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林华雪 《医疗装备》2023,(5):99-101
目的 探讨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37例糖尿病患者,根据DPN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两组均行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波检测,比较两组标准化F波差异,并分析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波对DPN的诊断价值。结果 137例糖尿病患者中60例发生DPN,发生率为43.80%;发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FLmean、FLmax、FLmin诊断DPN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均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 肌电图测定标准化F波对DPN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诊断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治疗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程时间,将其分为三组。病程>10年的34例患者为Ⅰ组,病程1~10年的28例患者为Ⅱ组,病程1~12个月的20例患者为Ⅲ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比较各组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测结果、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结果、胫神经H反射、尺神经f波异常率。结果:Ⅰ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异常、正中神经MCV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0.00%、44.12%,明显高于Ⅱ组的25.00%、17.86%和Ⅲ组的15.00%、10.00%%,差异明显(P<0.05);Ⅰ组患者腓浅神经SCV异常、尺神经SCV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2.94%、44.12%,明显高于Ⅱ组的21.43%、14.29%和Ⅲ组的10.00%、10.00%,差异明显(P<0.05);Ⅰ组患者的胫神经H反射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早期DPN诊断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糖尿病颈动脉超声狭窄程度与神经肌电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就诊的11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狭窄<50%组(n=59)和颈动脉狭窄≥50%组(n=56)。所有入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分析颈动脉超声狭窄程度与肌电图参数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波幅(sensorynerveactionpotential,SNAP)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肌电图数据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波幅(SN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幅(SN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波幅(SN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肌电图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颈动脉狭窄程度≥50%时,应早期进行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治疗DPN患者48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DPN患者42例,治疗前后化验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用肌电图测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5%、81.6%。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及SCV均明显提高,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1)。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DPN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异常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神经自觉症状和肌电图检查将9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8例)、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SDPN)组(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33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测定及肌电图检查并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SDPN组、DPN组血浆Hcy分别为(8.16±2.23)、( 12.48±4.15)、( 13.51±5.80)μmol/L,与对照组的(6.00±1.4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SDPN组、DPN组血浆Hcy≥15.0μmol/L发生率分别为3.57%(1/28)、12.50%(4/32)、21.21%(7/33),与对照组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cy与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尺神经MCV、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尺神经SCV、腓肠神经SCV、腓浅神经SCV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7、-0.401、-0.718、-0.711、-0.417、-0.360、-0.449、-0.570,P< 0.01),与正中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9、0.598,P<0.01).结论 血浆Hcy升高可作为DPN发生发展的一个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方法 本病例分三组:A组,糖尿病有周围神经症状组131例;B组,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症状组151例;C组,健康体检组152例.三组病例均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深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结果 糖尿病有周围神经症状组神经异常高于无周围神经症状组(P<0.05),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症状组神经异常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腓浅神经异常高(P<0.01),出现早.结论 糖尿病患者不论有无周围神经症状均应常规行双侧肢体NCV检测,尤其是腓浅神经的SCV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16例患者的电生理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积极治疗后的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电生理变化规律,探讨预后。方法随访经积极治疗的16例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依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9、24个月对其右侧大鱼际肌、胫前肌及股内肌进行肌电图检查,测定其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分析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电生理表现为肌肉放松时自发电位增多(25.0%),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20.8%)、波幅增高(12.5%)、多相波增多(16.5%),重收缩时募集减少(25.0%);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远端潜伏期(DML)延长,其中正中神经:MCV(46.00±4.32)m/s、SCV(40.66±2.65)m/s、SNAP(7.98±1.05)μV、DML(4.28±0.63)ms、CMAP(6.32±1.54)mV,腓总神经:MCV(34.96±2.55)m/s、CMAP(3.21±1.99)mV、DML(7.32±1.65)ms,腓肠神经:SCV(36.48±5.20)m/s、SNAP(2.15±1.22)μV;而正常对照组的正中神经:MCV(54.63±5.33)m/s、SCV(59.25±6.45)m/s、SNAP(26.53±6.32)μV、DML(3.96±0.65)ms、CMAP(9.89±2.30)mV,腓总神经:MCV(48.49±3.25)m/s、CMAP(5.47±1.77)mV、DML(5.20±3.27)ms,腓肠神经:SCV(63.21±9.30)m/s、SNAP(4.63±1.29)μV;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积极治疗后,正己烷中毒患者以上各项参数均逐渐好转,24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电生理表现明显异常,经积极治疗后,电生理指标可望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CT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0例CTS患者(CTS组)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肌电图等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CTS组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指4桡侧.腕SCV和SN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6±3.2)m/s比(50.1±3.5)m/s、(35.8±3.1)m/s比(55.1±3.5)m/s、(35.8±3.2)m/s比(53.1±3.4)m/s,(7.6±3.9)μV比(28.0±7.0)μV、(8.3±3.1)μV比(26.0±6.6)μV、(7.5±3.3)μV比(25-3±7.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神经指4尺侧-腕、指5-腕SCV和SN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正中神经腕.大鱼际肌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5.0±2.2)ms比(3.0±0.4)ms],CMAP明显低于对照组[(3.1±2.3)mV比(11.2±3.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正中神经SCV减慢或未引出电位60例,异常率100.0%(60/60),波幅降低54例,异常率90.0%(54/60)。正中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或未引出50例,异常率83.3%(50/60),波幅降低43例,异常率71.6%(43/60)。CTS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指4.腕SCV差值异常率为100.0%(60/60)。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CTS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0例,均行肌电图及MRI检查,统计分析肌电图与MRI检查结果。结果:在280例患者中,221例(78.9%)针极肌电图出现异常,其中134例出现失神经电位(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或CRD),20例出现宽大和多相的MUP,67例两者均有。在280例患者中,52例腓总神经、24例胫神经的CMAP波幅降低,7例腓总神经的SNAP波幅降低。所有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正常,胫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结论:EMG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损害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高,EMG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损害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反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元近端损害情况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Keypoint4.0型肌电图仪,测定50例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MCV,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及胫神经H反射.结果:50例患者中,H反射异常33例、异常率66%,MCV异常12例、异常率24%,SCV异常21例、异常率42%.以H反射、SCV异常为主.在病程<5年的19例中,H反射异常12例、占63%,SCV异常10例、占52.6%;病程>5年的31例中,H反射异常21例、占68%,SCV异常18例、占58%.结论:H反射检测对临床上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帮助,提示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时,H反射应作为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1.
李海囡  付明  李平 《现代保健》2011,(26):50-5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和H反射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CA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60例,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正中、尺、腓、胫神经NCV,并在胭窝引出H反射。结果患者组的NCV及H反射与对照组比较异常率明显增高(P〈0.01);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率高于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MCV。结论NCV及H反射检查对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活血痛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常规接受降糖治疗,对照组应用甲钴胺片,观察组应用活血通痹汤,比较两组患者双侧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总有效率.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65.85%(p<0.05);观察组SCV及MC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活血痛痹汤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SCV及MCV,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美国40岁以上的DM患者中DPN患病率达32.7%,并随DM病程增加而显著增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症状一旦出现则治疗极为困难。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正己烷中毒92例神经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神经肌电图表现特点。方法对92例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人和31名无接触职业危害的健康成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分析。结果①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AL)延长,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下降,且各指标随着中毒程度加重而下降明显,严重的可出现对刺激无反应;MCV总异常率97.83%,SCV总异常率96.74%。对照组MCV异常率2.15%,SCV异常率1.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肌电图(EMG)结果呈神经源性损害,异常率38.04%,对照组3.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神经EMG主要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程度与临床病情平行,建议对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分级诊断,可以结合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点和可疑值范围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使用ROC曲线法,评价某试剂盒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明确针对本试剂盒的诊断临界点,并探讨用ROC曲线法确定可疑值范围。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合临床确定的正常组508例和冠心病组176例测定的某血浆指标含量,绘制ROC曲线。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3,并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试剂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确定诊断临界点为40.70U/L,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疑值范围为(36.90,47.80)U/L,一致性检验结果较好。结论:使用ROC曲线评价具有简单有效,并可用来确定诊断试验的敏感度及可疑值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了2012年3月一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对上述受试人员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等各项传导速度以及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以及腓总神经功能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诊断率(65.3%)显著高于临床诊断率(34.7%),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肌电图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72例和非DPN组54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高频超声检查,观察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形态学改变,测量其前后径(D1)和横径(D2),并计算横断面积(CSA).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腓总神经CSA及感觉传导速度、波幅等电生理指标、糖尿病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PN组、非DPN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与非D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患者胫后神经D1、D2和CSA分别为(7.1±1.4) mm、(4.5±0.7)mm和(25.1±4.9) mm2;非DPN组分别为(6.9±1.2) mm、(4.3±0.6) mm和(23.3±4.7) mm2;对照组分别为(5.2±1.1) mm、(3.6±0.8)mm和(14.7±3.2) mm2.DPN组患者腓总神经Dl、D2和CSA分别为(6.7±1.0) mm、(4.3±0.9) mm和(22.7±5.1) mm2,非DPN组分别为(6.6±0.8) mm、(4.1±0.5) mm和(21.3±4.2) mm2,对照组分别为(5.1±0.5) mm、(3.5±0.4) mm和(14.3±3.4) mm2,超声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呈段性或弥漫性肿大,D1、D2、CSA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PN组患者增大程度大于非DPN组,但仅胫后神经C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腓总神经CSA与感觉传导速度、波幅呈负相关(r=-0.352,P<0.01;r=-0.375,P< 0.01);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457,P<0.01;r=0.621,P<0.01).而在对照组,腓总神经CSA与年龄、感觉传导速度、波幅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发展至DPN之前已存在周围神经的异常,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高频超声检查,特别是高龄患者,可为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更为直观的诊断信息,从而为DPN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神经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7月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的1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进行检测。结果足底内侧神经检出异常率均高于腓肠神经、腓浅神经和胫神经H反射及F波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双侧足底内侧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足底内侧神经检测的敏感性高于胫神经.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建议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基础上进行足底内侧神经检测,以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这对于患者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用Keypoint肌电图仪对5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迟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早期和后期的周围神经病变在肌电图改变上是不同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异常为主,与其临床症状下肢重于上肢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作为正己烷早期神经毒效应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8名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匹配,选取接触正己烷未出现周围神经中毒症状的作业工人56名作为接触组,不接触正己烷等有机溶剂且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的作业工人56名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肘静脉血并检测血清外泌体中PEDF水平。对病例组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病例组、接触组以及对照组PEDF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病例组PEDF与神经肌电图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与接触组、对照组间血清外泌体PEDF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病例组血清外泌体PEDF水平高于接触组(P <0.05)、而接触组血清外泌体PEDF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此外,对病例组血清外泌体PEDF水平与其神经肌电图4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EDF水平与腓总神经的下肢远端运动潜伏期为正相关(r=0.62,P <0.001),与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