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小儿睾旁横纹肌肉瘤(PARA RMS)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77至2008年6月收治的14例睾旁横纹肌肉瘤病例.年龄1~15岁,其中≤5岁6例,平均年龄6岁.左侧9例,右侧5例.全组病例均因单侧阴囊肿大就诊,经影像检查都属Ⅰ期病变.14例中有4例曾在外院手术,经患侧阴囊切口;1例做睾丸切除,3例保留睾丸、做肿物切除.这4例都再次经腹股沟切口,高位精索离断,3例切除曾被保留的睾丸;并切除原阴囊皮肤切口及其周闱组织;余10例也是经腹股沟切口,根治性睾丸切除.病理检查除1例是腺泡型外,其余均为胚胎型中的梭形细胞型.术后化疗主要用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铣胺).结果 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年,平均6年.随访≥2年者11例,10例(91%)无瘤存活,1例于手术后近2年时复诊,腹膜后转移瘤的最大径达8 cm,家长放弃治疗,该例仅接受化疗6次.1例术后10年复查,精液内无精子.结论 小儿睾旁横纹肌肉瘤易于被检出,故多为Ⅰ期病变,且梭形细胞属良好型,经腹股沟切口高位精索离断、睾丸切除+VAC化疗,存活率达91%.由于环磷铣胺可致精液内无精子,故近年对Ⅰ期良好型病变可不用环磷铣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05 ~ 2009年收治的23例睾丸肿瘤患儿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至9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胸部CT、睾丸及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睾丸瘤体剔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等术式,术中均行冰冻病理切片,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化疗.随访6个月至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以及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和胸片检查.结果 23例中,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卵黄囊瘤11例,畸胎瘤8例,横纹肌肉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皮样囊肿2例.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13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0例.获随访21例,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1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查AFP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腹膜后转移1例.畸胎瘤8例,皮样囊肿2例,行保留睾丸的瘤体剔除术,均无瘤存活.结论 睾丸恶性肿瘤应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Ⅱ、Ⅳ期应采取手术加化疗.良性睾丸肿瘤可行肿瘤剔除术而保留睾丸组织.  相似文献   

3.
睾丸肿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91年1月~2002年2月收治41例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3个月~6岁,其中<2岁25例,睾丸卵黄囊瘤24例,睾丸畸胎瘤16例,睾丸横纹肌肉瘤1例,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17例卵黄囊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恶性肿瘤均行联合化疗。睾丸畸胎瘤患儿均存活,卵黄囊瘤随访21例,生存16例,死亡5例。结论B超是鉴别睾丸肿瘤有效方法之一,CT扫描对了解有无转移灶有益;甲胎蛋白(AFP)测定对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有极大帮助,术后多药联合规则化疗对提高睾丸恶性肿瘤的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应用于儿童腹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例腹部恶性肿瘤患儿临床资料, 16例患儿中位年龄5岁8个月(8个月至13岁11个月), 均行手术切除(细胞减灭术或肿瘤切除术), 同时术中行HIPEC。收集所有患儿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初步疗效。结果 16例患儿中, 肾母细胞瘤5例, 横纹肌肉瘤4例, 肾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 未分化肉瘤1例, 未成熟畸胎瘤1例, 神经母细胞瘤2例, 腹膜浆液性癌1例,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本次手术为初次肿瘤切除术者6例, 既往曾行肿瘤切除术、本次为肿瘤复发再手术10例。16例中位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 PCI)评分2.5分(0~21分), 肿瘤切除后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CC)评分0~1分。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应用于儿童腹部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和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例腹部恶性肿瘤患儿临床资料,16例患儿中位年龄5岁8个月(8个月至13岁11个月),均行手术切除(细胞减灭术或肿瘤切除术),同时术中行HIPEC。收集所有患儿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初步疗效。结果16例患儿中,肾母细胞瘤5例,横纹肌肉瘤4例,肾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未分化肉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腹膜浆液性癌1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本次手术为初次肿瘤切除术者6例,既往曾行肿瘤切除术、本次为肿瘤复发再手术10例。16例中位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评分2.5分(0~21分),肿瘤切除后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0~1分。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4例在HIPEC后30 d内出现三级不良事件。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3~20个月)。本次手术后共6例患儿复发:3例因复发死亡;1例复发后经再次化疗、手术、放疗,现无瘤生存;2例复发后化疗,带瘤生存。其余10例均未出现复发,无瘤生存。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7.4个月(2~20个月)。结论HIPEC应用于儿童安全、可行,未增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HIPEC对小儿腹部恶性肿瘤可能有效,但长期有效性还需要增加病例及随访时间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儿童原发性恶性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诊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恶性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至2008年1月问收治的11例儿童原发性恶性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术前影像学检查并于术前行穿刺活检,治疗方法主要为术前介入和/或全身化疗、手术切除、术中热灌注化疗和术后化疗.结果 肾细胞癌6例,无瘤长期(平均32个月)生存率66.7%.中胚性肾瘤3例,均获3年以上无瘤生存.肾透明细胞肉瘤1例,术后复发死亡.肾横纹肌样瘤1例,术后化疗2个月复发,结论儿童原发性恶性非肾母细胞瘤性肾脏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其中肾细胞癌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而肾透明细胞肉瘤、中胚层肾瘤和肾横纹肌样瘤则多见于小婴儿.经过多项系统性治疗,中胚层肾瘤预后较佳,肾细胞癌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儿童输尿管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例输尿管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儿童输尿管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5例患儿均为男性,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2例以腹痛就诊,分别为6岁和10岁,肿瘤位于输尿管下段,均行输尿管下段肿物切除+输尿管端端(输尿管膀胱)吻合,1例以尿痛并血尿就诊,年龄1岁9月龄,肿物来源于下段输尿管,经输尿管膀胱连接部长入膀胱,继发膀胱输尿管积水,经输尿管和膀胱联合切除肿物+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果 术后随访5~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恶性横纹肌样瘤1例6岁,以左下腹痛2周就诊,输尿管肿瘤边界不清与腰大肌肉和后腹膜粘连,切除肿物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后ICE方案化疗一疗程后局部复发,放弃治疗,术后233d死亡.尤文/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12岁,以右侧腰痛10d就诊,肿瘤位于输尿管髂血管水平,行输尿管肿瘤切除术+输尿管端端吻合术,术后予CAV+IE化疗12个月,随访56个月,未见转移及复发.结论 输尿管肿瘤在儿童发病率极低,文献曾报道的病理类型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性横纹肌样瘤、尤文/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横纹肌肉瘤,术前无特异方法诊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重建输尿管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确诊需要结合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类型决定是否化疗,治疗后均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治疗小儿良性睾丸肿瘤43例的临床经验。方法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作者收治43例小儿良性睾丸肿瘤,年龄5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4岁7个月。左侧28例(65%),右侧14例(33%),双侧1例(2%)。多以阴囊内无痛性肿块或阴囊沉重感就诊。超声检查提示为畸胎瘤或表皮样囊肿,39例术前甲胎蛋白(AFP)正常,4例高于正常(正常值0—20ng/mL)。35例取阴囊切口,8例取腹股沟切口,切开睾丸白膜,完整剥离肿瘤,缝合睾丸。术后随诊5—88个月(平均33个月)。结果43例均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切除瘤体包膜完整无破溃。术后病理诊断:成熟畸胎瘤27例(63%),不成熟畸胎瘤2例(5%),皮样囊肿12例(28%),单纯性囊肿2例(5%)。40例获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超声检查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可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方法之一,对诊断为良性睾丸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术,预后良好;在辅助检查结果不确切的情况下需做术中睾丸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儿童横纹肌肉瘤"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99方案"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改善儿童横纹肌肉瘤、生殖细胞性肿瘤、Ewing’s肉瘤等恶性实体瘤预后。 方法 对 1998年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明确诊断的横纹肌肉瘤及其它软组织肉瘤、生殖细胞性肿瘤、Ewing’s肉瘤患儿共 17例 ,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Rs 99方案 ,即外科手术、内科化疗、选择性放疗、病理科与影像学科协作诊断、综合治疗。按方案中条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分组 ,并按分组给予分级治疗。结果  17例恶性实体瘤患儿中 4例自行终止治疗并失访 ,12例获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6个月后进展死亡。随访至 2 0 0 2年 9月 ,12例获缓解者中 1例 2 2个月时复发后死亡 ;1例 2 4个月时复发带病生存至今 35个月。另 10例持续缓解 15~ 4 6个月 ,平均为 2 8个月 ,其中 9例已停药平均 17个月。结论 Rs 99方案诊断及治疗对横纹肌肉瘤、生殖细胞性肿瘤、Ewing’s肉瘤有效。  相似文献   

10.
儿童横纹肌肉瘤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23例横纹肌肉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发病年龄5岁(7个月至12岁)。依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的分期标准,I期2例,Ⅱ期4例,Ⅲ期8例,Ⅳ期9例。原发于头颈部14例,四肢4例,膀胱2例,肾脏、腹膜后及胆道各1例。所有患儿均经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肿瘤组织占位、压迫、浸润后引起。治疗严格依照患儿IRS分期进行。2002年前化疗方案以VDCA、VAC 和VadrC 为主,2002年后采用美国肿瘤学中心研究组(COG)横纹肌肉瘤化疗方案。其中19例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的患儿2年生存率为63%,4例接受单纯手术或手术结合单一化疗或放疗的患儿生存期均未超过2年。结论:儿童横纹肌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联合手术、放疗、化疗是治疗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阴囊切口手术治疗儿童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Ⅰ期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阴囊切口组(14例)和腹股沟切口组(27例)。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年龄、体重、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切口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9.3±9.2)min和(3.6±1.5)d, 腹股沟切口组分别为(42.0±8.6)min和(4.3±2.2)d, 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囊切口组患儿术前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值为(7 203.9±16 096.3)ng/mL, 术后1个月为(21.2±14.0)ng/mL, 术后2个月为(12.9±9.4)ng/mL。腹股沟切口组术前AFP值为(5 048.8±8 106.1)ng/mL, 术后1个月为(32.2±41.3)n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我院收治7例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就诊年龄1岁至8岁8个月,平均4岁6个月。肿瘤位于左侧4例,右侧2例,峡部1例。主要临床表现:腹痛4例,无症状腹部包块1例,偶然超声检查发现肿物1例,外院手术并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4例(其中2例因瘤体破裂,1例因瘤体巨大且合并肺部转移,1例因瘤体巨大)术前化疗后行患侧肾脏切除及峡部肿瘤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2例肿瘤位于肾脏一极行肿瘤剜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于我院行复发肿瘤切除术+盆腔转移灶切除。结果 5例获随访(含2例肾肿瘤剜除术)6个月至11年,平均4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行肿瘤剜除者肾脏功能良好。2例失访,包括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术前肺转移1例。结论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较少见,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如肿瘤位于肾脏一极可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术后按病理分型分期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相似文献   

13.
小儿附睾横纹肌肉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13岁,因右阴囊花生米大小肿块伴轻微疼痛4个月,在外院诊断为附睾炎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行附睾切除,术后病理报告附睾横纹肌肉瘤,1999年6月入本院进一步治疗,行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右附睾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其家属拒绝放疗和化疗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至2014年收治的61例儿童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均以阴囊包块就诊,其中60例无痛;61例体查均有阴囊沉重感,透光试验均为阴性;3例提睾反射消失,6例误诊为鞘膜积液,4例初诊腹股沟疝,2例睾丸炎症,1例误诊为腺瘤。术前AFP值均增高,超声检查提示实性包块,CDFI提示84.8%睾丸肿块血流丰富。阴囊X线片均未见确切钙化影。60例行瘤睾高位切除术,1例行睾丸肿瘤剥除术,11例加行腹股沟区淋巴结清扫术。病理检查多见疏网状、腺泡样以及乳头样结构。2009年以前术后化疗采用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近5年采用PEB(顺铂+足叶以带+博来霉素)方案、PVB(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或二者交替化疗。术后1~2个月随访AFP值多降至正常,无一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儿童睾丸卵黄囊瘤多因无肿痛性肿块就诊,体查包块有沉重感,AFP值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实质性包块。胸片和腹部超声可协助肿瘤临床分期。手术方案主要为高位瘤睾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能协助术者选择手术范围,术后配合化疗,患儿临床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位睾丸患儿的诊断和治疗, 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例异位睾丸患儿临床资料, 从病变类型、病因、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13例异位睾丸患儿年龄6~84个月, 中位年龄19个月;染色体检查结果均为男性。睾丸横过异位4例, 其中2例为腹膜后横过异位, 1例为经腹腔对侧腹股沟横过异位, 1例为经对侧腹股沟下降至对侧阴囊。睾丸同侧异位9例, 左侧5例, 右侧4例, 异位于腹股沟皮下浅筋膜囊内5例、会阴部皮下组织2例、大腿内侧根部2例。对同侧非横过异位睾丸行开放性异位睾丸探查术;对横过异位睾丸行腹腔镜探查术, 术中证实苗勒氏管残留1例。13例患儿术中均探及异位睾丸, 并无张力固定于阴囊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 术后6个月、12个月患侧睾丸体积分别为(239.5±73.2)mm3、(239.0±79.5)mm3, 均较术前的(145.8±51.7)mm3明显增大(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 B超显示患侧睾丸体积无明显变化(t=0.331, P=0.749)...  相似文献   

16.
肝外胆道肿瘤罕见,其中以横纹肌肉瘤最常见。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软组织恶性肌肉骨骼肿瘤,是儿童非常罕见的一种胆总管恶性肿瘤。它通常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和/或瘙痒。如果肿瘤没有局部浸润邻近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则类似胆总管囊肿。因此,确诊通常是在手术时或术前通过活检。早期诊断、与胆总管囊肿鉴别、尽早开始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1例10岁男童,反复阻塞性黄疸和发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术后确诊为胆总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经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该患儿预后良好。故必须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可以类似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且在儿童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儿童内胚窦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内胚窦瘤的特点 ,提高儿童内胚窦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诊断明确的 9例内胚窦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儿发病年龄 3个月至 10岁 4个月 ,<3岁者 7例 ;男 5例 ,女 4例 ;Ⅰ期7例 ,Ⅱ期 1例 ,Ⅲ期 1例 ;原发于睾丸 4例 ,卵巢 2例 ,骶尾部 2例 ,中枢神经系统 1例。临床表现多为原发部位肿物及其压迫引起的相应症状 ,经B超可明确肿物存在。术前甲胎蛋白 (AFP) 7例升高 ,为 4 0 0~ 2 0 2 7mg/L ,无残留病变、转移者术后AFP均可降至正常。 4例睾丸内胚窦瘤Ⅰ期中 3例经根治性手术加术后PVB方案或VAC方案化疗 ,均获得大于 5年的生存期 ;原发卵巢、骶尾部内胚窦瘤 4例中 3例在Ⅱ期前手术、化疗获得至少 2年生存期。结论 小儿内胚窦瘤早期诊断、经手术加术后化疗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 ,AFP检测及B超联合应用对小儿内胚窦瘤诊断及复发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外胆道肿瘤罕见,其中以横纹肌肉瘤最常见。横纹肌肉瘤是一种软组织恶性肌肉骨骼肿瘤,是儿童非常罕见的一种胆总管恶性肿瘤。它通常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和/或瘙痒。如果肿瘤没有局部浸润邻近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则类似胆总管囊肿。因此,确诊通常是在手术时或术前通过活检。早期诊断、与胆总管囊肿鉴别、尽早开始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1例10岁男童,反复阻塞性黄疸和发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囊肿,术后确诊为胆总管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经手术切除、术后化疗,该患儿预后良好。故必须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可以类似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并且在儿童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时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青春期前隐睾患儿手术前后抗精子抗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青春期前隐睾患儿手术前后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探讨AsAb与睾丸位置、手术、单/双侧和伴输精管/附睾畸形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隐睾患儿,50例,取腹股沟斜疝患儿和腹股沟区正常儿童各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采用AsAb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其血清AsAb IgG、IgM水平。结果隐睾组术前及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后AsAb的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腹股沟斜疝组术前及术后和健康对照组(Pa〈0.01)。睾丸下降固定术、单/双侧隐睾、术前睾丸位置及伴输精管和(或)附睾畸形均与AsAb无显著相关(Pa〉0.05)。结论青春期前隐睾患儿血清AsAb阳性率显著升高,与手术、术前睾丸位置、单/双侧隐睾及是否伴输精管/附睾畸形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性腺融合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脾性腺融合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例脾性腺融合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4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75岁。临床表现:病例1表现为左侧阴囊肿物;病例2表现为左侧腹股沟可部分还纳之肿物;病例3、4表现为双侧阴囊空虚。术中情况:病例1见左睾丸上极有红色肿物;病例2见与睾丸和脾门相连的索条状疝内容物;病例3、4腹腔镜分别在左髂窝和左肾下极探及暗红色团块样肿物。手术方法:病例1行左侧睾丸及肿物切除术;病例2通过疝囊行腹腔镜探查及索条切除术;病例3、4行腹腔镜探查及肿物切除术。结果患儿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脾性腺融合。结论脾性腺融合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临床诊断困难。常因考虑性腺的原发性肿瘤而行不必要的睾丸切除术。影像学检查、阴性的血清学检查结果及99mTC肝脾扫描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