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颈性眩晕是起源于颈椎、以头晕为主诉的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以头晕伴有颈肩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头晕多在颈部活动后出现,且颈椎影像学检查存在异常[2-3]。现将笔者运用石氏伤科定位旋扳法治疗颈性眩晕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软骨退变为病理基础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以局部疼痛、变形以及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1,2],晚期常出现关节畸形,进一步影响关节功能[3]。国内调查发现,55岁以上人群KOA患病率达到88%[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刺治疗KOA的有效性已被众多临床试验所证实[5],并被临床指南所推荐[6]。本研究传承东垣针法学术思想,在针刺组方思路上进行创新,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KOA的效果,以期为KOA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5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以不自主、无节律的突发、快速、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抽动和(或)发声为特征[1,2]。TD的发病原因多样,近年的研究认为,部分TD的发生与寰枢关节半脱位、上颈段关节错位等关系密切[3],这类TD被称为颈源性抽动障碍。针对这类TD,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整脊、推拿以及针刺等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  相似文献   

4.
<正>颈性眩晕为骨伤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临床常见头晕目眩,伴有颈或肩背部疼痛僵硬、肢体关节怕冷等症状[1-3]。本病属于中医“项痹”“眩晕”范畴,赵文海教授认为其临床多以虚证引发,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阳气”[4-6],说明阳气不振则髓海生化无源,气血津液推动及升发无力,日久痰湿内生,阻滞经络而致瘀痹,上扰清窍。  相似文献   

5.
<正>颈性眩晕是临床眩晕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种颈部病变可导致该病症,临床一般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颈椎不稳致颈动脉颅外段供血不足或因关节退变、损伤等影响椎基底动脉血供有关[1]。颈性眩晕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目前治疗方案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保守治疗包括局部手法整复、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6.
王岩飞 《中国针灸》2023,(4):461-462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易感个体接触特异性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有发作性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等[1]。近年来AR发病率不断升高[2],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症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导致部分患者处于抑郁状态[3]。笔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埋线治疗AR患者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难以自控地担心某些对象或事件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伴有不安感、睡眠障碍等症状[1]。该病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影响机体[2-4]。众多研究者通过临床或实验等[5,6]证实了针刺疗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正>无先兆型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疼痛部位多位于额颞部,以发作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发作时通常伴有恶心、呕吐、怕光畏声、易怒等症状[1]。相关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偏头痛,而在15~49岁的女性最为常见[2]。因反复发作,对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3]。针刺是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广泛[4-5]。  相似文献   

9.
<正>后循环缺血既往被定义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已普遍用前者取代,有文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由后循环缺血引发的病例占比约20%[1],其以头晕、视物旋转等为主要症状,也将这种眩晕症状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前循环来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更高的风险[1]。西医根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特点主要采用血管扩张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针对性治疗,但疗效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疗效局限[2]。  相似文献   

10.
<正>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1]。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2]。现代医学多主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常作为急性ON的首选用药。尽管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能够快速消除视神经的炎症及水肿,但有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3-4],而中医药强调审因论治,整体合参,在治疗本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内服、针刺及穴位注射等方法,可有效改善视神经炎患者的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1.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现,故统称为眩晕[1]。眩晕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西医认为眩晕可因多种疾病发生,如高血压病、低血糖、低血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贫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2]。眩晕亦是中医常见疾病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有“头眩”“螟眩”“眩冒”等病名。  相似文献   

13.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发生狭窄或闭塞,引起同侧椎动脉血流逆行流向锁骨下动脉远端,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产生的症候群[1]。本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等症状;患侧上肢也可出现感觉异常、无力、皮肤苍白、发凉、消瘦、麻木等[2]。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属中医学"眩晕"范畴。SSS的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相应治疗,而外科治疗多以血管内介入为主[3]。  相似文献   

15.
<正>腰痛(LBP)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疼痛的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1],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风湿病等。据国外统计,在西方国家约50%~80%的成人患腰痛,其中1/4因此而找医生。60%~80%的瑞典人在一生中经历过腰背痛。1971年美国有运动系统损伤病人1890万,其中腰背痛病人有800万人,居各类损伤之首[2]。目前在德国有27%~40%的人有腰痛症状,70%的人每年至少患一次腰痛,80%~90%的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腰痛的经历[3]。针灸治疗腰痛,具有简、便、廉、验的特征。在针刺治疗腰痛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针刺是安全的,且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4]。德国中医研究所以针刺为主治疗腰痛,近期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偏头痛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搏动性一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及畏光、畏声等,每次持续4~72 h[1]。其中无先兆性偏头痛最为常见,约占偏头痛的80%[2]。目前西医对于偏头痛急性期止痛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曲坦类药物为主,但是长久应用具有耐药性和一定的不良反应[3]。针灸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长期针灸治疗可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减轻疼痛程度[4]。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迫切需要即时止痛,笔者采用序贯三联巨刺法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55例,观察其即时止痛效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并中药外敷与口服西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源性眩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并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林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刺并中药外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疗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96%,总有效为85.18%,对照组治愈率为52%,总有效为72%,两组治愈率比较P<0.01,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突发性耳聋( sudden deafness) 即“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突聋是指在较短时间内( ≤72 h) 听力损失超过 20 d B,同时伴有耳鸣,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等症状[1]。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显示与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内耳循环障碍、膜迷路破裂等因素相关[2]。该病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以单侧发病者较多见,发病后在几分钟、几小时或 3 d 之内患者的听力降到最低点[3],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听力的永久性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对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肱骨外上髁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外侧肘部疼痛、关节僵硬酸痛及活动不利[1],若不及时干预,将进一步发展至局部肌肉萎缩,患者生活受到严重阻碍。流行病学结果示[2-4],该病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40~60岁,发病率约为2%。现代研究[5]肯定了针刺对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且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