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5年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颈椎疾病患者25例,依据术前是否进行入钉点设计分为A组12例和B组13例。A组患者按照常规解剖标志及术前CT轴位片目测内倾角度置钉,B组患者根据影像临床工作站颈椎CT三维重建结果及入钉点设计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置钉数及置钉准确率。结果 A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6枚,置钉准确率为87.5%(49/56);B组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66枚,置钉准确率为93.9%(62/66)。B组患者置钉准确率高于A组(P0.05)。结论影像临床工作站CT三维重建入钉点设计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肿瘤而行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T导航将患者分为术中CT导航组和术中非CT导航组。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对2组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翻修率、置钉时间和术中CT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CT导航组椎弓根螺钉的穿破率和平均置钉时间显著低于非CT导航组(P〈0.05或P〈0.01)。2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在2组中均没有因内置物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结论术中CT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同时医护人员无X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开放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需行下胸椎或腰骶椎(T11~S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者随机分为经皮组40例及开放组54例,分别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经皮组置入椎弓根螺钉166枚,准确率83.7%,开放组置入椎弓根螺钉246枚,准确率85.8%。经皮组及开放组安全率分别为98.8%、93.5%。经皮组准确率及安全率均高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术前规划在腰椎重度退变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接受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4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根据患者是否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2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5例),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比较两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以及置钉精确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22例共置钉152枚,对照组25例共置钉172枚。观察组单枚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单枚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置钉精确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腰椎关节重度退变患者,数字化术前规划可为置钉提供参考,有助于缩短置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自体骨加强的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例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14例采用PMMA加强钉道,17例采用自体骨加强钉道。记录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侧凸的矫正效果。结果两种手术除口服止痛药使用时间和手术费用外,其他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MA加强组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神经损伤的症状。结论两种手术对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MMA加强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可减少口服止痛药的用量,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存在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正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21例。结果本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70.30%;矢状面Cobb角平均矫正率74.60%。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分别在标本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水平偏角,与解剖学的椎弓根e角数据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多椎和上腰椎椎弓钉道的水平偏角均>e角,下腰椎椎弓钉道的水平偏角均<e角,椎弓根e角不能作为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水平夹角,椎弓根的轴线一般也不能作为椎弓根螺钉通道的轴线,两者对比有较大差异。根据其差异和特点,使用水平偏角仪指导临床操作,能有效地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打入质量。  相似文献   

8.
分别在标本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水平偏角,与解剖学的椎弓根 e角数据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下胸椎和上腰椎椎弓钉道的水平偏角均>e 角,下腰椎椎弓钉道的水平偏角均<e 角,椎弓根 e 角不能作为椎弓根螺钉钉道的水平夹角,椎弓根的轴线一般也不能作为椎弓根螺钉通道的轴线,两者对比有较大差异.根据其差异和特点,使用水平偏角仪指导临床操作,能有效地提高椎弓根螺钉的打入质量.  相似文献   

9.
巩陈  胡伟  刘向阳  赵辉  吴建明 《山东医药》2013,53(17):66-68
目的 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6例单节段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B组18例采用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螺钉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的病椎高度、病椎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好转(P均<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卧床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后X线及CT复查均显示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与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似,其置钉准确率相当,但前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法与传统植钉法植入术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胸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以横突上嵴为标志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植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对照组以传统椎弓根螺钉植入法植入相应的椎弓根螺钉,术后分别以CR及CT测量螺钉位置及钉道四壁的完整程度,以侧壁穿透率、手术前后胸椎体前缘和后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角丢失情况判断手术疗效,随访观察有无继发脊髓神经损伤及脊柱畸形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平均Cobb角及椎体侧比穿透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随访2年,均未出现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结论横突上嵴法确定的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标本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及观察资料进行统计,旨在为胸椎推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 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34具,标本生前无脊柱相关疾病记录,无脊柱外伤历史.脊柱大体形态及X片检查无明显病变及畸形,无严重骨质疏松,无明显骨质缺损.用游标卡尺及角度测量仪对椎弓根形态测量如下指标: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椎弓根间距、椎弓根矢状面夹角、椎弓根-椎板夹角、椎弓根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椎弓根内部松质骨高度及宽度(SBW、SBH),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W从T1至T5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自T1至T3逐渐增大,从T4至T6逐渐减小,自T7开始又逐渐增大;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从T1至T9逐渐增加,T9至T12变化不大,最大距离为T9;椎弓根间距自T1至T6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加;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至T8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椎弓根-椎板夹角从T1至T10椎弓根轴线基本与椎板垂直,T11、T12分别与椎板接近垂直.椎弓根拟进钉点T1与T12位于横突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余节段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及横突上缘与椎板交界处.椎弓根SCT> ICT、SBW与SBH分别与PW及PH变化趋势一致,SBH> SBW,MCT> SCT.椎弓根轴线与冠、矢状面夹角决定着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向.结论 上胸椎可将进钉点稍内移,减小矢状面夹角.在下胸椎,进钉点时可适当向外,同时增大进钉时的矢状面夹角.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可选择椎板来确定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还应注意同一节段两侧进钉点间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分别行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术后1年采用Oswes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平均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88.0%)明显高于开放组(60.0%,P<0.05),微创组ODI改善率[(43.7±7.2)%]明显高于开放组[(36.8±8.7)%,P<0.05],微创组临床疗效优10例、良13例、可2例,开放组优4例、良13例、可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9例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合并植骨融合术(弓根螺钉组)、切开复位内固定合并植骨融合术(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器融合术(融合器组)治疗,比较三组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及出院前分别检测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末次随访采用JOA评分系统评价脊柱功能,定期复查X线片判断融合效果。结果弓根螺钉组在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和融合器组(P<0.05)。随访1年后,弓根螺钉组、融合器组无1例未融合,内固定组3例未融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术后血沉为28 mm/h,CRP为1.36 ng/L,明显高于弓根螺钉组和融合器组;末次随访弓根螺钉组JOA评分(87.8±1.8)分,内固定组(80.1±2.9)分,融合器组为(89.1±1.9)分。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合并植骨融合术和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均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但是前者还具有廉价、微创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老年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对照组仅采取椎弓根钉治疗,比较术前、术后滑脱率、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变化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及随访24个月滑脱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试验组随访24个月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位率丢失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随访24个月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力圈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减少了术中椎弓根钉使用数量,有效改善了椎弓根钉进钉点受器械限制的情况,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岁.术后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s角、腰背痛、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4个月(12~18个月).2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明显改善),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5%,脊柱Cobb's角平均为3.,手术前后差异显著(P<0.05).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级3例,D级11例,E级15例.术后骨折均获得理想复位,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钉、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伤椎椎体内植骨术能让骨折获得理想复位,重建伤椎前中柱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内固定失效、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加单枚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3~2015-02于该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加单枚Cage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行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加单枚Cage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A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加单枚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痛苦,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横突间或者椎间植骨,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通过术前、术后2周及8个月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术后随访7~20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与术后2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脊柱病区住院且有资料完整的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112例,并招募了36例正常中老年志愿者,测量两组各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组较正常组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腰椎前凸角明显较大,胸腰联合角明显较小(P0.05)。61岁患者在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1脊柱骨盆倾斜角较小,腰弯较大。女性患者组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较小,胸1脊柱骨盆倾斜较大。脊柱前倾组中胸1脊柱骨盆倾斜较小,胸9脊柱骨盆倾斜、腰弯均较小。结论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者较正常人矢状面特点:骨盆形态不同,腰椎后凸增大,胸腰段曲度变直,胸腰段躯干呈略后仰状态。年龄、性别、脊柱前后倾均为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齐志亭 《山东医药》2010,50(26):97-98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横突间或小关节间隙植骨、椎板间植骨,其中10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探查脊髓、椎管内骨块复位。术后对所有病例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从X线侧位片判断螺钉与椎体骺板的成角、进针的位置与深度,观察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以及有无后凸。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疗效良好,可早期恢复正常椎体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