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基于组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作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物质载体,其质量直接决定着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构建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质量评价方法是中医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以单一成分为主导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难以体现中医用药的特色和规律,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相关性研究薄弱是制药现代中药质量评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进行中药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关联的组效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将为探索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的质量评价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灰色关联法及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中药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影响的谱效关系,揭示中药路路通抗肝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作为体外模型进行抗肝肿瘤药效学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与不同浓度体外药效抑制率进行关联,建立不同极性部位与体外抗肿瘤的谱效关系模型。结果 6个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标识20个指纹峰,其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路路通药材与抗肝肿瘤相关系数大于0.8的色谱峰共15个,0.5 mg/mL与1 mg/mL给药浓度时筛选相似性100%;其中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法,路路通药材对抗肝肿瘤药效贡献较大色谱峰共13个,0.5 mg/mL与1 mg/mL给药浓度时筛选相似性100%。结论 经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筛选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共有11个色谱峰相同,相似性为84%;将不同数学方法引入中药活性部位谱效关系相关性评价中,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得到中药发挥药效的药效物质单体,该研究为开展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及预测提...  相似文献   

3.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辨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DPPH、ABTS和FRAP的中药女贞子抗氧化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HPLC测定不同加热条件处理的女贞子药材的特征图谱,通过DPPH、ABTS和FRAP法测定不同条件处理女贞子的抗氧化能力,运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女贞子量化特征图谱和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探讨女贞子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并筛选活性色谱峰。从35个匹配特征图谱中筛选出S_1,S_2,S15,S_(24),S_(27),S_(29),S_(32),S_(33),S_(35)与女贞子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呈显著正相关;S_1,S_2,S_5,S_8,S_(16),S_(27),S_(33)与女贞子清除ABTS自由基显著正相关;S_(12),S_(20),S_(22),S_(28),S_(30),S_(31),S_(32),S_(34)与女贞子还原Fe~(3+)能力显著正相关。其中S_1,S_2,S_(27),S_(33)与女贞子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均正相关,S_(32)与女贞子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Fe~(3+)能力均正相关。通过与对照品比对确定了S_3为红景天苷、S_(19)为木犀草苷、S_(21)为特女贞苷、S_(22)为橄榄苦苷、S_(23)为女贞苷、S_(33)为木犀草素、S_(34)为芹菜素。试验结果表明特女贞苷和红景天苷等虽是规定的表征女贞子药材优劣的指标成分,但女贞子药效并不是靠个别成分含量决定。通过分析与药效相关的化合物群的含量才能真实反映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威灵仙抗炎镇痛谱效关系。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及扭体实验比较不同来源威灵仙抗炎镇痛效果。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来源威灵仙色谱指纹图谱,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 11批样品的特征指纹图谱中有38个特征峰,其中23个为共有峰,与抗炎作用呈较大正相关的有P22P29P31,呈较大负相关的有P20P36P16P14P2P33P30;与镇痛作用呈较大正相关的有P36P32P13P17P16,呈较大负相关的有P26P4P1P22P2P30。结论威灵仙抗炎与镇痛的物质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健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辫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化学计量学是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它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通过解析化学测量数据,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物质系统的化学信息及其他信息。近年来,中药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中药研究中,如何阐释多样的化学组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点难题,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发展。化学计量学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为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该文就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展开综述,详细介绍了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BP神经网络、径向基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包括基本原理、 研究内容以及优缺点,最后,简要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王巍  张强  杜春洁  鞠成国 《中成药》2021,(9):2590-2596
目的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研究诃子对溃疡性结肠炎肺肠同治的谱效关系.方法 采用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ELISA法检测肺、肠组织IL-10、IL-1β、TNF-α、MPO水平.采用HPLC法建立诃子色谱指纹图谱,以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 10批样品特征指纹图谱中有32个共有峰,其中峰1、8...  相似文献   

9.
中药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与计算理论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中药化学组成和药效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辨析,阐明中药复杂组效关系是中药学科领域的重大难题。开展中药复杂组效关系辨识方法学和计算理论研究,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发展及现代中药创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获取中药化学分析数据和药效检测数据基础上,使用药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发现关键药效组分,并通过多组分药效预测模型对药效组分配伍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药效作用的多因素调节网络模型探索中药的多种药效组分协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现有昆布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昆布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谱效关系,筛选与自由基清除活性密切相关的组分。方法: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法测定11批昆布样品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结合指纹图谱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GR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分析相关成分,建立昆布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11批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39 2~0.104 4 g/m 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为0.002 2~0.011 6 g/m L。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关联度大于0.8的特征峰有X24、X21、X22、X4、X27、X28、X23、X29、X9、X18、X17  相似文献   

11.
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得检测单一活性成分的西药质控方法在中药中行不通。整体观思想是破解目前中药质控碎片化,突破"找成分、测含量、订下限"模式的重要指导,突破单纯的"唯成分论",构建符合中药采、制、性、效、用特点的综合量化集成的评控模式。该文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属性、品种特性、化学特性、组效关系、组分结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概述,对于真正把握中药质量内涵,科学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汤少梁  张笑笑 《中草药》2017,48(2):406-418
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中医药产业安全评价指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指标缺失值,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2002—2014年中医药产业安全状况,再运用灰色预测、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预测2015—2020年中医药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数据,将所得预测值同历史数据相结合,建立中医药产业安全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对2015—2020年中医药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预警,评价结果表明,未来6年我国中医药产业很安全,只需做轻度防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医主治关联的中药饮片网络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网络药理学:方法理念构建中药饮片网络,研究和诠释饮片的主治、功能与归经等属性间相互关系.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所载646种中药饮片的相关信息,采用文本挖掘法将饮片主治信息梳理归类;以主治来关联各味饮片.建立饮片网络模型;再对网络进行分析和诠释.结果:针对药典所载饮片,梳理归纳出 3 016对饮片-主治关联,据此建立饮片网络,表达了646味饮片的主治与功能间复杂网状关系;通过网络分析获知了药典未明确记载的某些饮片功能信息,且能反映饮片的归经属性.结论:本文方法可用于研究和诠释饮片主治、功能与口经等属性间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付进杰  刘馨雅  郝征  宋文杰  傅延龄 《中草药》2023,54(4):1208-1219
目的 探究中药复方量效关系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前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自建库至2022年9月16日与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相关的文献,通过Note Express V3.6进行文献数据整合并建立中药复方量效关系数据库,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支持,利用Cite Space6.1.R3 Advanced最新版本绘制3D图谱,微软Excel 2016列表,对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爆发词、术语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656篇。年度发文量整体呈波动型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顶峰。共有7606名学者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其中仝小林院士、傅延龄教授发文量与平均被引次数较高,为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学者,具有较高影响力。涉及690个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为领头机构。经关键词、术语等综合分析显示,“经方”“药对”“实验研究”“数据挖掘”为研究热点,而“药对”“数据挖掘”“半夏”近几年呈现较高爆发强度,预计成为该领域的前沿。另外,建议以中药配伍“十八反”中功效-剂量-毒性拐点的研究为切入点,拓展该领...  相似文献   

15.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自学习的特点,与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思维不谋而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推动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的进程,为中药复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并有助于系统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文章主要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中药复方的药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建立合理准确乃至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可量化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现代中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一大关键问题。作者基于对中药组分作用整体性的认识,提出将"组分构成"理论的思想植入到中药多维结构质量控制体系中,强调中药是基于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间特定的微观结构关系而发挥多靶点、多途径药效作用的。目前《中国药典》主要依靠控制中药单一/多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来把关中药质量。事实上,只针对中药指标性成分的控制完全脱离了中药效用的整体性特征,根本无法从中药本质上来控制其质量。其次,《中国药典》对少部分中药各有效总组分量的控制,也仅是宏观结构上的量化,不足以体现中药内在微观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换言之,就是都无法体现中药的"组分构成"(即中药本质)。因此作者提出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应明确量化中药组分间及组分内部各成分的配比结构关系、设定中药组分间及成分间比例最优可控范围窗的新思想,并认为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就应该深入到中药多组分及多成分微观量比结构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为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药谱效关系是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于中药指纹图谱与中药药效相关性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该方法揭示了药效相关峰,阐明了药效活性成分,为探索建立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评价方法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该文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有关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的工作,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中指纹图谱的建立、药效评价和谱效关系数据处理3个重要部分进行了系统综述,阐明了其关键问题,并作了相应探讨,以期为中药谱效关系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同时还对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Network pharmacology is a powerful tool to reflect the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effect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oxic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The ingredients of TCMs,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control of TCM products, are those fundamental chemicals that exhibit biological activities. A great amount of effort has been made by scientists in that fiel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CMs, though the approaches to determine their quality and the TCM theory and compatibility rules remain ambiguous. Now some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must be applied to predict and explore the quality marker (Q-marker) for quality control, as well as to clar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CM, which may give new insight into rational ground of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quality control and assessment system. In this review paper, authors focus on the prediction of quality markers of TCMs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on three aspects: (1) from network medicine to network pharmacology, (2) complex network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3) predicting TCM quality marker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uthors proposed the research pattern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o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networks, and further TCM network pharmacology based on substantial basis of TCM formulae, and the idea of “effect-ingredient-target-fingerprint” to predict and recognize the TCM Q-marker was the ultimate goal. In addition, authors yet note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toxicology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oxicity study of complex TCM systems and the prediction of TCM toxicity ma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