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282例,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141例为对照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141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病程、FBG、TG、TC、HDL-C、LDL-C。结果:观察组在病程、FBG、TG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C、HDL-C、LDL-C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中,病程、FBG、TG对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t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中年以上糖尿病血糖未能较好控制或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高达60%~90%[1].近年来观察到不少病例神经系统症状先于糖尿病症状发生,比较容易误诊.本文对2001年3月至2002年10月我院确诊的120例DPN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发现、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国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56-135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检查。结果:通过检查分析,病程、FPG、2hINS、FCP、2hCP、PBG、TG都有明显差异(P<0.05),TC、HDL、LDL差异不明显(P>0.05),62例T1DM患者中出现28例DPN,24例T2DM糖尿病患者中出现7例DPN。结论:DPN的影响因素较多,年龄、病程是DPN的主要危险因素,较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预防DPN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美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8,32(6):580-581,584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37例和DPN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患病率、震动阈值、踝臂指数(AB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将有意义的临床因素带入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DPN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果:与NDPN组比较,DPN组患者的年龄大,病程长,高血压患病率高,TC、TG、LDL、HbA1c水平高,HDL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年龄(OR=2.87,95%CI:1.12~7.09),病程(OR=4.35,95%CI:1.42~13.27),HbA1c(OR=9.83,95%CI:2.18~44.29)为DPN发病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患病率,TC、TG、LDL、HDL、HbA1c水平与DPN发病相关,其中年龄大,病程长、HbA1c水平高为DPN发病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肌电图测定我院住院的20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腓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将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61例)和异常组(145例)。分别就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糠化血红蛋白(HbAle),血脂,血压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患者病程,血糖和收缩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88-95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82例,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DPN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PN组,病程显著长于非DPN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MCV较非DPN组低,腓总神经波幅较非DP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SCV较非DPN组低,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患者神经病变临床分布:感觉神经:尺神经22例,正中神经29例,腓浅神经22例;运动神经:尺神经15例,正中神经6例,腓总神经1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病程、HDL-C(OR=2.3、1.7、2.1,P0.05)。结论年龄大、病程长、HDL-C水平低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均存在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下降;感觉神经发生异常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DR)与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本文挑选我院6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纳入本研究观察组,纳入同期30例单纯T2DM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T2DM患者发生DR与DPN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针对相关因素讨论其防治对策。结果 观察组年龄、收入、糖尿病病程、HbAlc、TC、HDL-C、LDL-C、低血糖率、二甲双胍使用率、二甲双胍用量、脑梗死率、外周血管病变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血脂异常率、使用降脂药物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别分布、BMI分布、TG水平、吸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P<0.05);平均年龄、T2DM病程、DR均与T2DM合并DPN有相关性(r=0.7140、0.7025、0.2514,P=0.0007、0.0015、0.0001)。结论 年龄、病程、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收缩压等因素是T2DM患者合并DPN危险因素,而且DR与T2DM合患者发生DPN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120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与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不同切点分组,将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进行t检验。结果 各影响因素中,HbAlC有四项显著相关,其次为年龄(三项)、空腹血糖(FBS)和病程(二项)。当HbA1C达到6.8时,开始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显著差异(P<0.05);HbAlC超过8.0时,所有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出现明显差异(P<0.05)。若去除病程和年龄因素,只有HbAlC达到9.0时,所有神经传导速度才出现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影响因素中,相关性最强的是HbAlC;其次,病程和年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艟0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01例行肌电图检查的2型糖尿痛思者慢性并发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描述,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糖尿糖尿病病程、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时空腹血糖(FPG)、早餐后两小时后血糖(2hPG),对资料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得出与DPN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PN独立的保护因素为文化水平;独立的危险因素为病程。结论: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增加;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发生DPN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0.
郝拥玲  何涛 《新疆医学》2006,36(6):108-109
本研究对1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DPN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干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为观察指标,考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周围神经损害后恢复的影响.结果:盐酸丁咯地尔组给药4周后能显著改善大鼠坐骨神经损害.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对周围神经损害有确切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大鼠周围神经损害的修复作用。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为观察指标,考察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的修复作用。结果甲钴胺给药4周后能显著改善大鼠周围神经损害。结论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害有确切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发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统计1996年1月至2008年1月确诊的83例MM患者肾损害发生率,并对性别、年龄以及贫血、骨髓浆细胞比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β2-MG、血钙、血磷、尿酸、LDH水平、尿本-周蛋白、多发性骨损害等肾损害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MM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为51.8%(43/83),以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骨髓浆细胞比例和尿本-周蛋白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贫血、血清白蛋白、β2-MG、血钙、尿酸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肾脏损害是MM的常见并发症,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是MM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且主要与肿瘤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爱维治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爱维治(Actovegin)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剂量组给予爱维治2000mg,常规剂量组给予爱维治800mg,均溶于500ml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10μg溶于100ml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均为1次/d,共15d,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结果:大剂量爱维治组主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提高较常规剂量组和对照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爱维治比常规剂量更能改善DPN临床症状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何小燕 《北京医学》2015,37(10):944-94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2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按下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分成无病变、轻度病变、中度病变、重度病变四组,找出具有组间差异的因素,分析它们与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8例患者中有下肢血管病变者246例(75.0%),其中轻度92例(28.0%),中度111例(33.8%),重度43例(13.1%).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糖尿病肾病病史、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呈正相关(P<0.01),与BMI呈负相关(P<0.01).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优势比为1.28,P<0.01)、年龄(优势比为1.11,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可调控危险因素是餐后2h血糖,下肢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收缩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避免或延缓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踝肱指数( ABI)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外周动脉病变( PAD)的相关性,对外周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ABI作为评价外周动脉病变简易指标的可靠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测定,以0.9≤ABI<1.3为正常组,ABI<0.9为低ABI组,对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肌酐、尿白蛋白/肌酐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ABI值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低ABI组年龄、病程、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收缩压、尿白蛋白/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ABI组(P<0.05)。年龄(OR=1.21,95%CI:1.08~1.1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43,95%CI:1.27~1.53)、尿白蛋白/肌酐(OR=1.29,95%CI:1.01~2.33)是ABI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 ABI降低与多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有关,ABI测定可作为预测糖尿病PAD的简易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周围神经具有的营养及趋化性,找出周围神经断裂后自行修复的最佳间隙。选用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将其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并部分切除,实验侧分别留有3.0,5.0,7.0和10.0mm的间隙,用同种异体鼠的大血管分别套接坐骨神经的两端对照组神经切断后直接吻合。8周后行各组实验侧、对照侧活体坐骨神经电生理测定,通过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峰值(NAP)、振幅积分(NA-PA)评估周围神经再生情况。结果表明3.0,5.0mm小间隙神经再生最佳;7.0mm神经再生差;10.0mm神经再生更差。小间隙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最佳间隙3.0~5.0mm。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1周)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54例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进展组)和同期住院的54例未进展为脑梗死的TIA患者(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入院后高血压、高血脂、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16个因素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入院时高血糖、hs-CRP、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等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高血压病史、颈动脉斑块、持续时间、hs-CRP、糖尿病病史与脑梗死相关,是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进展为脑梗死,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的经验。方法 将88例伴有不同程度糖尿病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沙坦,弥可保联合应用)和对照组(单用弥可保),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出现的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膀胱残余尿量,以治疗组更为明显;两组痛觉障碍等自觉症状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显著。应用氯沙坦患者中有1例血钾轻度升高,停药后降至正常。结论 在控制好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沙坦与弥可保有助于提高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