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卵巢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就诊的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疾病信息调查表、心理一致感量表、癌因性疲乏量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卵巢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呈正相关;癌因性疲乏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P<0.01)。癌因性疲乏、心理一致感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别为0.533和0.301。心理一致感在癌因性疲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10%。结论 心理一致感干预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关注并适时干预卵巢癌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有助于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舒适护理对于癌因性疲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化疗的结肠癌术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是否累了评分、是否过度劳累评分、是否需要休息评分、癌因性疲乏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中,舒适护理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改善癌因性疲乏情况。  相似文献   

3.
安采华  杨琴  李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6,(13):2398-2401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探讨二者关系。方法 采用癌因性疲乏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43位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胃癌术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状态,中度疲乏占71.7%;胃癌术后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24±0.96)分,且得分低于普通成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术后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癌因性疲乏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相关(P<0.001)。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症状,增强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症状。  相似文献   

4.
朱彩虹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149-6150
目的: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于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患者,并将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化疗例数、放疗例数以及VA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表现为无疲乏组<轻度疲乏组<中度疲乏组<重度疲乏组;护理后,观察组KPS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放化疗、疼痛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是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的重要原因,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治疗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5.
林优  蔡妙国 《医疗装备》2023,(11):136-141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联合授权赋能教育对癌痛患者疼痛缓解、癌因性疲乏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医院收治的45例癌痛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授权赋能教育干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56例癌痛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耳穴压豆联合授权赋能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感、睡眠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疼痛控制障碍评估工具(BQ-L)评分、每日疼痛持续时间、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评分、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4周后,两组NRS、BQ-L、PFS、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每日疼痛持续时间较干预前缩短,CPSS评分较干预前提升,且观察组NRS、BQ-L、PF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每日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CP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耳穴压豆联合授权赋能教育能减轻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癌因性疲乏感,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术后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 将3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的一般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干预组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疲乏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较常规组疲乏症状明显改善,总体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在肝癌经皮股动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12~2019-12收治的肝癌经皮股动脉化疗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依随干预手段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50例)与观察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50例),比较两组自我效能及癌因性疲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癌因疲乏量表(GFS)各维度(认知疲乏、情感疲乏、躯体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3、13.212、11.052、16.142,P均=0.000)。结论: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可提高肝癌经皮股动脉化疗患者的自我效能,减轻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91-392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3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随访,观察组出院后接受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癌因性疲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化疗知识、骨髓抑制、皮肤反应、饮食与消化、功能锻炼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接受医院-社区-家庭对接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康复期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分析社会支持与癌因性疲乏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修订版的Piper疲乏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疲乏情况.最后使用定序Logis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运动处方对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纳传统护理,观察组42例患者采纳运动处方干预,对比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PSQI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7d后癌因性疲乏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处方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提升睡眠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40例。均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治疗后第9天进行问卷调查;使用Piper疲乏调查量表评估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情况;使用简明健康状况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240例肺癌患者中癌因性疲乏184例(76.67%);肺癌患者躯体维度得分明显高于行为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在各疲乏程度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癌因性疲乏与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力、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白雪 《智慧健康》2022,(6):172-174
目的 分析系统护理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106例伴癌因性疲乏的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系统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系统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运用Pieper疲乏量表测量其得分结果,包含认知疲乏、行为疲乏、躯体疲乏、情感疲乏四项具体指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基于Pieper疲乏量表的认知疲乏、行为疲乏、躯体疲乏、情感疲乏的得分分别为(4.36±1.92)分、(5.09±1.96)分、(3.97±1.85)分、(5.62±2.02)分,均优于对照组;系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达到了98.15%,优于对照组的82.69%,P<0.05,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系统护理用于肝癌介入患者,可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薛淑姝 《现代养生》2022,(16):1410-1412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在乳腺癌癌因性疲乏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扬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癌因性疲乏以及负面情绪评分。结果经过中医护理后,观察组癌因性疲乏以及各项负面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和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肠造口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我科行肠造口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在术后第一天,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舒适护理。使用简易疲乏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及实施舒适护理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疲乏程度的评估。结果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疲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疲乏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对肠造口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疲乏程度。  相似文献   

15.
杨小润 《时尚育儿》2016,(3):223-223
目的:探究知信行模式护理健康教育对肝癌晚期姑息治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肝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知信行模式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肝癌晚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per疲乏修正量表行为、躯体、情感、认知及总分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疲乏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家庭支持、健康感受及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知信行模式护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改善肝癌晚期姑息治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对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中随机抽取的76例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均为2017年2月-2018年3月,76例患者分组方法为入院先后顺序,平均每组38例,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模式分别为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期知识掌握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后期知识掌握率为78.95%,两组数据经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癌因性疲乏进统计对比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癌因性疲乏评分显著降低,和对照组相比组间数据P0.05;(3)观察组患者社会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躯体职能和生理职能分数经护理后显著提升,组间数据经对比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患者经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可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健康知识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医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接收56例的乳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优质的系统的癌因性疲乏的相关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中毒疲乏人数及重度疲乏少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关系能力,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个人生存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乳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给予相关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女性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护理干预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同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应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病例的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病例在干预前、后疲乏的程度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护理干预组病例疲乏及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干预、运动指导、饮食干预、增加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能消除或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为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Piper疲乏量表(PFS)总体得分将120例肺癌患者分为无疲乏组、轻度疲乏组、中度疲乏组和重度疲乏组,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92例(76.67%);肺癌患者的躯体维度得分显著高于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高中以上、TNM分期为Ⅲ~Ⅳ期和存在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PFS量表得分分别高于年龄<60岁、初中以下、TNM分期为Ⅰ~Ⅱ期和无不良反应的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OR=1.374)、TNM分期为Ⅲ~Ⅳ期(OR=1.647)以及有不良反应(OR=2.391)是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肺癌患者疲乏程度的升高,患者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各项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癌患者SF-36各项评分与PFS量表总体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与患者疲乏程度相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TNM分期为Ⅲ~Ⅳ期以及有不良反应是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对宫颈癌化疗后癌因性疲乏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展开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宫颈癌化疗的8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分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0例)和优质护理组(40例),经过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和睡眠障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癌因性疲乏评分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15.2±3.0)分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患者(24.5±4.1)分;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4.9±1.9)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13.4±3.6)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有效了改善了宫颈癌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现象,降低了患者的睡眠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