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Zeiss FF450眼底荧光造影摄像机对老年性黄斑变性(SMD)进行FFA检查,并结合临床其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SMD 41例(53眼)中,萎缩型39眼(73.58%),渗出型14眼(26.42%).萎缩型表现均为点状或斑驳样透见荧光,未见荧光素渗漏.渗出型早期可见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CNV),晚期大量荧光素渗漏,周围有出血者则表现为荧光遮蔽.结论:对S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老年黄斑变性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6例(218眼)老年黄斑变性的荧光血管造影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发病平均年龄为56岁,萎缩型者168眼(77.06%)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弱,渗出型者50眼。其中活动病变期36例造影早期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典型形状,晚期染料渗漏,瘢痕期14例造影过程中瘢痕区呈假荧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在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意义。方法对9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进行FFA;在4年中随访40例病人再次进行FFA。结果萎缩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有玻璃膜疣处荧光增强,随时间延长的减弱。渗出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早期见脱离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渗漏,荧光素积存于盘腔内有强荧光区,出血区显遮蔽荧光。40例随访造影结果:原诊断33例萎缩型有9例转为渗出型。而新生血管部位恰与玻璃膜疣聚集区融合相一致。结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为探讨AMD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本文对我科2 0 0 0年1月~2 0 0 3年3月经FFA确诊的2 9例35只眼AMD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9例AMD患者,男2 4例,女5例。年龄6 0  相似文献   

5.
王丽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35-836,F0003
目的: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方法:用日本Canon相机对30例患者(36眼)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24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6眼,黄斑结瘢6眼;在明确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和分型中,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颗粒状11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6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结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丁文珠  张剑虹 《上海医学》2004,27(8):600-602,F00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0例ARMD患者的152眼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152眼中,干性型117眼(76.97%),湿性型35眼(23.03%);湿性型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1眼(60.00%),隐匿型CNV6眼(17.14%),黄斑结瘢8眼(22.86%);在明确CNV定位和分型中,典型CNV呈颗粒状9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5眼,隐匿型CNV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视力<0.3的干性型26眼(占干性型总数22.22%),湿性型33眼(占湿性型总数94.29%);视力>0.3的干性型91眼(占干性型总数77.78%),湿性型2眼(占湿性型总数5.71%)。结论 FFA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CNV,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隐匿型CNV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可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CNV是ARMD患者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魏晓红  谭仁昌 《新疆医学》1996,26(3):131-133
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155例180只眼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重点比较了维吾尔族与汉族患者之间的差异。发现维吾尔族高发年龄较汉族晚十年,渗出型比例较汉族高,在视力与类型,病变部位等方面两民族之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A眼底照相机对76例115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6例115眼中萎缩型70眼,占60.87%,渗出型45眼,占39.13%。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护理罗开芬杨晓红(贵阳医学院附院眼科贵阳55000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其可为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现将我院从1986年5月至1996年12月所做的422例FFA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1.
对116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68例(136眼),占58.6%。与检眼镜对照,荧光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检眼镜(P<0.01)。与24h尿白蛋白排泄量检测对照,结果背景型和增殖型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与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关,提示荧光血管造影和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对64例(82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黄斑光敏度(MLS)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斑玻璃疣数量、分布及融合程度和对侧眼晚期AMD对MLS有影响,其中以黄斑玻璃疣最为显著。揭示玻璃疣可能是早期AMD视网膜光敏感性损害的危险因素,可能与AMD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35例40只眼老年黄斑变性,进行5年以上的长期随诊。除9只眼因出血较多,初诊时31只眼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了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随诊时7只眼又产生新的新生血管膜,均为65岁以上,病程5年以上。20眼可对比的初、末诊荧光血管造影片,用电子计算机测值,表明新生血管膜面积的减小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区面积的增大,初末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眼底病变综合研究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来,对500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黄斑变性的老年患者,经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外周微循环及血流变学等系列检查和临床验证,系统观察、分析了眼底功能和形态的演变及其相互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初步探讨了防治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荧光素合成过程中浓硫酸的用量及其粗制品提纯方法的改良,并对其纯品进行了动物及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浓硫酸的最佳用量为6ml,反应速度可加快1/3;用氢氧化钠代替乙醇溶解,成本为乙醇的1/10;用醋酸代替乙醇和盐酸使荧光素析出,可使其产率提高到85%;临床试验69例,荧光显影清晰,荧光持续时间为15~60min,无不良反应。提示该产品优于目前国内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6.
对27名老年性黄斑变性和18名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血清铜蓝蛋白检测,并以35名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检测方法用对苯二胺分光光度计法。本文结果显示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则高于对照组(0.02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7例(66眼)做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49眼出现荧光素渗漏,其它17眼均可见透见荧光。渗漏点的型态分为三型:喷出型,扩散型,玻璃膜疣型。渗漏点的型态与病程、视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为临床工作提供正常形态学数据及技术方法。方法:采用数字FFA检查37例无眼疾就诊者中的49只正常眼,研究对象均具有屈光间质清晰、中心凹无视网膜出血等视网膜疾病。使用APS-B图像分析系统计算FAZ面积等指标,比较年轻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观察黄斑部结节性脉络膜炎(Nodular macular ahoroiditis,NMC)的荧光特征。方法 对19例21只NMC患眼作裂隙灯眼底检查、FFA及ICGA检查,并对两种不同的眼底造影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价值。②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13例AVM病人皆行DSA及MRI检查,其中67例行MRA检查。③结果DSA表现为密集成球、相互交叉缠绕的血管团或块状血管;MRI表现为蜂窝状、葡萄状和条索状流空血管,无明显占位效应;MRA显示局部纡曲的血管团,血管分支增多,缠绕在一起。DSA及MRI对AVM的诊断率远高于MRA(χ2=106.7,P<0.01)。④结论DSA与MRI结合使用,对AVM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MRA可作为MRI的补充用于筛选及AVM切除术后随访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