6个等分点(下颌孔至颏孔),沿下颌骨长轴横断,共形成6个冠状剖面,从每个冠状剖面上分别测出下颌管内缘至下颌骨舌侧骨板的距离及下颌管外缘至下颌骨颊侧骨板的距离;将每侧下颌骨矢状剖开,分别测出下颌骨下缘最低点6个等分点至下颌管下缘的距离。结果:下颌骨左右两侧各组数据无明显差别(P>0·05);下颌管内缘至下颌骨舌侧骨板的距离比下颌管外缘至下颌骨颊侧骨板距离短,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1);下颌管在下颌骨内成弧线形贴近下颌骨下缘走行。结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走行位置有一定规律性,测量所得数据可为下颌角肥大弧形截骨术在下颌骨颊侧骨板表面定位截骨线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日益普及,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国内外实体标本测量数据报道相对较少。目的:观察实体下颌骨标本,经过测量明确下颌管及邻近组织的解剖数据,为临床进行牙槽外科手术、牙种植以及正颌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及解剖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7-03/09在吉林医药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材料:完整下颌骨标本20具。方法:选取16具牙列完整的成人离体下颌骨标本和4具无牙下颌骨标本,测量下颌骨,在矢状剖面和颏孔后区每个牙位截面上有关磨牙、牙槽嵴以及下颌管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颏孔的位置、颏孔前缘到颏管前缘水平距离、下颌孔的位置、下颌管与磨牙根尖及各方向上骨板的距离。结果:下颌管位于下颌骨体内下方走行中偏舌侧,并近下颌骨下缘,与下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最近,在颏孔前方转向后外和颊侧出颏孔。下颌管在无牙下颌骨上与牙槽嵴顶距离明显缩小。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离体标本做多断面的观察和测量,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前设计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使得临床医师能更好的制定手术方案,预防术中大量出血、神经损伤以及下颌角骨折和颌骨的侧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环氧化酶2抑制剂具有预防肘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作用。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组织及10例正常骨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利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异位骨化组织与正常骨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并分析3种蛋白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异位骨化组织中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高表达;正常骨组织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异位骨化组织中3种蛋白平均吸光度及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P〈0.01)。异位骨化组织中环氧化酶2与骨形态形成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阳性区域面积百分率呈正相关(P〈0.01)。提示环氧化酶2、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异位骨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环氧化酶2可能通过诱导骨形态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异位骨化组织中的成骨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虽然能提供强支抗,但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存在不足。Tomas微种植钉的顶部设计成十字形,可固定方形弓丝,从而利用方丝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目前对于研究Tomas微种植钉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Tomas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对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方法: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值和根颊向力偶矩值作用下磨牙牙周膜VonMises应力。结果与结论: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上颌第二恒磨牙颈部,沿着根尖的方向应力逐渐减小,在2个牙根的根尖处未出现应力集中。提示实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相似性和生物力学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Tomas微种植体可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19.
The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primary somatosensory (SI) area in the cerebral cortex has been intensively studied for the hand, lip, and tongu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gingiva. Penfield concluded that the gingival SI area was above the tongue area, as shown in his famous homunculus map. However, our rec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lingual gingiva area was not so different to the tongue area. To delineate the fine SI somatotopy of the gingiva area, evoked magnetic fields were measured in 6 healthy subjects for the stimulus of the anterior or posterior and upper or lower parts of the lip, buccal and lingual gingiva, and tongue. Source position was estimated by a current dipole model at the first peak of the posterior-oriented current in a total of 12 cerebral hemispheres contralateral to the stimulation si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positions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or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each structure. Both buccal and lingual gingiva areas were localized adjacent to the tongue area,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ip area. We believe that the fine SI somatotopy of the human oral structures should be r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有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rot,VEGF)的实验结果及其对成骨的影响,明确VEGF是否能促进骨的形成.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和http//www.zglckf.com数据库等相关网站,采取电子数据检索方式获得.资料选择选择有关VEGF的文章以及VEGF影响成骨的文章近30篇.不考虑文章中是否应用随机设计、盲法.数据提炼这些研究证实了VEGF和VEGF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特性、表达.提示VEGF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加快骨转换和阻止软骨细胞凋亡在软骨内成骨中扮演重要角色.膜内成骨中,在无软骨出现的情况下,成骨细胞产生、应答VEGF.VEGF激活、趋化破骨细胞,同时趋化、分化成骨细胞和促进基质的矿化.目前关于局部单纯应用外源性VEGF能否促进成骨仍有争论.但在某些情况如局部缺血环境下,增加局部VEGF可促进成骨.资料综合与对照组相比,VEGF能通过对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的影响促进骨的发生、形成和改建.结论局部VEGF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既可刺激血管形成又可促进骨的形成和改建.如果最终能应用VEGF的这些特性治疗缺血性骨坏死、骨缺损、骨不连等疾病,将发现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