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损伤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n=4)和轻症组(n=32,包括轻型和普通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情况,测定并比较每组患者血清肌酐、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和右心室功能。结果COVID-19重型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轻症组(Z=-3.183,P=0.001),糖尿病患病率(χ^2=13.056,P<0.001)、血清肌红蛋白(t=5.284,P<0.001)、CK(Z=-2.267,P=0.029)、CK-MB(Z=-2.140,P=0.032)、cTnT(Z=-2.134,P=0.037)、CRP(Z=-1.892,P=0.041)、NT-ProBNP水平(Z=-2.467,P=0.014)和右心室Tei指数(t=5.256,P=0.023)均显著高于轻症组。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Tei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OVID-19重型患者心肌存在一定的损伤,右心功能减退。重型COVID-19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前COVID-19疫情仍肆虐全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且毒株不断变异,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中医温病学发展源远流长,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可调畅人体气机,增强免疫力,减少感邪发病。本文回顾了COVID-19的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方法相关研究,指出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应遵循“三因制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其预防方法主要为中药口服、中药香囊、中药香熏、中药药浴、中药膳食、中医功法等;其治疗方法主要为宣肃肺气、调畅气机,肠肺同治,既病防变;此外,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运动康复、心理疏导、饮食调护等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s-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 日—5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聚集性感染病例占57.78%;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危重型组患者发热比例更高;此外,患者年龄方面,重/危重型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部分患者出现WBC、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其中3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无症状/轻型组(P<0.05)。3组之间CR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CT病变主要以双肺多发为主,多表现为磨玻璃样渗出。出院患者2周后复查核酸,7例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相似,但病例以聚集性为主,当地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须持续加强,同时应重点强化中老年患者的防护与救治,并注意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44例老年重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例特点,在环境布局与感控措施,生命体征监测,氧疗,心理评估与支持,病情观察与护理,营养支持等方面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28例患者痊愈出院,16例在院康复治疗,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结论:落实防护措施,关注氧疗,心理支持等关键环节可以极大改善患者预后,是救助治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疾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爆发,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仍存在很多争议。COVID-19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一定时期内,湖北省通过胸部CT检查能够对COVID-19肺炎患者实现临床诊断。同时胸部CT检查在患者治疗后评价方面能够提供临床依据。本文介绍了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肺炎患者CT影像学表现,同时初步总结了部分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胸部CT表现,以期为临床进行准确的影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短期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效果。方法 120例老年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若患者体温≥38℃,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2次/d;若体温<38℃,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次,1次/d,一般2~3 d减半,持续5~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肺部CT好转率及好转所需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发热、咳嗽、乏力的消失率,住院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比例,并发症(继发感染、继发糖尿病、低钙血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对照组肺部CT好转率分别为86. 7%、71. 7%,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肺部CT好转所需时间分别为(8. 56±2. 88)、(13. 9±4. 07) d,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6. 25±3. 77)、(14. 45±7. 67) d,两组比较,P <0. 05;实验组、对照组发热及咳嗽消失分别为41(83. 7%)、23(47. 9%),31(59. 6... 相似文献
12.
继SARS疫情后,2019-2020年我国又一次发生了由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两次疫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SARS疫情入手,回顾SARS病毒的发现过程,系统分析了有关SARS病毒宿主来源的相关研究,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最新科研进展和疫情特点,为医务人员科学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具有高传染性和死亡率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并伴随致命的并发症,且患者多预后不良。本文归纳总结了C反应蛋白、白介素6、乳酸脱氢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在COVID-19的早期临床辅助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区分、分级诊疗、病情进展预测和预后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深入研究生物标志物在COVID-19中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辅助COVID-19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3):554-555
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7月中旬,全球COVID-19的确诊病例已超过1400万例,其中近60万例死亡。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为4 d,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时,半数以上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样影,80%以上患者淋巴细胞减少。14%~76%的COVID-19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但常无症状,肝脏生化指标升高主要表现为ALT、AST、GGT水平升高,胆红素水平略升高,ALP水平一般正常。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02-16~2020-03-1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收治的9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资料,总结临床诊疗经验。结果 9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41~85岁,男5例,女4例;重型2例,危重型7例。与重型COVID-19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水平相对较高,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对较低。2例重型患者均需鼻导管/面罩吸氧,2例危重型患者需高流量吸氧,5例危重型患者需行有创机械通气。2例危重型患者需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6例危重型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细菌真菌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入院后28 d评估病情转归,痊愈出院7例;截至3月16日,2例危重型患者COVID-19治愈后,因基础疾病转至非负压病房ICU治疗。结论 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改善重型、危重型COVID-19预后。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存在人传人特性,基本传染系数高达3.77,具有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1-5])。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常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具有无创、舒适、依从性好等特点。俯卧位通气可改善ARDS重力依赖区肺泡通气血流比例,改变局部区域的跨肺压,帮助肺内分泌物引流~([6])。侧卧位通气与其具有相似原理,清醒患者依从性更好。对于不能耐受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的COVID-19患者,若可采用HFNC联合侧卧位通气帮助患者度过急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方法构建并分析COVID-19和心房颤动(房颤,AF)的共表达网络,探寻COVID-19相关AF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从GEO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中获得COVID-19和AF相关数据集,通过WGCNA识别疾病相关模块,将COVID-19和AF疾病相关模块中的基因进行交叉,得到COVID-19相关AF的共享基因,进行GO、KEGG、Reactome、WIKI Pathway分析探寻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并构建PPI蛋白网络互作图,运用Cytoscape软件确定关键基因和关键通路。结果 共得到45个COVID-19和AF的共享基因,富集分析显示目标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学进程及通路,其中MAPK信号通路最值得关注。结论 探讨了COVID-19和AF之间联系的分子机制,得到了3个关键基因MAP3K1、CREB1、RPS6KA3,认为AngII-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所导致的炎症风暴在COVID-19相关AF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7 日至2020 年3 月10 日在我院诊治的重症COVID-19 患者资料。结果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 例,年龄47~65 岁,3 例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乏力及腹泻等。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均出现显著降低。胸部CT 表现为外周分布、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5 例重症患者均予抗病毒治疗,康复者血浆治疗1 例,托珠单抗治疗1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以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影像学特点以外周分布的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为主,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