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诛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眶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1.89±13.56)%。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医院接收的1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抗凝治疗,试验组给予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膝上20 cm处与膝下20 cm处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膝上20 cm处与膝下20 cm处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导管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减小患肢与健肢的周径差值,提高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 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本院诊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43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分析两组疗效、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VAS疼痛评分、周径好转时间、住院时间、色泽好转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的76.74%(P<0.05);研究组的双侧大腿周径差和双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静脉通畅评分、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周径好转时间、住院时间、色泽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的18.60%(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疼痛,使静脉更通畅,缩短周径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的溶栓治疗为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与常规溶栓治疗将其分入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以及肢体消肿率、溶栓率、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肢体消肿率、溶栓率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均<0.05);两组溶栓前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溶栓后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患、健侧膝上15cm处和小腿最粗处周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痊愈2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痊愈1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6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局部溶栓介入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经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例.其中单一实行溶栓抗凝治疗的为参照组,在溶栓抗凝的基础上实行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的为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肢周径.结果:使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和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深静脉溶栓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介入溶栓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有效应用,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有着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其评价.方法 检测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健侧与患侧,纤维蛋白原水平,超声检测通畅率.结果 治疗前患肢周径明显高于健侧(n=41,P<0.05);治疗后双侧无明显差异(n=41,P>0.05);治疗后患肢周径明显低于治疗前(n=51,P<0.01),纤维蛋白原亦明显降低(n:46,P<0.05);静脉再通率86.3%.结论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明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2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患肢周径膝上缩小(5.0±1.39)cm,膝下缩小(4.2±1.24)c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行静脉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EAE)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ASEAE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对照组应用导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转开腹手术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成功率为92.86%与对照组的91.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转开腹手术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严重出血、术后脓毒症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血管损伤、远端栓塞与术后电解质酸碱失衡、腹腔感染、急性肾损伤、短肠综合征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EAE),应用导管溶栓与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的成功率均较高,但AngioJet血栓抽吸可减少转开腹手术率,降低严重出血及脓毒症休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导管直接溶栓与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10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组61例和全身溶栓组43例。采用不同溶栓方式溶栓。观察两组静脉通畅率,大小腿中段周胫差、肢体消肿率;出院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DVT复发率、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导管直接溶栓组静脉通畅率为(75.65±8.29)%,高于全身溶栓组的(56.48±7.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导管直接溶栓组大腿、小腿中段周胫差[(1.39±0.95)、(1.59±0.87)cm]低于全身溶栓组[(2.90±1.09)、(2.43±1.04)cm],消肿率[(79.41±15.46)%、(76.92±10.84)%]高于全身溶栓组[(62.12±13.17)%、(65.52±11.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20%、41.86%)、DVT复发率(6.56%、20.93%)和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8.20%、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溶栓治疗,减少了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和DVT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住院并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导管接触性溶栓期间进行单纯主动制动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可调式腘窝血管压迫带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溶栓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小腿及大腿的周径差、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小腿周径差、大腿周径差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GCQ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NRS评分、PT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G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RS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并评价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具有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下肢DV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患肢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束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患肢胀痛缓解及肿胀的消退情况,并对两种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非手术组(P<0.05);在手术组中,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均显著优于手术组的慢性期(P<0.05);两组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差异不显著,但对于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手术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对于处于下肢DVT急性期间的患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亚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血栓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梯度压力带联合那屈肝素钙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那屈肝素钙预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梯度压力带预防治疗,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患肢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结果 术后1 d,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0 d,两组PT、APTT均长于同组术后1 d,FIB、DD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后1 d,且试验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梯度压力带联合那屈肝素钙预防治疗可明显改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减轻患肢肿胀程度,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75-976
目的分析利湿逐瘀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指南规范的预防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利湿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14 d,两组患者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术后1 d,且实验组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湿逐瘀汤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74例S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踝泵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 d后下肢周径差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变化,并记录干预期间下肢栓子检出情况。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栓子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应用于SAP患者,可提高下肢血流速度,降低下肢周径差,减少下肢静脉内栓子形成,有效预防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栓塞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入选肺栓塞溶栓与抗凝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454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和/或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或直接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急性PTE.比较PTE有DVT与PTE无DVT的两组患者,筛选出PTE中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有DVT和无DVT患者,进行性别、年龄、BMI及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和肿瘤等比较,除糖尿病外(χ2=4.481,P=0.034),其余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VT的体征包括下肢水肿、静脉炎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下肢水肿(OR=2.255;95%CI:1.493~3.408)、静脉炎(OR=2.380;95%CI:1.426~3.973)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OR=3.834;95%CI:2.561~5.738)是DVT的独立判断因素.结论 下肢水肿、静脉炎和双下肢周径差≥1 cm是DVT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检查DVT的体征,尤其应注意测量双下肢周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效果,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DSA下经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254&#177;100)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术,2例行支架置入术。以静脉造影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77;16.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53例随防6~18个月(随防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46例深静脉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代雪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0-379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并评价手术与非手术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具有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下肢DV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患肢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束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患肢胀痛缓解及肿胀的消退情况,并对两种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非手术组(P<0.05);在手术组中,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均显著优于手术组的慢性期(P<0.05);两组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差异不显著,但对于亚急性期治疗效果,手术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对于处于下肢DVT急性期间的患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亚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血栓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DVT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发病早期患肢抬高30°左右静卧,严禁推拿、按摩、热敷等,有炎症者适当应用抗生素,并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抗凝,每次(203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0 ml中于患肢足背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一般用药130)万U,溶于生理盐水500 ml中于患肢足背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一般用药12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用药期间注意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药量或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破瘀通脉汤口服,水煎服,日1剂,15 d为1个疗程,间隔5 d后进行第2个疗程。配合冰黄散外敷,每日1次。口服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0.0%,观察组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DVT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