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SSBP1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症(ADOA)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 女, 10岁, 因"发现生长迟缓3年, 血肌酐升高2年"就诊。身高130 cm(低于健康同龄同性别第10百分位), 体重22 kg(低于健康同龄同性别第3百分位)。尿素16.3 mmol/L, 肌酐115.4 μmol/L,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1 mL/(min·1.73 m2), 伴代谢性酸中毒、轻度贫血;影像学示双肾体积小, 实质回声增强, 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回声, 皮髓质分界不清。患儿有视神经萎缩病史。患儿父亲、母亲无相关表型, 患儿基因检测示c.320G>A(p.R107Q)杂合子错义突变, 为自发突变。共检索到文献5篇, 均为英文。SSBP1的基因突变共8种, 含杂合子错义突变7种:c.320G>A(p.Arg107Gln)、c.119G>T (p.Gly40Val)、c.331G>C(p.Glu111Gln)、c.184A>G(p.Asn62Asp)、c.113G>A(...  相似文献   

2.
遗传学因素是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的常见病因.文章鉴定1例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致病性变异.男性患儿,4月27日龄,反复抽搐发作20余天,表现为痉挛发作,伴发育迟缓.其父母表型无异常.患儿存在PARS 2基因c.287 G>A(p.Arg 96 His)和c.283 G>A(p.Val 95 Ile)复合杂合变异,前...  相似文献   

3.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 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 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 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携带MLC1 基因2 个杂合突变:第3 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17G>A(p.Gly73Arg)和第9 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突变c.772-1G>C in IVS9-1。患儿的父母均为c.772-1G>C in IVS9-1 杂合突变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可推测患儿c.772-1G>C in IVS9-1 突变来源于父母;c.217G>A(p.Gly73Arg)为新生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94-595
2例散发性偏瘫性偏头痛患儿, 例1, 男, 5岁10月龄, 因"反复惊厥发作5年余, 行为异常20 d"入院。例2, 男, 4岁6月龄, 因"反复惊厥发作3年余, 发热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1 d"入院。2例患儿均无相关家族史, 早期表现为热性惊厥, 随年龄增长, 在发热等诱因下出现先兆头痛伴急性脑病发作。基因检测均为ATP1A2基因错义变异, 分别为c.2143G>A(p.Gly715Arg)、c.2563G>A(p.Gly855Arg)。  相似文献   

5.
2例男性高脯氨酸血症Ⅰ型患儿, 起病年龄分别为1日龄和3月龄。例1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先天性心脏病、低钙血症等;例2主要表现为斜颈、语言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2例患儿血串联质谱检测均显示血脯氨酸浓度显著增高,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例1 PRODH基因存在c.1691G>A(p. Arg564His)和疑似6~7号外显子杂合缺失, 实时定量PCR检测证实6号外显子杂合缺失;例2 PRODH基因存在c.1322T>C(p.Leu441Pro)纯合变异。血串联质谱检测结合基因检测可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IQSEC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IQSEC2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基因型特点和癫痫发作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6例IQSEC2基因变异均为新生变异, 其中移码变异2例(c.38013808dup/p.Q1270Rfs*130、c.14591460delAT/p.M487Vfs*2), 无义变异2例(c.3163C>T/p.R1055*、c.1417G>T/p.E473*), 框内缺失变异1例(c.22952297del/p.N765del)、错义变异1例(c.2293A>G/p.N765D)。癫痫起病年龄为3月龄至2岁5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 包括癫痫性痉挛、局灶性发作各5例, 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各3例, 不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各2例。6例患儿癫痫起病前均有全面发育迟缓, 其他临床表现有孤独症样表现3例, 小头畸形3例, 肌张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明确诊断的2例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以"MTOR"和"Smith-Kingsmore"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OMIM进行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 总结MTOR基因变异特点及其导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 分别为1岁6月龄和2岁, 发病年龄均在婴儿期, 均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巨头畸形及面容异常, 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均发现MTOR基因新发杂合变异, 1例携带c.5395G>A(p.Glu1799Lys), 另1例携带c.7234G>C(p.Asp2412His)。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 国外文献报道具有详细表型的MTOR基因变异致Smith-Kingsmore综合征患者45例, 共发现11个基因变异, 均为杂合错义变异, 28例(62%)患者携带c.5395G>A(p...  相似文献   

8.
2例主诉为"语言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就诊于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结合患儿的特殊面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分子遗传学结果,诊断为小脑发育不全。2例患儿分别存在RELN基因c.3712A>C(p.Asn1238His)和c.8051G>A(p.Arg2684His)复合杂合变异;c.3712A>C(p.Asn1238His)和c.6553A>T(p.Met2185Leu)复合杂合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女, 2岁1月龄, 因"生后至今不能独走"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 双侧Babinski征阳性, 踝阵挛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提示ALS2基因存在2处变异, c.1732T>C(p.Ser578Pro)和c.4832G>A(p.Arg1611Gln)复合杂合变异, 前者来源于母亲, 后者来源于父亲。两处变异均尚未被数据库收录。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报道ALS2基因变异所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62例, 其中生后即不能行走46例, 2岁不能行走4例, 大于4岁后不能行走7例;上肢受累52例;存在吞咽障碍3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结论 ALS2基因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早发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 该病临床表型复杂, 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2例因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并分别以"Zellweger综合征""Zellweger谱系障碍""PEX6基因"或"Zellweger syndrome""Zellweger spectrum disorder""PEX6 gen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8月的中英文文献。对PEX6基因变异致Zellweger谱系障碍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进行描述和总结。结果 2例患儿均为男性, 均为新生儿, 均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前囟增大、高腭弓等临床表现, 实验室结果均提示胆汁酸升高, 颅脑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双侧脑室增宽、室管膜下囊肿。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均为PEX6基因变异, 分别为复合杂合变异(c.315G>A和c.2095-3T>G)、纯合变...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 MORC2基因突变相关神经发育障碍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患儿,男,7岁,婴儿期起病,全面发育落后,特殊面容,身材矮小,头围小;双下肢肌力减退,锥体束征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出现类似Leigh综合征的改变。基因检测发现 MORC2基因新发突变,chr22:31345763,c.292G>A(p.Gly98Arg)。文献复习发现既往仅1篇相关报道, MORC2基因突变相关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种新发现的综合征,以c.79G>A(p.Glu27Lys)突变最为多见。本病例丰富了 MORC2基因新发突变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TRMU基因变异导致的婴儿期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TRMU基因变异导致肝衰竭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2月龄, 女婴, 生后5 d起病, 以黄疸、喂养困难、呕吐、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症状, 生化指标提示胆汁淤积、转氨酶异常、低血糖、血乳酸升高。5月龄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肝衰竭。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TRMU基因(NM018006)存在两个致病性变异:c.835G>A(p.V279M)、c.9697del(p.F35Yfs*9);变异c.835G>A(p.V279M)来自于父亲, 为已有报道的致病性变异;变异c.9697del(p.F35Yfs*9)来自于母亲, 在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专业版、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未有报道。共检索到与TRMU基因变异导致的婴儿期线粒体肝病相关英文文献8篇, 中文文献1篇, 包括本例共27例患儿。患儿均在6月龄内发病, 主要表现为肝衰竭、呕吐、喂养困难、低血糖、高乳酸血症, 肝脏病理改变主要为肝细胞肿胀、坏死、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异戊酰基肉碱(C5)代谢异常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串联质谱法筛查为C5增高的3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筛查与临床随访资料。采集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静脉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液相捕获技术靶向捕获ACADSB、IVD、ACADM等79个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基因的变异信息, 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分类标准进行分级。依据基因检测情况, 将C5增高新生儿分为未检出变异组(11例)、ACADSB变异组(16例)、IVD变异组(7例), 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34例新生儿中16例检出ACADSB变异, 涉及6种变异型, 其中c.461G>A(p.G154E)、c.746delC(p.P249Lfs*15)为新发现的变异型;7例检出IVD变异, 涉及11种变异型, 其中c.118A>G(p.N40D)、c.296-10C>G、c.302A>G(p.Y101C)、c.537G>A(p.M179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例与CFTR基因有关的儿童遗传性胰腺炎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总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1例与CFTR基因有关的遗传性胰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姐姐进行基因测序, 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危害性, 并通过蛋白质结构模拟分析其影响。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与疾病高度相关的CFTR基因变异。在位点c.3406G>A(p.A1136T)及c.650G>A(p.E217G)患儿、其父亲、姐姐为杂合变异, 其母亲无变异;在位点c.3209G>A(p.R1070Q)患儿、其母亲、姐姐为杂合变异, 其父亲无变异。蛋白结构预测软件分析, 基因突变位点导致了蛋白结构相应位置的氢键及空间构象改变。结论对反复发作的胰腺炎, 需警惕遗传性胰腺炎的可能, 基因测序是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期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例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特点。结果 8例患儿中有7例社会性别为男性,1例社会性别为女性,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病史,体格检查可见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包括小阴茎、阴茎下弯畸形、尿道下裂、阴囊壁裂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激发试验提示睾丸组织存在且具有分泌睾酮功能;SRD5A2基因检测共发现5个位点突变,包括c.282-1GC、c.586GA,p.(Gly196Ser)、c.680GA,p.(Arg227Gln)、c.159GA,p.(Trp53X)、c.607GA,p.(Gly203Ser),其中c.680GA,p.(Arg227Gln)突变和c.607GA,p.(Gly203Ser)突变出现频率最高。结论儿童期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均有外生殖器发育异常表现,性激素检查和h CG激发试验有助于判断睾丸组织功能,确诊需行SRD5A2基因检测;本组病例发现c.680GA,p.(Arg227Gln)突变和c.607GA,p.(Gly203Ser)突变可能为中国人群中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患者的热点突变。  相似文献   

16.
3例Fanconi-Bickel综合征SLC2A2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anconi-Bickel 综合征(FBS, OMIM 22781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糖代谢异常疾病,致病基因为SLC2A2。该文报道3 例经SLC2A2 基因分析确诊的FBS 病例。3 例患儿表现为典型的糖原累积症及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基因测序显示1 例为纯合剪接突变IVS8+5G>C(c.1068+5 G>C);1 例为纯合无义突变c.1194T>A(p.Tyr398X);1 例为错义突变c.380C>A(p.Ala127Asp)和重复突变c.970dupT(p.324TyrfsX392),其中c.970dupT(p.324TyrfsX392)非经父母遗传,为新生突变。该4 种突变中,除IVS8+5G>C 外,其余3 种为中国人种FBS 新突变,而c.970dupT(p.324TyrfsX392)可能为世界首例FBS 新生突变报道。  相似文献   

17.
儿童MELAS综合征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 (MELAS综合征 )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1998~ 2 0 0 3年收治的 8例MELAS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肌肉病理及线粒体DNA32 4 3位点点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 1)临床特点 :早期智力运动发育里程碑基本正常 ;多数患儿身材矮小伴多毛 ;6例肌肉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年龄 3~ 13岁 ,其中发作性头痛 5例 ,偏瘫、视力障碍、智力倒退各 4例 ,惊厥 7例。 ( 2 )实验室检查 :6例静态乳酸、丙酮酸升高 ;5例行血气分析仅 1例示代谢性酸中毒 ;肌酸肌酶均正常 ;3例行肌电图仅 1例异常 ;7例行肌活检均见异常线粒体堆积 ;脑电图均示背景慢波增多 ;头颅MRI示 5例枕部异常信号 ,5例双基底节异常信号 ;1例脑干及小脑异常信号 ;1例小脑萎缩伴轻度大脑皮层萎缩 ;1例未见异常。 ( 3)分子遗传学 :5例白细胞线粒体DNA存在 32 4 3位点A→G突变 ,突变率为 37%~6 0 % ,其中 1例母亲存在同样突变。结论 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 ,血乳酸丙酮酸、肌肉病理、头颅MRI及分子遗传学检查对于诊断此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HF21A基因相关智力发育障碍、行为异常并颅面畸形伴或不伴癫痫发作(IDDBC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PHF21A基因相关IDDBC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 以"PHF21A基因"或"PHF21A gene"为检索词分别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的相关文献, 结合本例资料总结IDDBC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结果患儿, 男, 8月龄, 自幼即出现身材过度生长(身长、体重及头围均大于同龄同性别儿童P97)及语言、运动发育落后, 并渐出现刻板行为、眼神交流不良等孤独症谱系障碍样表现。8月龄出现痉挛发作, 成簇出现,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氨己烯酸效果良好。体格检查示特殊面容(额头突出、眉毛稀疏、鼻梁宽、口角下垂、上唇呈帐篷状), 肌张力低下。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分析示PHF21A基因(NM001101802.1)新生杂合变异:c.54+1G>A, 确诊为IDDBCS。检索到PHF21A基因相关IDDBCS文献6篇(均为英文), 包括本例患儿共15例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PKD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3岁8个月和3岁10个月;均表现为巩膜黄染,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例1的PKLR基因存在c.106GT以及c.817C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06GT突变遗传自父亲,而c.817CT遗传自母亲,患儿姑姑为c.106GT突变携带者;例2 PKLR基因存在c.1279GT以及IVS6-1G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279GT突变遗传自母亲,IVS6-1GT突变遗传自父亲。例1的复合杂合突变未影响患者PKLR基因表达,而例2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影响PKLR基因的RNA水平。结论两个PKD家系均为PKLR基因变异,基因检测有助PKD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的不同表型患儿进行外显子测序,以探索不同临床表型的分子病因。方法提取19例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外显子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3例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16例行常见基因外显子测序,再采用Sanger测序对获得候选致病突变的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9例患儿中,6例外显子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存在异常结果,并提示有3个基因可能与相关表型发病有关:①AR基因发生3处错义突变(c.1600C>A;p.Pro534Thr)、(c.2599G>A;p.Val867Met)和(c.528C>A;p.Ser176Arg);②NR5A1基因发生移码突变(c.442delG;p.Glu148Serfs*148)和错义突变(c.43G>A;p.Val15Met);③ATRX基因发生剪切位点突变(c.4317+13T>C)。其中c.2599G>A和c.43G>A为已知突变,其余4处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新发突变。Sanger测序结果表明6处突变均得以验证,5例患儿母亲存在对应位点突变、患儿父亲未见异常,1例患儿父母均未见异常。结论AR基因错义突变、NR5A1移码和错义突变及ATRX的剪切位点突变可能是隐睾及隐睾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