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丽俐认为肝与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肝郁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起病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亏等,同时可见湿、热、痰、瘀、虚等多种病理因素相互错杂,其病位涉及肝、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在治疗中可从肝论治,补虚泻实,辨证论治,并注重内外同治,调摄身心,临证多得佳效。  相似文献   

2.
丁嘉瑶  陈力 《江苏中医药》2019,51(10):49-52
女性痤疮与冲任失调密切相关,然冲任失调病机概念广泛,且关于痤疮冲任失调证论述模糊。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及名医遣方用药归纳总结发现,痤疮冲任失调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阴阳失衡,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或脾虚胃弱,摄纳失司,健运失常,均可损及冲任,发为痤疮。此外,月经气血阴阳消长转化失衡,亦致冲任功能失调,导致痤疮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永良 《世界中医药》2008,3(4):226-226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肝斑”,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与中医“面痤”“黧黑斑”相似。中医认为多由肝郁气结,肾阴不足,气血失和所致。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弱不华,火燥结滞于面部。中医辨证分为3型:肝气郁结型、肾虚型、脾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产生了黄褐斑Ⅰ号、Ⅱ号、Ⅲ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从脾虚治疗痤疮的独特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从中医学的角度,首先阐述痤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通过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其病理机制的分析,结合李东垣《脾胃论》中的理论,以及对参苓白术散的方药组成分析以及对典型病例的探讨,对从脾虚论治痤疮进行探析。结果痤疮、尤其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型的痤疮,其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湿邪为患,日久而致血热发于头面。故在痤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调理脾胃。而调理中焦,重在健脾化湿。所以治宜健脾化湿,辅以清热活血,佐以消食开胃。临床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并且参苓白术散对于脾虚型痤疮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与单纯的疏散肺经风热、清热除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相比,从脾虚来论治痤疮更加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药配合治疗脾虚湿热型痤疮临床观察(350003)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方小玲(350004)福建省人民医院姚志芳“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较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炎症。它多发生在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如面部、胸背部。根据中医辨证,脾虚湿...  相似文献   

6.
陈五一 《世界中医药》2007,2(3):159-159
痤疮多发于青壮年,轻者可自愈,重者长年发作,是一种常见病。现将痤疮的辨治浅要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1.1风火毒瘀痰为标:“风行于上”,“风先伤于皮毛”,故痤疮多发于头面、背部。初起多有痒感,忽隐忽现,大而成疮,小而成疹,因此痤疮发病多与风邪有关。风邪分外风内风,外风伤表多见“风刺”“风疹”,邪自外至里,病浅;内风多因气血热盛所化,邪自内向外发,病深,但往往内风外风相合而发病。诸疮皆为火毒郁结营血而致血败肉腐所生。而痤疮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火热上炎所致。内火分上焦心肺火,中焦脾胃湿火,下焦阴虚火炎或阴阳失调虚火上炎。火热轻重,…  相似文献   

7.
总结黄平教授基于“伏火”理论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并举验案分享。黄平教授提出“伏火”也是痤疮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并衍化出气虚火郁之伏火、阳虚火浮之伏火及情志火伏之伏火三种主要证型。治疗上紧扣土虚内核,温清同用,补泻并施,调畅气机,以消伏火而退痤疮。  相似文献   

8.
杨青青  陈霞 《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11-1013
中医认为,先兆流产病因复杂,与肝、脾、心、肾相关,“冲脉隶属于肝”,肝失条达,疏泄失司,加之孕期肝气偏旺,郁而化火,易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茎系于脾”,脾虚不健,气血亏虚致肾虚冲任不固,胎动不安;“胞脉者上系于心”,心肾不交,冲任不固易致胎动不安;肾阴阳亏虚,致胎元不固,然病机之要责之于肾.根据临证分型,分别以补肾养血、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之法,疗效较好.同时,中成药配合西药、针灸、心理疏导,皆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光宇  王萍 《北京中医》2006,25(12):756-758
痤疮,中医称之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本文复习了古籍文献对该病的认识,并对近年来中医中药、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对痤疮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11.
周永明名中医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等疑难血液病,对ITP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用药均有独到见解,造诣颇深,根据气火失调、脏腑相关理论,并结合数十年丰富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将ITP病机特点概括为脾肾亏虚、火盛血瘀,以“脾肾亏虚”为致病之本,以“火盛血瘀”为致病之标,以“虚”“火”“瘀”为主要病理因素; 脾肾两脏相互影响,脾虚不能充养肾精则进一步加重肾虚,而肾虚日久累及脾脏,可致脾虚失运而引起失血或血亏。周老师治疗上采用健脾补肾以治本、泻火祛瘀以治标之法,熟谙分型施治、分期论治、辨病用药,辨证切中病机,施治掌握标本,方药多寡适宜,扶正祛邪兼顾,并且善于结合、借鉴现代药理学的中药研究成果酌情配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浅谈脾虚与眩晕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人民医院(317400)梁开荣关键词眩晕,病机,脾虚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有“因风”、“因痰”、“因虚”、“因火”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尽管眩晕证有偏风、偏痰、偏虚、偏火之不同表现,但其病机总属脾虚,治疗时也应不离健脾...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文献及临床实践,笔者发现既往教科书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失误;并提出相应的观点。①中风的关键原因是“痰瘀故邪”,不是“风、火”。②“风”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火”产生的原因是痰瘀损伤肝血或闭阻心窍使火郁而暴亢。③中风的受病部位在“神”,表现为神机障碍,而非在经络。肝魂损伤致口眼歪斜、运动性失语、肢体瘫痪;肺魄损伤致肌肤麻木不仁;肾志损伤致感觉性失语;心包受邪,心神受蒙致神志异常。④“神”损伤为虚证,补气血是治疗中的关键,兼祛邪,平衡阴阳;肝魂损伤补血为主;肺魄损伤养气为主;肾志损伤,填精为主;心包损伤,气血双补。  相似文献   

14.
脾肾两虚瘀夹理论与衰老机理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钟毅  孙立 《中医杂志》2000,41(6):325-328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肾虚,脾虚可致衰老,瘀血、痰浊亦可致衰老;而补肾法,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法均可延缓衰教练站肾健脾益气是延衰老老的基本途径,活血化痰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方法,但虚实夹杂多因素致衰老更多见,其中“虚”多集中于脾肾两虚,“实”则集中在痰浊与瘀血两大类。脾肾两虚,夹瘀夹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衰老的本质,是衰的主要病机,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论证了补肾健脾益气,因化痰延缓衰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本病从脾论治不仅有中医理论渊源,且“脾”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虚不仅涉及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紊乱,而且属于“脾”的肠道菌群也影响宿主的免疫稳态。中国中医科学医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余仁欢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依据李东垣的“阴火论”提出脾虚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虚不仅生湿,而且以脾胃为中心的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会进而导致三焦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变证丛生,从而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基础上,常可兼夹风湿、湿瘀互结、或痰瘀互结。采用健脾益气、疏风散火、祛湿和络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文旨在详细阐述余仁欢教授从脾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经验,并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中医诊治过敏性疾病,多立足辨证,从肺、脾、肾入手。笔者认为:从辨而言,均珂见该病多兼“风”邪为患。应病证结合,在调治肺、脾、肾的同时,辨清“风”邪为患之病机及其相应证候,从外风侵袭、脾虚生风、血热动风四方面辨治,并注意祛“风”治疗的用药特点2。  相似文献   

17.
引火归原法,是为肾虚火浮而设。肾虚火浮有阴阳之别。若肾中阴虚而致阳亢之火上越则为阳火;若肾中阳虚已极,龙雷之火不能内守,上飞外越则为阴火。其治疗,诚如《医方集解》说:“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遵张景岳“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即“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之谓也。笔者宗此,对凡属肾虚火浮所致之口腔疾患,概治以滋水养  相似文献   

18.
从脾胃论治五更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香 《河南中医》1999,19(4):22-23
五更泄又称“肾泄”、“洞泄”。古代医家多责之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所致。但详究其因并非一端,如脾虚、肝郁、食滞、酒积均可致晨泄。笔者临诊运用审因辨治的方法,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不揣浅陋,介绍如下,望同道指正。1伤食致泄王某,男,42...  相似文献   

19.
浅谈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中医学属于“骨痿”、“骨瘅”范畴,病机为肾虚、脾虚与血瘀,以肾虚为主。中医认为骨的生长发育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的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骨骼失养而萎弱无力。脾虚则是此病的重要病机。肾所藏之天生之精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必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 阳萎,不外虚实两证。虚证之因,前入认为以元阳不足之因为最,如《医贯》所谓:“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景岳全书》也有:“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然阳萎之因,命门火衰虽然居多,与脾虚亦不无关系,因脾与肾二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生理上来看,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有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