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医学3D打印技术在手术治疗上颈椎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行上颈椎疾病手术治疗56例患者的手术资料,按照是否运用医学3D打印建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均骨性融合。结论在上颈椎疾病患者手术治疗中运用医学3D打印技术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间接节约患者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促进上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骨密度T>-2.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2~C7夹角、椎间高度、钉棒松动情况,使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组出现C2~C7夹角变小、椎间高度丢失;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出血量、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钉棒松动或断钉断棒情况,患者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均有较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颈椎后路手术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只要注意术后适当制动,钉棒松动发生率无明显增高,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防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仅通过胸部普通增强扫描制定术前计划,试验组术前基于高精度增强CT扫描,并采用3D-CT重建双肺、肺癌、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借助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打印模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肺功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1 d后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7 d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肺不张、胸膜支气管瘦及术后漏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维有限元(FE)分析技术、3D打印生物模型技术在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精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张家口市第二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96例DLS精准手术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48例)根据术前三维CT重建确定手术方案, 观察组(48例)利用三维FE联合3D打印生物模型技术确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置入椎弓根钉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及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椎弓根钉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 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JOA、SRS-22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大于对照组(P<0.05), 侧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17%(2/48)]低于对照组[20.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激光定位系统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采用人工智能激光定位系统辅助C型臂X射线机定位后穿刺置钉,对照组采用常规克氏针透视定位后穿刺置钉。比较2组患者定位透视次数、置钉透视次数、手术置钉时间、X射线辐射量和术中人员流动人次,以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伤椎后凸Cobb角、手术前及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的定位透视次数、置钉透视次数、X射线辐射量及术中人员流动人次较对照组更少,手术置钉时间更短,穿刺精准度更高(较对照组提高了57.2%)。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伤椎前缘压缩程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智能激光定位系统辅助C型臂X射线机定位能够提高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的精准度,缩短手术定位时间,有效地减少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吴雁飞 《医疗装备》2023,(22):81-83+8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9例。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手术,试验组行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及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P<0.05),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且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比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更显著,手术效率更高,术后更快恢复,且血肿清除率更佳,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FIF)患者术后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FIF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术,试验组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耗时、总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试验组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FIF患者可缩短手术耗时,减少术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实施手术,观察组行后路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行前路钉棒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随访1年,统计两组JOA评分变化情况并分析两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少于对照组(P0. 05),手术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 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 05)。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 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 0%(P0. 05)。结论针对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在满足手术适应症前提下,首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其具有手术效率高、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和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行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治疗21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前后的Frankel神经功能、术前与术后改良JOA评分和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脊髓功能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后及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骨脱位的治疗,无论是行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或颈前路钢板固定,在临床上均有很好的效果,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民康医院收治的7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行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试验组行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效果。结果 试验组手术用时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相近(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定量表(HSS)评分高于术前,其中试验组的评分更高(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8.11%)低于对照组(13.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术的疗效优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术,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采用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患共9例患者,其中颈椎骨折脱位5例,颈椎退变失稳1例,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1例,椎管内占位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在直视下行置钉,C型臂X线机透视下调整,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 9例患者共置入48枚螺钉,均成功置入,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复位固定满意,术后随访3~12个月,9例患者植骨均骨性愈合,X线正侧位片显示椎弓根螺钉固定牢靠,未见断钉、松动、退钉以及再移位等情况,除1例Frankel A级脊髓功能未恢复外,其余病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颈椎具有利于植骨融合、固定牢靠、创伤小、术后生理曲度维持稳定、功能恢复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张强  张敏  林开宇  彭婧 《医疗装备》2022,(21):86-88
目的 探讨正骨手法联合B超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远节腰背痛的改善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于洪都中医院治疗的80例OVCF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VP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正骨手法联合B超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采用下腰痛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法(JOA)评估]、远节腰背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结果 术前,两组下腰痛JOA评分、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下腰痛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Cobb角小于术前,且试验组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PVP术中采用正骨手法联合B超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可改善OVCF患者的远节腰背痛症状及腰椎功能,具有良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71-37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研究组行3D打印模型辅助下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术中X线机引导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确切,可改善相关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包永茂 《医疗装备》2023,(11):58-61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电凝切除术治疗增生性胃息肉(HGP)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102例HG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镜行电凝切除术,试验组采用无痛胃镜行电凝切除术,两组均持续随访4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炎症因子水平、生命质量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术后4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0)与对照组(n=30).联合组采用经皮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JOA评分、VAS评分、Codd角、ADL评分.结果 联合组的...  相似文献   

19.
程俊杰 《智慧健康》2023,(13):118-121
目的 探讨基于3D虚拟与仿真技术辅助经皮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中山南朗医院骨科住院部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取外侧“L”形切口治疗,研究组35例患者采用3D虚拟与仿真技术微创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置钉参数与实际值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间载距突平均置钉数、螺钉分布、准确率、置钉用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年足功能Maryland评分,并收集数据,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总置钉数、平均置钉数、准确率、每钉置钉时间、每组置钉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评分以及足功能Maryland总评分与对照组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3D虚拟与仿真技术辅助经皮微创治疗SandersII、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提升置钉质量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改善患者的足功能恢复效果,但是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本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54例,按是否经伤椎置钉分为观察组(经伤椎置钉)、对照组(跨伤椎置钉)。结果:术后3d、6个月,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伤椎双侧置钉与经伤椎单侧置钉治疗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胸腰段骨折的过程中经伤椎置钉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持患椎AH、Cobb角,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的出现,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