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针刺组(治疗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1,次40mg,每日3次,餐后服用,每周一至周五服药,停药2天,以减少副作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含量比较,针刺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浆内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偏头痛""针刺""选穴""疗效分析"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偏头痛针刺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针刺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针刺处方72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风池、足少阳胆经和头面部及颈项部,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百会、风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治疗偏头痛可以使用百会、太阳、风池组合,并结合具体情况搭配太冲、阳陵泉等穴位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血管神经性头痛 ,表现为一侧、双侧或全头部疼痛 ,以颞额部为主 ,呈搏动性跳痛 ,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笔者在近几年临床过程中发现 ,偏头痛患者多在风池部有明显压痛和异常改变 ,采用针刺风池为主治疗偏头痛 56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 56例中 ,男性 2 2例 ,女性 34例 ;年龄最小 17岁 ,最大 6 0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12年。2 治疗方法  取头部腧穴为主 ,单侧偏头痛取患侧腧穴 ,双侧偏头痛取双侧腧穴。以风池为主穴 ,配取太阳、角孙、外关、合谷等。针刺方法 :取风池或压痛明…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年轻女性。用药治疗经久不愈或愈后复发。我科自1998年~2000年门诊采用远红磁疗电兴奋治疗仪进行穴位治疗偏头痛100例,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报告100例偏头痛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女79例,男21例,年龄15~54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个月,经核磁共振和头部CT检查,除外头部器质性病变及有精神症状不配合者。2 治疗方法2.1 以足少阳经为主取穴并加阿氏穴及配穴 取穴采用双侧对称取穴。主穴有太阳、率谷、头维、悬颅、百会。配穴:合谷、风池。治疗前将远红磁疗电兴奋治…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规律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方法搜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报道40篇,对其取穴规律从中医角度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偏头痛的主穴有10个。10个腧穴分布于6条经和经外奇穴上,其中足少阳胆经用得最多,有3个,其他经上的各有1个。结论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并且多以风池、太阳与率谷相配出现,而配穴则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头痛涉及多条经脉,与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最密切。针刺治疗偏头痛效果良好,风池、太阳穴、丝竹空、率谷、中渚、太冲等是其重要组方,辨证施治和经络理论是选穴基础和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风池、天柱和完骨穴对偏头痛得治疗效果。方法:68例患者接受双侧风池、天柱和完骨穴针刺治疗为治疗组;40例患者口服西药尼莫地平和谷维素为对照组,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和72.5%,控制率分别为45.6%和22.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偏头痛机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针刺治疗简单、价廉,效果显著。系统研究针刺作用机制,可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拟对现已取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治疗偏头痛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按腧穴析出原则提取治疗处方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腧穴的使用频率、分布部位、归经、归属特定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腧穴的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大成》等28本古籍中有效处方184条,涉及115个腧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使用频次前5为风池、合谷、百会、解溪、攒竹;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关联分析显示腧穴间置信度最高为“合谷-丝竹空”;网络图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合谷-风池”;聚类分析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提示古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脉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选穴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属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范畴.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40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40例中,女性28例,男性12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30岁;左侧偏头痛18例,右侧偏头痛22例;辨证分型属肝胆火盛者24例,属经络不通者8例,肝血虚者8例.治疗方法 1.取穴:主穴:风池.配穴:率谷、悬颅,太阳.随证选穴,肝胆火盛者加太冲、合谷、曲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针刺少阳经穴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血桨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穴,阳阳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穴.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评分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β-EP含量.结果 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12.
风池穴为治疗偏头痛的要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据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风池穴的研究,对其针刺方法、作用机制、针刺安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偏头痛是一种普遍且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的搏动样疼痛,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中医学认为偏头痛主要与邪犯少阳有关,加之“病久入络”“久病必瘀”患者多伴有血瘀之象。现代医学认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在这种高度复杂的神经疾病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实验和临床研究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根本支持。文章通过对偏头痛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方面对偏头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性疾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两侧剧烈头痛,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具有反复发作、家族遗传的特点。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风”范畴,其发病多由外风引动导致,且与肝风内动有关。散偏汤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所创《辨证录·头痛门》,由川芎、白芷、郁李仁、香附、柴胡、白芥子、甘草组成,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目前应用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多使用原方加减用药,或单独应用,或与西药/针刺联合应用。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可以明显降低偏头痛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内皮素水平等,减少止痛药使用频率,改善偏头痛症状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动物实验多从偏头痛发病不同解剖水平上探究散偏汤加减的起效机制,主要有降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5-HT)、神经肽(NPY),抑制神经元兴奋,阻断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的传递,进而促进脑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作用。该文结合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对散偏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总结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刺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及脑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为治疗偏头痛要穴之一.笔者对20年来太冲穴治疗偏头临床文献分析,发现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目前太冲穴的治疗偏头痛中枢机制尚未明确,作者围绕针刺太冲穴在正常人中枢成像研究分析,试图解释太冲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偏头痛60例急性期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主穴率谷、头维、太阳、风池,并辨证选穴治疗偏头痛60例,所有的观察对象均在治疗前、治疗后0.5、2、4、24、72h分别进行4分量表(4-point scale)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测评,以观察治疗前后各时间段患者偏头痛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各时间段比治疗前4 pointscale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分明显改善。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72h内症状明显缓解,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颞三针为主配合董氏奇穴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6例,采用针刺患侧颞三针为主,配穴:印堂、太阳、风池、中渚、太冲、侠溪;董氏奇穴取偏头痛对侧下肢的侧三里和侧下三里。接通G6805-1型电针治疗仪,采用断续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照组34例,采用西药口服治疗。治疗2~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颞三针为主配合董氏奇穴电针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针刺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本文基于“脉胀”理论,从理论、临床和机制三方面对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整理发现“脉胀”理论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针刺阳明经穴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管重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免疫炎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管保护作用有关。本文基于“脉胀”理论,梳理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为探讨针刺治疗高血压的选穴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辨证针刺治疗偏头痛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天为多。此病多见于女性。药物治疗常以缓解和减轻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为主。除颅内占位病变外,针灸对本病用辨证施治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自1996年2月~2000年12月以风池﹑头临泣﹑头维﹑阳白等为主穴治疗偏头痛48例,结合临  相似文献   

20.
采用针刺阳维脉穴位治疗偏头痛35例,取穴阳交、阳白、头临泣、目窗、风池,并随证加穴,透穴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率57.1%,有效率91.4%,各证型疗效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