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蜱是一种媒介寄生虫,通过吸血可导致宿主营养不良,且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经济损失,威胁公共健康。目前蜱的防治主要使用化学药物,而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污染与毒性问题逐年暴露,因此寻找与化学感觉相关的靶点或者天然安全的驱避剂是蜱防控的关键。目前发现蜱的化学感觉系统在蜱寻找宿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蜱的化学感觉系统及不同驱避剂的利弊,以期为蜱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蜱类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类是多种人、畜自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兼贮存宿主。新疆地域疗阔,又多是半农半牧区,家畜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蜱类赖以生存的有利生态环境。迄今已发现蜱类25产9届42种,占全国已知蜱类的1/3以上。已发现的蜱媒性疾病及从蜱体现人分离到的病原体有: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北亚蜱媒斑点热、Q热、鼠疫菌、土拉伦斯菌、蜱媒回归热、莱姆病螺旋体、马巴贝西虫病、牛泰勒病虫;1990年以来,又从全沟硬蜱、边缘  相似文献   

3.
蜱是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的寄生生物,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引起宿主患病。我国蜱种多样,分布广泛,多种蜱具有医学重要性。现就我国常见蜱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传播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蝙蝠是全球分布的第二大类哺乳动物,它可以携带多种病原体,是人兽共患病重要的储存宿主。从目前传染病流行情况看,主要以人传人传染病为主,如艾滋病、结核病等,而蝙蝠引起的传染病多系突发传染病事件。长期以来,蝙蝠扮演了传播人兽共患病的主要角色。本综述以6种病毒性疾病为代表进行蝙蝠传播疾病的分类研究,认为蝙蝠作为传染病的储存宿主其传播途径含直接、间接及密切接触(种间和种内)3种类型,主要与地区性传染病的病种及蝙蝠自身免疫力有关,从而说明蝙蝠作为人兽共患病储存宿主的意义。本综述并特别指出我国要加大靠近南亚的亚热带地区蝙蝠是否携带致命性亨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病原的研究,以防不明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用同种抗原诱导动物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防治同一种蜱已有研究,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抵抗报道不多,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吸血量的影响,为了探讨异种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现象,作者等进行了草原革蜱(D.Nuttalli)中肠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对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的交叉免疫抵抗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浅黄色果蝠(黄毛果蝠)分离到A群轮状病毒重组毒株 众所皆知,蝙蝠是病毒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贮存宿主。我们从一只浅黄色果蝠(黄毛果蝠)的排泄物中分离到一株蝙蝠轮状病毒(蝙蝠/KE485207),并对该毒株的遗传学特征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因该病1975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地区而被命名为莱姆病。莱姆病的病原体已证实为伯氏疏螺旋体,其有多种动物宿主,主要通过硬蜱叮咬传播。  相似文献   

8.
莱姆病螺旋体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也称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蜱媒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feri),蓖麻硬碑复合体(Ixodesricinuscomplex)诸种蜱类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其中包括北美的肩板硬蜱(I.scalpularis)和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欧洲的蓖麻硬蜱(I.ricinus)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我国北方地区的全沟硬蜱(I.persulcatus)。某些其它蜱类及吸血节肢动物也可携带伯氏疏螺族体,但它们在本病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尚待研究。晰蜴、鼠、鹿、麝、鸟类等野生脊椎动物及狗、马、牛等家富…  相似文献   

9.
用同种抗原诱导动物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防治同一种蜱已有研究[1,2],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抵抗报道不多,研究内容仅限于对吸血量的影响[2],为了探讨异种媒介硬蜱间的交叉免疫现象,作者等进行了草原革蜱(D.Nuttalli)中肠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对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的交叉免疫抵抗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发蜱媒病原体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媒病原体持续危害全球健康,我国蜱种丰富、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发病较多。大多数蜱媒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发蜱传病原体的鉴别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使得人们对病原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流行较为广泛的几种新发蜱媒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埃立克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及巴贝西原虫进行综述,描述其在媒介蜱、动物宿主和人类的感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90年4月3日至5月9日在博尔塔拉自治州的博乐、温泉和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新源、巩留、特克斯和昭苏等7县15个点,在北纬42°30′~45°15′,东经79°55′~84°35′,之间蜱类区系的考察结果。在此期间共获蜱类2700余只,结合既往的标本和资料,共记述该地区已知蜱类7属23种的采集地点、宿主及与疾病的关系。其中全沟硬蜱、边缘革蜱、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和残缘璃眼蜱的数量占优势,分布亦较广。业已证实,全沟硬蜱是森林脑炎和莱姆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从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体内已分离到土拉伦斯菌和蜱媒斑点热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
1973~1977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中华锐缘蜱[Argas(Carios)sinensis Jeu & Zhu]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证明其生物学特性与蝙蝠锐缘婢[A.(C.)vespertilionis(Latreille)]有显著的不同。 本种幼虫以大、小鼠的仔鼠为动物宿主。若虫和成虫能吸食多种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华锐缘蜱生活史,包括卵、幼虫,2至4龄若虫、雌虫和雄虫。若虫蜕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蜱类抗血小板集聚的生物活性成分,了解其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用葡聚糖Sephadex G?鄄50凝胶过滤及高效液相从半饱吸血的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具有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的蛋白质,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分子量,并用兔富血小板血浆研究其血小板集聚抑制活性。 结果 通过液相分离,从中华硬蜱唾液腺中得到了一种血小板集聚抑制剂,用飞行质谱测定该抑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Mr )为8 065。该抑制剂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集聚表现强烈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 μg/mL时,可以抑制90%以上的血小板集聚。 结论 首次分离获得中华硬蜱唾液腺血小板集聚抑制剂,该抑制剂对硬蜱顺利获取宿主血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吉林省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蜱的种类和分布。方法 2014年5—7月在延边地区龙井市、珲春市、延吉市3个市的6个调查位点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类样本,显微镜下依据经典蜱类形态学种属鉴定蜱的种类。结果共采集的蜱280只,隶属2属2种,其中长角血蜱占94.64%(265/280)、全沟硬蜱占5.36%(15/280)。龙井市采集的86只蜱中,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的比例分别为83.72%(72/86)和16.28%(14/86);珲春市采集的187只蜱中,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的比例分别为99.47%(186/187)和0.53%(1/187);延吉市采集的7只蜱全部是长角血蜱。结论延边地区自然生境内主要以长角血蜱和全沟硬蜱为主,长角血蜱是优势蜱。  相似文献   

16.
腊子口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莱姆病是由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莱姆病自1987年于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并证实存在自然疫源地以来〔1〕,许多地区进行了蜱类和野生动物的莱姆病病原体调查〔2〕,北方莱姆病疫源地以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为传播媒介,姬鼠和鼠平鼠为主要贮存宿主,大型野生动物和家畜为蜱的繁殖宿主。疫源地分布的南界,现知东自华北的太行山脉,经六盘山,西到新疆的天山〔3、4、5〕。甘肃省曾有莱姆病病人发现〔6、7〕,为了进一步了解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林区是否有本病疫源地存在及性质,作者进行了人…  相似文献   

17.
蜱的肠道内储存着大量的微生物,是多种蜱传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布鲁氏菌(Brucella)就是蜱肠道微生物之一。生态可塑性以及多致病性使布鲁氏菌能在蜱中存活。布鲁氏菌不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布鲁氏菌在种间传播过程中具有重大流行病学的研究意义。蜱不仅可以传播布鲁氏菌,而且在动物间跨物种的布鲁氏菌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防控和根除布鲁氏菌病的措施应包括蜱的消除。蜱作为储存宿主而不是特异性宿主可以引起布鲁氏菌的种间传播。本综述旨在探讨布鲁氏菌在储存宿主和非特异性宿主尤其是蜱中的检测,为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并且为实施有效防控措施以及疫苗的接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华硬蜱叮咬免疫接种宿主后的吸血、生殖能力变化。方法 选用中华硬蜱 10 5kD柱层析纯化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常规免疫接种 (3次 )后 ,用中华硬蜱成虫感染 (叮咬 )新西兰兔 ,分别观察空白对照组、佐剂对照组、10 5kD纯化抗原组中华硬蜱雌性成虫的吸血、生殖情况。结果 中华硬蜱 10 5kD纯化抗原可诱导新西兰兔产生显著的抗蜱免疫力 ,使其吸血、生殖能力显著降低 ,其中吸血量较空白叮咬对照组分别下降 6 7 9%、6 5 9% ,产卵量分别下降 74 6 %、73 7% ,并且中华硬蜱吸血时间延长 ,产卵量指数降低。而中华硬蜱叮咬佐剂免疫接种组兔后 ,其吸血、生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华硬蜱 10 5kD纯化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非常有效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黑河口岸地区蜱种类多样性。方法 对2012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黑河区域内蜱种群密度、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迁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及总结,通过形态学的观察及PCR检测明确黑河地区蜱的分类及携带病原体情况。结果 黑河口岸地区的蜱类采集活动中,共获得蜱类1 343只,经鉴定分属3属3种,其中森林革蜱1 054只,占总体构成78.48%,为优势蜱种;嗜群血蜱236只,占总体构成17.57%;全沟硬蜱53只,占总体构成3.94%。之后本试验对采集到的1 343只蜱针对10种病原体进行PCR检测。在黑河地区的蜱类中,森林革蜱的立克次体感染率为64.37%、巴尔通体感染率为3.35%、类似巴贝西虫病原体检出率为1.70%,其他相关蜱虫病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 森林革蜱为试验采集蜱虫中的优势蜱种;进行病原体检查发现立克次体具有较高感染率,其中病原体主要在森林革蜱中发现,森林革蜱仍然是监测新发蜱媒传染病的前哨种类。携带的病原体的种类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慢慢发生变化,边境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蜱虫比较活跃繁多的地区和季节应该增大防范措施,以免人们在工作以及生活中被其感染,从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广西地区牛羊场硬蜱种类及其分子特征,了解该地区蜱类的分类地位,为养殖户防控硬蜱及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实验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采用动物体表法采集寄生的蜱类;提取蜱基因组,PCR扩增3种硬蜱的线粒体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基于邻接法,用MEGA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牛羊体表上共采集蜱2 030只,隶属1科2属3种,其中微小扇头蜱1 968只,长角血蜱49只,具角血蜱13只。PCR扩增微小扇头蜱、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16S rDNA和COI基因片段长度分别是460 bp和710 bp左右,分别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相应种类相似较高且在一个进化分支上。结论 广西地区牛羊场优势蜱种是微小扇头蜱且存在长角血蜱和具角血蜱。三蜱种16S rDNA和COI序列存在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