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处理.方法 对1例人造血管搭桥治疗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病例的出血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人造血管搭桥后血流通畅,病人右下肢血供良好,病人恢复血液透析,等待再次移植.结论 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吻合口大出血单纯修补有时难以奏效,人造血管搭桥修补缺损合理可行,操作简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许建  俞小炯  胡豇 《西部医学》2008,20(4):794-795
目的探讨小儿周围血管创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2例小儿血管创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处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儿经急诊手术重建血管,8例直接修复动脉缺损,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补片修补动脉缺损,2例采用人造血管。术后11例重建血管通畅,1例血栓形成。结论小儿血管创伤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行手术重建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在基层医院对主干动脉损伤临床治疗方法,提高对主干动脉损伤修复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及截肢率。方法:1998年以来对31例不同类型损伤造成动脉断裂、动脉挫伤栓塞、动脉裂伤、动脉痉挛、动脉贯通伤采用血管清创对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血管修补、人造血管移植、血管内液压扩张解痉等方法,恢复主干动脉畅通,并常规行深筋膜切开减压术。结果:本组无死亡,肢体存活治愈28例,2例因感染栓塞,1例因肢体远端动脉广泛血栓肢体坏死而截肢。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管损伤,采用不同的血管修复方法,始终注意清除原发和继发栓子,保障血管通畅,对肢体的成活和功能康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移植后6月内不同时期的血管材料腔内面内膜层的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变化,探讨研制一种新型小口径生物型人造血管.方法 19只健康杂种犬作为实验对象,手术切除3 cm颈总动脉,以口径4mm的小口径新型人造血管进行桥接.其中19只犬的19侧颈部随机分为1、8、12、24周四组,各含4、4、6、5条动脉.四组的近、远心端均行端-端吻合术.以彩色多普勒B超监测移植血管2周内通畅情况,并于取材前行颈总动脉DSA造影术,观察人造血管不同时间的通畅率.术后1、8、12、24周分期切取标本,标本经处理后分别作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四组19条人造血管除12周组和24周组各1条血管阻塞外,其余血管均通畅.组织病理学及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植入后1周,血管吻合口处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混杂有薄层少量红色血栓形成,尚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8周,宿主组织通过人造血管孔隙长入血管腔内参与移植血管新内膜的形成,新内膜形成较均匀,其中有丰富的胶原纤维组织增生,但仍未见内皮细胞生长.移植后12周,镜下于吻合口处,可见新内膜表面有不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且内皮细胞形态成熟,其下的胶原纤维增生更致密;而于人造血管中段,可见不成熟的内皮细胞呈岛状生长,新内膜层结构较吻合口处疏松,其间尚可见炎性细胞生长.移植后24周,通畅的人造血管整段管腔内面均可见内皮细胞生长,吻合口附近新内膜表面可见连续的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以新型生物型人造血管修复犬颈总动脉缺损是可行的,新内膜形成早和完整,24周内自然内皮化相对满意,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创伤性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创伤性感染性假性动脉瘤12例,年龄15-65岁,平均32岁。伤后3d-14d,平均6d,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根据动脉损伤情况采用不同的血管修复方法。手术行单纯动脉结扎3例,经动脉瘤腔破口修补3例,解剖外旁路血管移植6例。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7例切口I期愈合,5例切口Ⅱ期愈合。随访3月-1,Guo动脉自体静脉移植术后3月移植血管闭塞,2例人造血管分别在术后6月、1年,移植血管吻合口狭窄。下肢软瘫患者1年后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时的早期手术治疗,处理得当是安全的,彻底清创和血管重建是治疗创伤性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体静脉移植重建动脉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身体静脉移植重建动脉长期疗效的可行性。方法:12例上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接受了自体静脉移植,重建动脉14条。其中股动脉8条,腋动脉4条,股深和肱动脉各1条,静脉来源均取自健侧大隐静脉。吻合方法,静脉反向与缺损动脉桥接吻合。结果:14条重建动脉近远期通畅率100%。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四肢动脉损伤疗效可靠,长期随访肢体,血供正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注射吸毒及医源性引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17例因注射吸毒及5例医源性操作所引致假性股动脉瘤进行急诊外科治疗,先行加压包扎,支持疗法后,均行手术.其中行瘘口修补术6例,ePTFE人造血管移植14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2例.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成功,足背动脉搏动有力,患肢肤色、皮温、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股动脉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 急诊彻底清创,血管的外科修复,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方法:1989年7月~2000年7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游离移植方式,对34例36条损伤动脉进行修复。结果:随访2~11年,2例截肢,l例出现轻度缺血性肌挛缩,其余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诊断是关键,动脉缺损2cm以上均应行血管移植,大隐静脉移植有取材方便等诸多优点,血管吻合时应遵循显微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9.
应用改进的桥式吻合血管背阔肌穿支皮瓣移植方法,修复5例小腿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连带肩胛下与旋肩胛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脉行端端吻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个月~3.5年(平均2.7年),无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健侧小腿经临床观察与Doppler检查,胫后动脉通畅。此术式适宜修复伤肢软组织缺损仅有1条主要动脉者,行桥式游离皮瓣移植保存了对侧肢体胫后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0.
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治(附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生林 《广西医学》2001,23(4):735-736
目的:探讨分析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治、方法。对61例四肢主干动员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动脉伤56例,假性动脉瘤5例,根据伤情分别采用单纯修补受损血清。对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或人造血管移植修复血管损伤,结果:截肢2例,其中1例截肢后死于肾功能衰竭,其科59例肢体存活并恢复功能,结论:(1)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尽快恢复血清环是挽救肢体的关键;(2)动脉缺损2cm以上需行血管移植,尽量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必要时可使用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适应证.评估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6例行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的周围动脉损伤患者之临床资料.肾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髂总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局灶性穿通伤)2例,股动脉损伤(均为假性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其中穿通性损伤4例(医源性3例、刀刺伤1例),钝性损伤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损伤血管均被完全隔绝.除1例肾动脉损伤患者发生内漏外,某余术后随访2~18个月,肾动脉支架内漏1个月后消失.所有患者未发现支架内严重再狭窄(>50%).结论: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治疗周围动脉损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而准确地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施行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具有较传统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及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化骨重组异种骨(RBX)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状况,作为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参考指标。方法: 27例骨缺损随机分为血管化骨RBX移植修复组(A组,9例);血管化骨移植修复组(B组,10例);RBX移植修复组(C组,8例)。临床评价以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X线片来判断骨缺损是否修复成功、骨愈合时间长短、是否再吸收等。3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周、4周、6周、8周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受体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 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C组3例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3例、C组3例延迟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术后第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升高(P<0.01),且A、B组均高于C组(P<0.01)。术后第6、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化骨RBX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优于单纯血管化骨移植和RBX移植。血管化骨RBX组和血管化骨组的血清VEGF的值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单纯RBX移植组。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其对移植诱骨效应的评价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收治FontaineⅡ、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下肢动脉血流。结果该组无一例死亡,术后下肢动脉缺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术前为0.12~0.53,平均0.35,术后ABI为0.45~0.90。2例术后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经换药愈合,随访2~36个月,1例股-腘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1年后狭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内膜增生,再次行血管重建好转。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分别采用直接动脉修补、动脉结扎、端端吻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人工血管移植、术中取栓及合并静脉损伤修复等。结果:截肢3例,获得随访12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11例多普勒超声证实损伤血管血流通畅,下肢血供不足1例,下肢肌肉挛缩1例。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和提高对血管损伤的认识是提高肢体救治存活和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Fogarty导管常规取栓和早期筋膜切开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3种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3种手术方法,探讨不同方法的优势及手术相关技巧。方法总结该科施行动静脉内瘘术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肢自体动静内瘘术74例,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3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6例。结果74例上肢自体动静内痿术,成功69例(93.2%),失败5例(6.8%);3例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1例(33.3%),失败2例(66.7%);6例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成功5例(83.3%),失败1例(16.7%)。该组83例病例中,总体的成功率:90.4%(75/83),失败率:9.6%(8/83)。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淋巴瘘1例,无窃血综合征及心衰发生。结论上肢自体动静内瘘术,尤其是“鼻咽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方法,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及人工血管移植动静内瘘术可以作为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评价鼻唇沟皮瓣等对手术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7例面部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分别应用鼻唇沟皮瓣、前额皮瓣、耳后皮瓣和全厚游离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堵果全部病例转移皮瓣Ⅰ期存活,面容无明显畸形,外耳道口无狭窄;21例随访2a,无复发。6例随访1a以上,修复区无复发,其中2例在供皮区出现种植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切除面部基底细胞癌,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是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臂以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自2008年2月~2012年8月,对48例尿毒症患者以e—PTFE人工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对其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术均成功建立内瘘,术后并发症16例,发生率达33.3%,分别为人工血管栓塞10例,心功能衰竭2例,肿胀手综合征2例,血清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前臂人工血管透析通路有一定的并发症。积极正确地处理有利于延长人工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支架植入术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术修复儿童四肢烧伤后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选择烧伤后瘢痕挛缩影响功能患儿2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瘢痕切除后行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术;对照组行瘢痕松解后中厚皮移植术.比较2组患儿术后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术后1周创面感染率及术后随访6个月取皮区、植皮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1周2组植皮区创面均无感染,所植皮片基本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2组供皮区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植皮区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人工真皮支架联合自体刃厚皮修复儿童四肢烧伤后瘢痕挛缩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眼睑缺损修复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14例下眼睑皮肤缺损的患者,采取游离植皮,下睑部分复合组织缺损选用邻近皮瓣,下睑全层缺损应用耳后乳突区反流轴型皮瓣及额部岛状皮瓣加自体耳软骨、肋软骨、口腔黏膜复合组织行移植再造。结果植皮及皮瓣均成活良好,供区、受区一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1周心肌梗死死亡,其余患者下睑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下睑皮肤软组织缺损,小面积者可植皮,大范围时需用局部皮瓣以防止术后皮肤挛缩、睑外翻;下睑全层缺损的再造要兼顾皮肤、睑板和结膜:耳后反流轴型皮瓣供区隐蔽,术后形态恢复满意;额部皮瓣血供可靠,但供区影响外观。自体耳软骨较肋软骨更适合替代睑板。切取口腔黏膜对外观功能无影响,宜作为睑结膜再造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聂建雄 《中外医疗》2011,30(10):4-5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均为重物压砸伤或车祸致伤致足跟部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组织裸露,均采用带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结果 18例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解痉治疗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而Ⅱ期行植皮后创面愈合,其余病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修复。结论足跟部及踝部皮肤缺损,采用带血管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手术风险小,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能有效降低肢体的伤残率。保全肢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